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療癒相談室大變身!開箱「學美.耕心」兩間大專校院輔諮中心改造設計

聯合新聞網 陳宜慧

一如電影《心中的小星星》中提到的,「關心啊,是真的非常重要,它擁有治療的力量,是痛苦的慰藉,讓孩子覺得是被需要的。」生而為人總有脆弱時,在MBTI的世界裡,無論E人或I人都擁有emo的權力,只是程度不一;然而當學生身處校園,面臨惴惴不安之際,該如何被安穩的接住?全新啟動的「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第一階段四所學校已全部完成改造。一起來瞧瞧其中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兩所學校,如何透過設計翻轉空間,提供隱私高、讓人安心的校園療癒相談室。

透過空間改造,以機能與美感兼具的設計思維,重新打開校園友善心理諮商空間。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十作設計、張國耀

一睹虎科大、文藻外大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劃

繼2024年《學生輔導法》修法定案,大專校院專業輔導人員生師比,由現行的1,200:1,調整為900:1,校園學生心理健康指數益發被各界關注。同年啟動的「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由台灣設計研究院主導,以結合空間設計與輔導諮商的心理專業,邀請設計師打造出能療癒身心的校園場域。目前已完成四間大專院校含淡江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及國立臺東大學的改造計劃。一起來瞧瞧其中虎科大與文藻兩間學校在新舊對照下,有哪些醒目的變化?

淡江大學改造後利用弧線設計與立面串聯服務櫃檯及等候區。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林佑任

國立臺東大學改造後延續框架系統所設置的事務工作站。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 十作設計

十作設計主要由簡瑋杰、李明蕙主導,主要聚焦建築、景觀、室內、展覽等領域。此次十作設計針對虎科大的動線與氛圍進行優化,拾梯而上,會發現到此區為學校社團大樓,既必須面對熱舞社大面鏡體,同時輔導諮商空間與辦公區混雜,亦突顯了動線不明與缺乏隱私性的痛點。

為此十作設計重新劃分諮商與辦公區域,確保各空間的獨立性,並運用視覺設計強化空間識別度,引導個案進入諮商流程,同時也因應新法增加辦公座位。同時,也讓個別諮商室能融入後面植栽小花園的半戶外自然元素,再搭配柔和中性色調與弧形天花板,減少壓迫感,提升舒適度。

改造前,視覺混亂且標示不明確的入口意象。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擁擠混亂的接待空間(左),隔音不足、尺度不合宜的個人諮商室。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十作設計簡瑋杰設計師。 圖/Chris Chen提供

改造1:反轉既有空間

原本位於活動中心2樓的兩大區域經重新配置,調整空間布局讓動線流暢。諮商空間的入口區運用沖孔網材質的穿透性,模糊內外界線,延展視覺空間,同時搭配開放式交流平台與書籍海報牆,營造友善氛圍。此外,辦公空間經過重新規劃,等候區被獨立設置於入口專屬區域,使訪客與個案在等候時感到更安心,也減少對辦公人員的干擾。

依座位設置線性光源,讓整體環境通透明亮。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十作設計

以交錯座位確保隱私,同時兼顧促進同事間交流的功能。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十作設計

改造2:提高隱私性

諮商室的配置首要強調隱私與安全感,透過房門與主動線的錯位設計,避免視線直達內部,提升安心感。此外,空間設計融入半戶外自然元素,搭配柔和中性色調與弧形天花,形成心理防衛緩衝帶,減少壓迫感,亦創造出相對穩定的環境。

個諮室中的綠植搭配柔和中性色調與弧形天花,形成心理防衛緩衝帶,減少壓迫感。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十作設計

引入自然採光,打造通透明亮的團體諮商室。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十作設計

而辦公區的座位則採用簇群式配置,透過交錯的座位提升隱私性,同時內天井設計引入自然光源,搭配適宜的家具高度,讓空氣流通更順暢,整體環境明亮通透,不僅提升工作效率,也塑造舒適且具有心理支持感的辦公氛圍。

