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500盤評審/亞洲最佳女主廚陳嵐舒:好菜來自主廚與用餐者的雙向共振

聯合新聞網 文/高婉珮
圖/500輯製作

一道好菜是需要主廚跟用餐者之間的共振的,它是一個雙向的關係。

— 陳嵐舒

榮膺「亞洲最佳女主廚」的陳嵐舒,不僅是料理創作者,也是對餐飲文化深具洞察的觀察者。她認為,一道好菜必須建立在美味之上,更要承載主廚的情感與文化記憶,並與食客形成雙向共振。

她今年選出來的「10盤」,範圍涵蓋中菜、台菜、法料、義大利菜與日料,「一道好的料理,主廚的技法一定很純熟,對於火候、時間的掌握非常精準,對於食材的理解,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此外,還要看主廚是不是能夠敏銳地掌握到客人的需求跟客人的反應。」

「當以上這一切都被主廚很精確地掌握了,端出來的這一份料理,真的可以帶為我們帶來喜悅跟滿足;我覺得這樣是最棒的。」陳嵐舒表示:「我這次選出來的10盤菜,基本上都有這樣的概念。」

Q:請教您如何定義一「盤」好菜?是料理技法?文化感?創意?還是單純的美味?

A:要成為一「盤」好菜,首先一定是建立在「美味」這個前提上。然後從這個「美味」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進一步去談,這個菜是不是有一些文化的厚度、或者是它是不是帶著這個廚師的情感、回憶,或者是一些記憶的承載…,這種比較深入一點的、或者是比較形而上的東西。

如果一「盤」菜只有技術、或者只有創意,它就變成「匠氣」,因為它沒有文化、沒有Chef自己本身的情感,它就會變成比較是工匠型的一個作品,它並不會動人。當然我們在提到情感連結的時候,它不是單方面的,它是需要用餐的人主動去理解、去感受的。

比如說,如果是一個法餐的主廚,他用他對於法國,或者是對於他自己的家鄉的回憶,或者是他童年記憶,去做出一道很棒的料理,可是可能台灣的用餐的人,沒辦法跟這個感情產生共鳴;那這問題可能不是主廚,可能是因為吃的人缺乏文化上的理解跟看法。

我覺得一道好菜是需要主廚跟用餐者之間的共振的,它是一個雙向的關係。

fine dining的困境不是它太複雜,而是整體文化的退化。當客人已經失去很純粹地去欣賞風味的能力,也失去可以跟餐廳互動的能力的時候,再好的料理也沒有辦法被理解。

— 陳嵐舒

Q:您怎麼看待最近一年fine dining的發展趨勢,還有當代饕客的需求變化,尤其在台灣的環境下?

大家應該都可以感覺到,fine dining處於一個「鬆動中」的狀態,可能正逐漸轉變成比較自由、比較個性化的一種形式;這個部分是好的。因為越來越多的餐廳、或主廚,正嘗試著讓這個本來可能比較拘謹的、比較需要全神貫注去享用的一種形式,重新被打破、重新被定義所謂精緻(fine)的一種表達方式,我覺得這是當代餐飲很大的特色。但在此同時,我覺得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是,可能也代表當代食客對於fine dining的理解力跟耐心,正在迅速下降中。

因為真的好的餐廳,大家都知道它不僅是菜好吃而已。當我們談到fine dining或法國料理,它其實不只是菜本身,它是一連串的用餐體驗。從進門那一刻開始,人們就進入了這一場體驗;它的空間、氛圍、服務的節奏、上菜的儀式感、侍酒的精準度跟專業,還有餐具、語言的選擇…等,其實都是很有趣的環節。這些細節其實就是fine dining為什麼會讓人很有觸動,甚至可以歷久彌新、可以延續這麼多年的核心。

我自己最喜歡的fine dining是法國料理,為什麼?因為它不只是法國料理的味道或創作,還包括整個用餐流程,比如我們跟waiters、餐廳經理的對話過程,還有行雲流水般的上菜節奏;就像謝忠道講的,彷彿是在跳一場很曼妙的雙人舞的感覺,非常美。我每次去法國料理的fine dining,都覺得很享受;這種享受,其實是很精神層次的。

