必看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北美館登場!72位藝術家共譜思慕
物件如何成為敘事的載具?這是近年最精彩、最不容錯過的年度大展!第14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於11月1日至2026年3月29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此展由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雙館長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 )與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共同策展,彙集來自全球37個城市、72位藝術家約150件作品,其中囊括 34 件全新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一次呈獻繪畫、雕塑、錄像、攝影、表演等多元媒材的精彩創作。
同一個主題下,不同思慕之情的投射與想望
展覽從城市脈絡出發、以「思慕」為核心概念,策展人藉由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裡的尪仔、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的單車,以及陳映真小說〈我的弟弟康雄〉裡自盡的年輕人,三個物件元素為靈感啟發,透過這些文學和電影文本共同鋪陳本屆雙年展的架構,也以三種截然不同對「思慕」的詮釋,在展場中交織迴響(尪仔代表延續性,日記代表內在世界,而單車則隱喻追尋),串起不同藝術家個人、土地、在地、家族等普世價值。
展覽分處地下室、一樓與二樓三個場域,透過精準且巧妙的動線編排,既有以圓弧量體包覆而成的私密場域,也不時透過紗簾創造光影下的曖昧性,同時在呈現方式上也縮短了作品與觀者的距離,拉近彼此之間的親密感,更重要的是貫穿其中的敘事性,始終如影隨形;不只讓不同作品與北美館典藏對話,同時也和窗外城市、天空飛過的飛機聲響產生迷人互動。
展場內沒有宏大而遙不可及的口號,或艱澀到讓人難以招架的專有名詞;對於每個走入展場的觀者,都能以自身生命經驗為嚮導,瀏覽每件作品背後各自書寫的敘事風景,並一步步感受「思慕」所召喚的共鳴。從天花板上光影移步時幽微變化的色澤,體驗身處被黑暗圍塑下、伴隨光線閃動時如打雷般具戲劇感的鬼故事,理解在熟悉城市裡因時代變遷而迷失方向的計程車司機,或是不妨也拿起牆上的電話,打給一個未知的陌生人。
此次台北雙年展有太多值得佇足細細觀看的作品,你可以走動、參與其中、坐下來欣賞,也能爬上一張床,躺在美術館裡看一部錄像作品。因為你不會只來一次,但每一次都會看見另一種思慕的共振。
可回應時代的策展脈絡、極具穿透感展牆設計
雙年展將當代作品與北美館典藏作品交織呈現,將近30件館藏作品分布於展場各處,與新委託創作及借件作品展開對話。其中,來自 1930 至 1980 年代的攝影作品構成貫穿雙年展的線索,呼應展覽概念的出發點——「尪仔」、「日記」與「腳踏車」;其他作品則在形式或主題上,與展場中特定作品產生共鳴。這些典藏作品不僅以歷史作品現身,更成為思慕的活性媒介,連結延續與轉化。這樣的策展方法,使曾塑造臺灣文化的藝術家,與當下回應時代現狀的創作者產生跨世代對話。
展覽特別打造以紡織隔幕取代實牆的展示設計,作為展間間的分隔。這些懸浮的元素形成具穿透性的界面,透過佈局使觀者視線能穿越展廳,創造空間連結的節奏律動。此空間策略呼應雙年展的主題脈動,引領觀眾沉浸於流動且具沉思性的觀展經驗。此外,精簡易讀的展牆文字便於觀者自行觀賞,提供每件作品的明確脈絡,並開啟理解雙年展理念的易達路徑。
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表示:「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唯有在此地能實現的雙年展——傾聽那些形塑臺北今日樣貌的歷史、語言和矛盾。我們與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品的對話,並非懷舊之舉,而是一種紮根:當堅持深入參與在地故事時,在地便能成為關照世界的透鏡。在『地平線上的低吟』中,思慕就是那座橋樑—— 它始於記憶的親密之處,並延伸至地方性與普世性共享的地平線。」
三個樓層亮點作品一次看
一樓展區|
此區呈現關於奉獻、記憶與堅韌之間具有深刻連結的作品,它們共同闡釋對技藝、記憶與關懷的投入,以及如何成為一種生存之道。
