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女性藝術家聯展《山之所藏》12月登場!以山為靈感重構創作語言

聯合新聞網 編輯|陳宜慧

在有序與無序間,在各種材料各自表述之下,居於科迪勒拉群山的三名菲律賓女性藝術家,是如何讓觀看成為靈感的打火石,燃起多重可能的創作語境?即將於12月6日至2026年1月10日在安卓藝術展出的「山之所藏」展覽,集結三位來自菲律賓女性藝術家派翠西亞.伊斯塔柯(Patricia Perez Eustaquio)、儂娜.凱西亞(Nona Garcia)與蓋兒.維森特(Gail Vicente)最新作品。展覽從一場搬離人口密集的馬尼拉都會的遷徙,回望三位舊友在呂宋島北部山區的生活與思考。

「山之所藏」女性藝術聯展於2025年12 月 6 日至2026年1月10日在安卓藝術登場。 圖/安卓藝術提供

以女性視角重新書寫自然、記憶與日常

1977 年生於菲律賓宿霧的派翠西亞.伊斯塔柯 (Patricia Perez Eustaquio),擅於遊走在繪畫、素描、雕塑與時裝、裝飾、工藝之間,她以細緻手工將殘片、軀殼、腐朽等意象納入作品,也讓這些被忽視與被讚頌的事物在同一平面相遇。1978 年生於菲律賓馬尼拉的儂娜.凱西亞 (Nona Garcia),其主要關注影像如何同時顯露與隱匿,在透明與遮蔽、框景與自然、崇高與日常之間搭起對話。在2013 年遷居群山之城後,她持續以大尺幅且精密的繪畫回應身邊風景,描繪家屋內外的光影與質地。並發展 X 光系列,拍攝科迪勒拉與其他原民器物、聖物匣,以及由小型動物骨骼的曼陀羅式組構,所轉化的燈箱與窗面作品。至於蓋兒.維森特 (Gail Vicente),目前現居菲律賓碧瑤市。她擅以裝置、素描與繪畫梳理存在、衝突、規律與轉變,並從日常觸感出發建構作品。從地毯、衣物、毛毯到燈具等家用物件,她皆能讓材料與語言共同生成意義。

以不同創作形式感受自然之力

科迪勒拉群山(Cordillera Mountains)之於三位菲律賓女性藝術家,既是居所,也是方法論,同時也悄然改寫著藝術家們的材質語言與日常節奏。此次展覽「山之所藏」探尋了萬物相連的圖式與結構。同時也展現居於其間,在驚嘆壯麗的同時,人們也學習與嚴峻的季節共處,或是體察自然之力如何雕鑄峰谷,並於其中習得足以安家的平衡。因此在展覽中,岩石、布料、現成物與影像被拾掇與梳理,同時藉由排序、縫合與編織彼此連結對話。它們思考微小並不間斷的關照,如何在未化之地中建立秩序,探索專心致志成爲棲居的方法。

當我們凝視凱西亞的巨型油畫,它呈現出繪畫與圖像間相互對話交織的紋理。畫面如拼圖般時而聚合、時而分解鬆動,再度聚合時,大自然的秩序在觀看過程裡被揭露。前景滿是石塊,畫面被無數切面分割,視野在細碎與顫動之中遊走。而再次回望時,秩序開始浮現,明暗的節律引導目光,斜線反覆出現,畫面中央緩緩開出一道微光的空地。原本的偶然,轉為可被閱讀的地貌。素描與繪畫沿牆鋪陳,如等高線一般;掛毯懸於展場中央,小型物件點綴其間,為空間注入可遊可讀的節奏。

儂娜·凱西亞 Nona Garcia 《碎石 》。 圖/安卓藝術提供

而伊斯塔柯的織毯將線材、布料、印刷影像匯聚於同一平面,讓結構與圖像同時成形;一旁的石墨素描把岩石、晶體與工作室殘片堆疊成圖騰般的塔列,令人聯想到自地層湧升的金伯利岩(Kimberlite)管,將壓力與時間的痕跡化為可見。這些「堆積」既像檔案,亦如向上攀升的步伐。

派翠西亞.伊斯塔柯 Patricia Eustaquio《多雲地區的暴風雨》。 圖/安卓藝術提供

派翠西亞.伊斯塔柯 Patricia Eustaquio《林中煙》。 圖/安卓藝術提供

至於維森特的懸掛織品則像一場觸覺的合唱,將日常的照料與群山更宏闊的秩序相連。她在二手的手帕與毛毯上刺繡短句,使尋常布料化為可共享的詞語容器,為場域開出明亮而富遊戲感的聲部。與之對應,凱西亞的巨幅油畫在仿若瓦礫的景象中尋回秩序;同時,伊斯塔柯的編織繪畫與石墨堆疊,以線條、壓力與時間連結碎片。三人共同拾掇、梳理與縫合,呈現出在科迪勒拉群山生活的圖式,直到萬物彼此相持,使「家」不再是固定的形態,而是一種專注之道。

蓋爾・文森特 Gail Vicente《第七系列》。 圖/安卓藝術提供

蓋爾・文森特 《樹林毯子:我們優先於我》。 圖/安卓藝術提供

《山之所藏》女性藝術家聯展

日期:12月6日—2026年1月10日

地點:安卓藝術

官網:https://www.art-msac.com

安卓藝術 2025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