但是現在有很多人用餐的目的是打卡、是獵奇的,這種刺激感可以讓他們滿足自己的體驗,同時他們也可以吸引眼球、創造聲量。所以他已經不太在意打卡的地點,或者他拍照的這些菜品,它的味道是不是乾淨平衡,那個主廚是不是真的尊重了這個食材,把這個食材最好的地方表現出來。

這樣子的市場導向,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把這樣的主廚抬高了,也排擠了不走這個路線的餐廳;若是大家都盡量去滿足客人的視覺跟社交平台上的需求,也就沒辦法踏實地去思考怎麼做出突破、讓人留下印象的美味料理。

我覺得fine dining的困境不是它太複雜,而是整體文化的退化。當客人已經失去很純粹地去欣賞風味的能力,也失去可以跟餐廳互動的能力的時候,再好的料理也沒有辦法被理解。

Q:主廚您是料理創作人,同時也是餐廳經營者。就經營者的角度而言,您如何對應這種趨勢?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對應。我認為這是一個大潮流,但很有趣的是,這個潮流在法國已開始回歸了,很多餐廳、很多客人開始不喜歡fine dining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不喜歡fine dining做太多秀、做太多presentation,他們想要更回歸到那道菜本身;所以這個反動已經出現了。在亞洲或是在其他地方可能剛剛才開始,顯現出來的表徵就是大家不去fine dining,開始去找好玩的餐廳,或者去找便宜的、或是可以快速解決一餐的餐廳的心態。

這個潮流在亞洲剛開始,但是在法國已經興起一段時間了,他們開始想回頭追求單點、不要套餐,不要太複雜的呈現方式;很多餐廳也開始在修正路線,我希望他們是正向的方向去改變。

台灣許多fine dining餐廳也開始推出午間套餐或短套餐,可能就是因應策略吧。因為經營餐廳必須有客人,如何折衷自己的堅持跟客人想要的,可能先從讓客人放下成見開始。先用一些比較簡單、比較不花太多時間,又輕鬆的形態,讓客人走進來。可能利用這樣的機會,先用一、兩個小時,讓客人多一點機會接受我們本來想要說的這個故事。但我個人覺得,這是在實務上的一種因應做法,是不得不為之的一個做法。

因為台灣本身並不在歐洲餐飲文化的習慣上,台灣還是比較喜歡中菜、台菜、日本料理,這是台灣人最熟悉的味道。所以這件事情如果是以法國料理或歐洲料理來說,其實是更加困難一點、也更辛苦一點。我覺得這是大家都要面對的課題,可能會是一段很長的路。

Q:您今年的評選主軸或方向是什麼?有沒有特別想傳遞的價值觀?

我還是比較聚焦在風味的真實感。在於主廚是不是能夠很真實的表達這個食材的本質、時令的節奏、風土的特色,以及這道料理本身所展現出來的主廚的人文生活感,或者是回憶。

我自己並不特別覺得,主廚的觀點是需要特別去強調的,因為我覺得這應該是自然流露的。因為當他真的做得很好的時候,他這個人的思想、他的邏輯,他的風格,都會很自然的流露在他所創作的料理裡面。所以我覺得料理本身在創作的時候,應該是更專注在「味道」跟「文化」的交會;而「味道」一定是先走在前面的。

一道好的料理必須真實地呈現風味,而不是刻意製造話題,味道必須是真誠而非常動人的。

— 陳嵐舒

Q:在選這10盤菜時,您內心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這個答案跟前一題是一脈相承的。一道好的料理必須真實地呈現風味,而不是刻意製造話題,味道必須是真誠而非常動人的。要讓味道非常動人,當然技術層面、創作邏輯都要非常到位,再結合了能夠感動人的文化內涵,才會動人、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吃的餐廳很多,好的料理當然不止10盤;老實說,我自己在外面用餐的機會不是很多,我寫出來的10盤是慎選之後的結果。能夠讓我留下印象、並且寫出來的,真的必須要能夠打動人心。這種打動人心,一定不是那種很粗暴的美味,比如說和牛、魚子醬、或者是大家都知道、都會覺得好吃的組合;這不會是我的10盤的標準。