▍邱子晏《偽飛行場》(2025)
1985年生於苗栗三義的藝術家在此件作品中,重建一個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誘敵機場。透過由鐵架和紙板手工搭建的零式戰鬥機,以及駕駛艙內的錄像,這個現地製作融合歷史事實與虛構敘事,檢視集體記憶的形塑過程。
▍巴西藝術家亨里克・奧利維拉《雜草》(2025)
策展人曾分享藏於中國與台灣兩岸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曾於2011年在台北故宮舉辦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中合體的故事給藝術家,兩幅畫在經歷漫長的分離之後,再次重聚,卻因兩個地方的氣候與保存方式不同而無法完整縫合。在聽到這段故事後,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作出了回應,創作出這件作品。這個巨大的結構被建築物本身的空間分割開來,讓人不禁思考:它是否有一天能重新合而為一?還是註定永遠分離?透過這件作品,生動地呼應並詮釋了本次展覽的主題──「思慕」──那種對於重聚、圓滿、達成連結的渴望與不確定。
▍安娜・葉爾莫萊娃《在線上》(2025)
1970年生於列寧格勒,於1989年以政治難民身分逃離蘇聯,移居奧地利,現居於維也納及林茲。走進展場後,右手邊牆上即會看到一件看似非常簡單的作品。此裝置作品《在線上》,由三部蘇聯時期的公用電話組成,分別安裝於不同樓層,供觀眾彼此通話。這是一台真的能使用的公用電話。同時位於展覽的一樓、二樓與地下一樓,各有一台。當觀眾撥打其他樓層的電話號碼,如果有人剛好在場,就能接起電話,與你通話。這是一個極富詩意的隱喻——象徵人們試圖連結、對話、跨越阻隔,去觸及另一個人的渴望。
▍以三件北美館典藏攝影作品點題
這次展覽有三個核心物件,分別是李天祿老師的布袋戲偶、陳映真小說《我的弟弟康雄》裡那位因升學壓力而選擇自殺的年輕人,以及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中,那位藉由尋找父親遺失單車而試圖尋回父親記憶的角色。
策展人分享到,「當我們開始研究這些典藏作品時,發現了過去一百年間許多極為動人的攝影作品,其中有些影像的主題與這三個物件所承載的意涵不謀而合,於是我們決定以這些攝影作品作為對應的『視覺引言』。」因此雖然這三件物件並未實際出現在展場中,但透過影像語言,它們的精神與情感在展覽的各個樓層之間流動與延伸。
左起為張照堂《李天祿》(1978)呼應本屆雙年展三大概念出發點之一 —— 侯孝賢執導的《戲夢人生》,一部以李天祿的生命歷程為核心,結合紀錄與傳記的電影。中間為李釣綸《下課》(1950),其捕捉到一名孩童坐在木長凳上,被定格於靜止與蛻變的臨界時刻。看到這張照片時,我們會好奇,這個孩子長大後在六○、七○年代經歷社會劇變時,是否能在變動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右則是徐清波的《寒意》(1958)它與吳明益筆下的「幸福牌」遙相呼應,透過照片比例的張力與空間深度,作品亦呈現出既真實又象徵性的距離感。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愛在死亡之後》(2025)
1986年生於曼谷的藝術家,以一件影像裝置,透過記憶與夢境探索時間、失落與重生議題。這件裝置結合了藝術家兩部早期作品的元素:其一是他在曼谷藝廊(Bangkok Kunsthalle,位於一間因火災而關閉的印刷廠內)創作的多媒體裝置;其二是在泰國華富里(Lopburi)一座廢棄電影院拍攝的場景,如今該地棲息著猴群,據信牠們正是這座城鎮的祖靈。這部新影片以恐怖故事的形式呈現,核心情節圍繞著一隻神猴,牠能化灰燼為黃金。作品運用光線、聲音與機械效果,將展場空間轉化成一個進行儀式與附身的載體,影片則投影在透明幕上,藉此營造出幽冥臨場感。
地下樓展區|
地下樓的作品聚焦「身體」,將其視為見證與轉化發生的場域。該樓層猶如一面地下鏡像,讓觀者在此深入自我內在,而思慕則透過呼吸、重複與儀式逐漸具象化。
▍伊凡娜・巴希奇《氣動激情》(2020–2024)
一共展出三件雕塑,分別置於展廳內與中庭。此件作品《氣動激情》的主雕塑〈形變〉內建麥克風,將響亮的機械鎚擊聲收音並放大。錘子隨藝術家的呼吸節奏緩慢敲擊,逐步將石塊磨成粉末。此作將呼吸的動作轉化為雕塑形式,以特定節奏敲擊的石頭、玻璃容器與其中的霧氣,模擬肺部呼吸的運動,體現對昇華的渴望。
▍克里斯多福・庫倫德蘭・湯瑪斯
