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11月登場!霍剛×權純益一展東亞抽象對話

聯合新聞網 編輯|陳宜慧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於11月23日至2026年11月1日登場!此展由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開啟者霍剛(Ho Kan)及韓國當代抽象藝術家權純益(Soonik Kwon)共同揭開,展件以橫亙70年(1955 — 2024),涵蓋繪畫、物件裝置及藝術家早期手稿,以跨越世代與地域的雙人對話,重新召喚「抽象」在東亞語境中的核心精神。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 — 霍剛、權純益》於自11月23日展至2026年11月1日,開啟一場由點陣抽象通往內在修煉的靈性之旅! 圖...

以抽象作為當代修煉定調展覽

此展由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館長邵雅曼發起兼策展,邀請獨立策展人郭東杰共同策劃、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 (AICA) 前理事長暨終身名譽主席 Belgica Rodriguez,及其團隊夥伴 Lorena Rodriguez 擔任學術梳理,《吟遊時空 — 霍剛、權純益》試圖將「抽象」從美術史的名詞,轉化為內在的感悟,提出「形」與「氣」的策展軸線,藉由兩位藝術家的創作語彙,使抽象不再被封存於歷史的時間框架之中,而是回到身體感知的現場,一點一線引領觀者進入深沉的內在練習,一種將注意力帶回自我存在狀態的冥想式觀看。

做為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開啟者,1932出生的霍剛將東方的修養與詩性,注入平面的空間藝術。從中文字的空間造型感受趣味,引發新的思維與走向。靈活應用色彩構成、斜線或不對稱形狀,在二維畫面中產生三次元維度,觸動視覺性的空間律動。特別是其作品中具有光線意識的漸變色階,邀請觀者投射潛意識畫面裡的內在情緒與心理感受。霍剛透過「減法」追求形式的詩性本質,每一條線、每一個形與空間關係皆經嚴密思量,如同書家落筆。

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開啟者霍剛。 圖/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來自韓國的當代抽象藝術家權純益(Soonik Kwon),出生於1959年,其擅以時間與色彩的層疊為核心,結合石墨填補色彩間的縫隙,經過打磨賦予畫面獨特光澤。作品多以細土與顏料混合為材,透過反覆的筆觸與綿延的色層生成「間隙」,如創傷與療癒交織的「事件痕跡」。這些「間隙」並非靜止的裂縫,而是隨色彩游移的動態界線,象徵過去與未來在「當下」交會的瞬間。創作歷時長達數周至數月不等,融合冥想與重複動作,體現進入「無我」狀態的專注實踐,近趨佛教「曼陀羅(mandala)」的精神意識。

2024 年當選紐約《觀察家報》(OBSERVER)「藝術界最具影響力人物」的展覽共同策展人郭東杰亦表示:「霍剛與權純益,一位是名重亞、歐畫壇七十年的國際泰斗,一位是從韓國出發、縱橫全球的盛年名家。霍剛將東方書道、超現實主義與幾何抽象合冶於一,走出華人抽象藝術的嶄新道路,自六○年代開始,備受全球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權純益以佛教哲學為精神內核,結合深具個人生命印記的媒材與方式創作,成就形、色與情、理並茂的感人傑作。兩位藝術家在《吟遊時空》結聚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展現東亞抽象不只是歐美現代主義的迴聲,而是遵循歷史傳統脈絡,面對戰後浪潮振臂疾呼的時代強音。」

韓國當代抽象藝術家權純益(Soonik Kwon)。 圖/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5大亮點展出作品搶先看

亮點1:霍剛〈抽象2019-044 〉

對霍剛而言,線的長短、點的大小、色彩的深厚,與音樂的創作思維相通。他以指揮家形容藝術家,透過畫面把氣氛、整體效果傳達給觀眾。霍剛的色彩呈現出「感覺的真實」而非「視覺的真實」。這些色彩並非自然的再現,而是情感的強化。此種繪畫語彙形塑出霍剛式的「超現實幾何抽象」。

霍剛〈抽象2019-044 〉。 圖/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亮點2:霍剛〈抽象2024-005〉

霍剛從中文字的空間造型感受趣味,引發新的思維與走向。靈活應用色彩構成、斜線或不對稱形狀,在二維畫面中產生三次元維度,觸動視覺性的空間律動。霍剛透過「減法」追求形式的詩性本質,每一條線、每一個形與空間關係皆經嚴密思量,如同書家落筆。色面間的呼吸與留白,體現東方思維中的「氣韻生動」,構築出冥想的空間。

霍剛〈抽象2024-005〉。 圖/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亮點3:霍剛〈抽象2024-005〉

霍剛的作品附有強大的神秘性,在有限中趨向無限,極簡而充實,蘊含著一種寧靜,如同凝視深海般。畫面極簡而充實,似有說不完的內容。霍剛將創作視為一種精神性的濃縮,其記憶與靈性均在潛意識及經驗的累積及修養之中。透過短線,引申人類對宇宙生命的感應,及對宇宙萬物無限嚮往的情愫。這種對「神秘性意象」的探尋,使霍剛透過創作,讓自己與某種狀態結合,行走在與萬物合一的旅程。

霍剛〈抽象2024-005〉。 圖/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亮點4:權純益〈 無我-波光 (03)〉

點與線在畫面上規律堆積、刮磨、拋光,並被賦予以時間沉澱的天然石墨。相較於韓國戰後單色畫清寂而理性的視覺發展脈絡,權純益的作品多了一層耐人尋味的材料質感,體現物質與時間、思考與感官相遇的交界點。畫面在暗色中閃現細微光澤,象徵時間的流逝與能量的循環。「回」既是形的迴旋,也是心的回返,是藝術家在長時間的身體勞動中所進行的冥想式修煉。這段過程已成為一種持續呼吸與自我消融的過渡。觀者在凝視當中,亦能感受到於靜默中緩慢生成的迴響與內在之光。

權純益〈 無我-波光 (03)〉。 圖/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亮點5:權純益〈 隙-積・研 (5-01)〉

水平與垂直色彩層疊的肌理構成畫面的節奏,有如微風拂過稻田。權純益在非洲旅行時遺失相機,促使他放棄以攝影規劃創作的方式,重新思考人與時間的關係。當時他正閱讀奧修的著作《Everyday Osho》,在對韓國禪宗(선),以及佛教「無我」和「當下間隙(Interstice)」的感悟間,書中文字與當下境遇交融的經驗,觸發權純益萌生以「活在此刻的『現在』,不滯於對未來或過往的牽掛。」作為創作註解。《隙-積・研》系列,代表藝術家對『當下』的關注。

權純益〈 隙-積・研 (5-01)〉。 圖/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亮點6:權純益〈呼應〉

權純益將創作視為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冥想場域。成長於煤礦重鎮—聞慶市的記憶,使他對「黑暗中蘊含光芒」的微妙關係格外敏銳,深黑石墨中蘊藏著光的閃現,也蘊含著「時間」的概念。在系列作品如《呼應》中,他探索人如何在失落與絕望後,戰勝挫折並重新振作,找回自我。他將石墨塗抹在瓦片上,黝黑的瓦片散發出光澤,邀請觀者在移步換景間,見黑而見光、見物而見心。權純益以簡約而節制的形式回應存在的共鳴,將光視為意識的回聲。

權純益〈呼應〉。 圖/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吟遊時空 — 霍剛、權純益
》

日期|2025.11.23 (SUN) – 2026.11.01 (SUN)



地點|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二樓、三樓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2025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