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李擴╱旋鈕轉動一切:「21世紀的Walkman」iPod成了懷舊對象,難忘實體觸感回饋

聯合新聞網 李擴

問世二十年後,iPod在本周正式停產了。曾被稱作「21世紀的Walkman」,終究也成了懷舊對象。

iPod延續了音響直覺操控,並對當代科技產品設計有決定性影響。圖╱Apple提供

2001年底推出的初代iPod,與蘋果前總設計師Jony Ive於世紀之交所做的幾件產品,被收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尺寸和撲克牌盒子相仿、讓人可以帶著千首音樂上街的播放器,正面是當時蘋果電腦慣用的塑料,背面卻首次採用不鏽鋼金屬為機殼材質。

MoMA曾如此評論:「iPod從本質上影響了不僅是MP3播放器,而是各類電子產品的品質與雅緻感。它讓大眾對所有消費產品的要求都變得更高,連帶影響許多品牌將設計部門提升至企業架構的最高層級。」

純粹、直覺、耐用。iPod除了出眾設計,專注對聆聽音樂這個單一需求進行研發,以高度整合的軟硬體,在每個使用者介面環節下足功夫,是迅速奪得消費者芳心之主因。2006年,iPod銷售曾占蘋果營業額四成之多,到了2011年,美國每100個新售出的音樂播放器中,就有78台iPod。

現在,每個人手中掌握著一塊閃爍光芒的玻璃螢幕,或多或少都能找著iPod為產品設計所帶來的變革痕跡。只除了一個設計,在觸控螢幕躍升為手機硬體唯一主角後淡出舞台。在我看來,那也是新奇科技產品與類比時代真實觸感,所擁有最後一道連結。

最初的iPod,僅配置黑白液晶螢幕,更惹人注意的是機身中央一個大大圓形轉盤。現代設計迷們總愛逗趣比較,iPod與Dieter Rams於1958年設計的百靈牌口袋收音機之相似。然而,轉盤設計,是延續以優秀器材享受音樂的必然決定:一個扁平化的「旋鈕」。

聆聽黑膠唱片或調頻廣播的兒時記憶,至今鮮明不褪。用手轉動那大而厚實、有迷人髮絲紋的金屬旋鈕,探尋想聽的音量或者電台。在擴大機上或廣播波段圖表旁,旋鈕與其他「開/關」按鈕或拉桿截然不同,旋轉之間,控制了數值從「最小」到「最大」的變化,在類比世界裡,則是對聲音訊號進行細微的無段調整。

特別是那種可供無限轉動的旋鈕,以手指輕輕握住,進行可快可慢的控制,旋轉動作連續而精確,所造成的絕妙觸覺(tactile)與觸感(sensation),或許說明了為何音響旋鈕體驗能銘刻於心。iPod於第一代採用機械式轉盤,一年後就改採筆電觸控板技術,iPod Mini之後,更將主要按鈕整合進觸控面板。操作卻始終是直覺而合理的,順時鐘旋轉,能增加音量、快轉樂曲、前往下一選項,甚至如往昔一樣翻閱唱片封面。

實體按鈕所能提供的觸感回饋(haptic)最大優勢,是憑藉肌肉記憶、不需望向螢幕,就能進行操作,這仍是觸控螢幕與聲音操控無法輕易達成的。Steve Jobs說的沒錯,「最棒的互動裝置就是人類的手指。」不過,手也更喜歡觸摸時所帶來的真實感受。

李擴 蘋果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