藝術家以人工智能生成的繪畫作品,重新詮釋斯里蘭卡的殖民歷史,並將政治敘事與數位抽象風格相融合,藉此質疑「自動化記憶」時代中的歷史真相。
▍傑基・康諾利《礦物王國(暗綠)》(2025)
這件錄像作品將個人悲傷轉化為數位地景,並運用如夢似幻的意象,讓記憶與虛擬場域相互交融。透過兩個電視螢幕,一高一低,懸掛在大型鷹架兩側。LED燈從鷹架的金屬支架內發出微光。影片引領我們穿梭於超現實景觀——遊走於天界與冥界之間。這段旅程始於荒蕪的冬日景觀,最終將我們帶入地底深處。這部錄像作品亦為藝術家獻給逝去摯友的追思之作。
二樓展區|
二樓展覽將焦點轉向現代性、再現與共同歸屬等主題。展出作品追溯現代藝術脈絡,由對感知、詮釋與連結的渴望所塑造 —— 透過思慕的視角,共同重構對世界的想像。
▍陳澄波《夏日街景》
陳澄波於1895年出生於臺灣,時值日本統治前夕。他曾赴日求學,在上海工作,後返臺定居。1947年,於二二八事件期間遭到逮捕並公開處決。雖然生命以悲劇收場,作品卻強烈體現了臺灣意識。此為藝術家在1920至1930 年代所創作的明亮風景畫,其描繪了烈日下的炎熱街道,一根居中挺立的電線桿,與三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相互呼應。不只呈現時代交會下臺灣的變遷風貌,同時也體現出在地傳統與全球現代主義之間的對話。
▍皮・斯塔弗《骸骨》(2025)
在《骸骨》中,皮・斯塔弗透過拍攝人類骨骼,探討身分認同、記憶與我們對身體的認知。藝術家檢視權力體系如何控制身體——尤其是那些經常遭到社會排斥或忽視者的身體。這件裝置延續此一探討,反思生死本質,以及被看見或未被看見的意義。透過緩慢重複的影像,這件錄像作品有節奏地一一呈現人體骨骼,隨著骨骼淡入淡出,藝術家同步反思人類的憂懼與渴慕如何隨之起伏消長,亦將展間轉化為探討控制與抵抗的場域,透過紅外線影像與詩意敘事,檢視身體如何被規訓與解放。
▍伊娃・喬瑟邦《此處》(2025)
藝術家以分藏兩地的古典繪畫《富春山居圖》為靈感,由木材、紙板及多種複合媒材構成。朝向天花板的頂面宛如山水景致或城市天際線,其形態則在朝向地面的底面被鏡像呼應。兩個面彼此對照,卻始終無法相遇,不只打造出一座鏡像森林,亦將分離的主題轉化為充滿反思意蘊的視覺詩篇。
▍莫娜・哈透姆《小室》(2012–2013)
莫娜‧哈透姆的裝置藝術作品《小室》由八個籠狀結構組成,這些結構以通常用於加固混凝土的鋼筋製成。堅硬的網格中,置有脆弱、不定形的深紅色玻璃塊體,它們形似奇異生物或非特定的身體部位。圓潤且半透明的玻璃形體,與堅硬鋒利的鋼筋網格形成強烈對比。哈透姆藉由這種對比,探討禁錮及欲想自由的主題。
▍什麼是「地平線上的低吟」?
其探討了「思慕」作為持續推動人類的內在驅力——那種超越可及之物,明知無法掌握、卻仍不願退讓的動能。它既是個人也是集體的,柔弱而倔強;是將渴求連結至想像及變革的線索。因「低吟」(Whispers)喚起交流的脆弱性——那些即便在靜寂中仍持續的聲音、即使被抹除仍存續的故事;而「地平線」(Horizon)則象徵已知與所盼之間的交會,亦暗示著最微弱的呢喃也能重新定義距離、最細微的舉動亦能改寫我們想像世界的方式。
▍三件富象徵性物件背後的意義?
本屆雙年展的概念基於三件看似尋常、卻富有象徵性的物件,它們並未以實體在展間中出現,卻是引導展覽情感和時間脈絡的核心隱喻。事實上,兩位策展人在兩年前策劃台北雙年展前即看過侯孝賢的電影《戲夢人生》(1993),以及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2015)。後來造訪台北時,則在友人的推薦下看了陳映真的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1960)。
在《戲夢人生》中出現的尪仔,象徵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獻身於技藝的一生,體現歷經殖民統治與戰後重建的堅韌;而陳映真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中的日記,則傳達一位自盡的年輕人,在信仰與絕望之間掙扎的聲音,反映一個世代身處信念與幻滅之間的困境;至於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中的單車,則藉由兒子尋找失蹤父親的旅程,喚起失落、傳承和歸屬感等主題。
2025第14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官網:http://www.taipeibiennial.org/202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