舒適且具心理支持感的辦公空間。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十作設計

改造3:讓機能分區

入口意象延續統一設計風格,但透過不同介面強化識別度,清楚區分為「諮商區」與「辦公區」。如此一來既能讓引導個案自然進入諮商流程,也能在辦公空間中劃分出界線清晰的等候區,降低來訪者干擾。

與辦公區完全分離的諮商區(左),亦結合清晰明亮的諮商室視覺系統(右)。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十作設計

▍文藻外語大學╳ 暁房子創意設計

暁房子創意設計2016年成立於台南,主要以環境規劃、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為主,並擅於嘗試利用新材料以及新工法來創造環境介面。設計團隊以「自然包圍空間」為概念,打開局部立面,延續戶外露台鋪面,引入陽光與植栽,營造療癒花園意象。同時,透過清晰的機能劃分,優化辦公與諮商區域的動線,降低干擾,打造更放鬆、舒適的諮商環境。因此從諮商室門口的地面,即透過保留原有地磚,加上新增的磨石子曲度,創造了一種輕鬆氛圍感,同時也藉由溫暖的鵝黃色牆面與綠意植栽,讓情緒更為舒緩。

未接妥善規劃的入口意象。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尺度過大的接待櫃台,同時個案進入諮商室前必須經過辦公空間。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暁房子創意設計總監許晃銘設計師。 圖/Chris Chen提供

改造1:打開空間界線

設計團隊活用原有露臺空間,透過拆除部分牆面,模糊室內與室外的界線,營造開放且具親和力的等候區。地坪的延續與輕透的玻璃隔間讓空間更具穿透感,自然植栽的融入則塑造半戶外的露臺花園氛圍。等候區內除設置接待櫃檯外,還規劃了書籍借閱與文宣展示牆,讓個案在報到與等待過程中能夠閱讀、短暫休憩,使等候體驗更加放鬆、愉悅。

開放局部立面,活用原有露臺,模糊室內外界線,引自然光入內營造花園意象。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以自然包圍空間,把戶外露台鋪面延伸到室內。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玻璃以漸層膜創造若隱若現感,同時亦加上低矮平台可供學生輕鬆入坐。

改造2:翻轉空間定位

透過優化空間配置,諮商室被設置於等候區旁,讓個案能直接進入,避免穿越辦公區所帶來的干擾與心理負擔。設計上採用大面玻璃隔間搭配活動拉簾,引入自然光線的同時確保隱私性。而牆面也選用溫潤的鵝黃色並點綴綠色植栽,不僅營造柔和的空間氛圍,也提升安全感,使個案能在輕鬆舒適的環境中進行對話。

此外,設計團隊也將儲藏室改造為兩間個人諮商室,使團體諮商室獨立,並用通廊串聯起兩個空間。同時亦結合全新設計茶水區,提供辦公室人員休息及自由討論的空間。

以機能劃分空間並優化動線,將辦公區與諮商區分開。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適度的綠植軟化室內氛圍。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個人諮商室採用長虹玻璃為隔間,確保隱私又兼具通透感。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明亮的個人諮商室有助於提升正向情緒。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改造3:美感升級

辦公區採用非系統化家具配置,搭配弧形地坪設計,延續戶外到室內的流動感,使空間更具連結性。木質調辦公家具與白色隔屏的搭配,維持整體明亮且開闊的視覺感受,創造安定而富有支持性的工作環境。

以活潑的家具搭配弧形地坪,創造流動感。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木質調辦公家具與白色隔屏,讓空間乾淨溫暖,創造明亮開闊的感受。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空間攝影:張國耀

辦公區呈現簡約的美感。

想一睹更詳盡的改造設計,即日起至5月11日,在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不只是圖書館」亦推出「療癒相談室|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成果展覽,邀大眾一同走入展場,感受心理健康與空間美感、設計機能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美.耕心成果展,四校改造成果展示區。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校園改造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