比較直白的說,一道好的料理主廚的技法一定很純熟,對於火候、時間的掌握非常精準,對於食材的理解,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此外,還要看主廚是不是能夠敏銳地掌握到客人的需求跟客人的反應。當以上這一切都被主廚很精確地掌握了,端出來的這一份料理真的可以帶為我們帶來喜悅跟滿足;我覺得這樣是最棒的。我這次選出來的10盤菜,基本上都有這樣的概念。

Q:在這10盤菜當中,有沒有哪盤菜的選擇背後,有特別的小故事?

我這次有選「紅棉」的「胡椒蟹」。我去的那一次是類似試菜的概念,正好大班樓創辦人葉一南(Danny)跟「紅棉」團隊在做一些測試。這道「胡椒蟹」是Danny很喜歡的招牌菜之一,「紅棉」主廚Tanya做得非常好,它的熱度跟撲鼻的香氣,讓你完全感受到這道菜所有應該要有的狀態,它全部到位了。

我們那天吃的道數非常多,但是所有的菜都沒有這一道「胡椒蟹」這麼「逼人」——真的是要用「逼人」這兩個字。因為它把所有能夠推到極限的東西,通通都推到極限了。它把熱度用砂鍋燒到非常燙,選用了好幾種胡椒,把胡椒的香辣、蟹肉的鮮甜與多肉飽滿,都堆到了極致;這道菜就是這樣子的概念,我覺得好棒。

但有趣的是,Tanya其實並不是一個「火辣辣」的人,她雖然也是非常sharp的一個女生,但是做為廚師,她非常可愛。所以這道「胡椒蟹」跟她本人是蠻對比的,很有意思。當時「胡椒蟹」這道菜被端出來的時候,我們都說這簡直是「風騷老闆娘」端出來的料理,但是她本人卻是很可愛的。

● 陳嵐舒的精選10盤菜

1.晶華軒:清蒸三角魚捲

晶華軒:清蒸三角魚捲。圖/陳嵐舒提供

將粵菜蒸魚的精髓再升級:將細嫩的三角魚起魚片,捲著三角魚油和魚春(魚蛋)一起蒸到恰好斷生再淋上滾油與豉油汁。細緻中又帶有澎湃的鮮味與香氣。

2.紅棉:胡椒蟹

紅棉:胡椒蟹。圖/陳嵐舒提供

一上桌就香氣逼人、熱辣辣的胡椒蟹,用了馬來西亞白胡椒做秘製香料的主角,讓甜美蟹肉一下子鮮活狂野了起來,這道菜不僅考驗大廚的味覺天賦,也考驗火候的拿捏,才能鑊氣十足又保有蟹肉的汁水淋灕

3.請客樓:花椒妙齡乳鴿

請客樓:花椒妙齡乳鴿。圖/陳嵐舒提供

採用粵式脆皮燒鵝的手法,將28天大的屏東乳鴿先以香料醃製、淋熱水、刷糖醋水風乾,最後酥炸,上桌前還以高溫石頭炕香花椒,再擺上酥炸乳鴿吸收香氣,皮脆肉酥嫩,汁水淋灕又充滿香氣,人間美味。

4.元紀.台灣菜:陳皮牛肉盅

元紀.台灣菜:陳皮牛肉盅。圖/陳嵐舒提供

簡單菜餚更見功力,將陳皮香氣隱在看似清淡卻甘甜黏口的清湯中,燉軟的牛腱子只取最軟嫩的部分,整道菜是精料細作的代表

5.NOBUO:鯖魚

NOBUO:鯖魚。圖/陳嵐舒提供

淺漬鯖魚搭配上春菊泥以及橄欖油,風味平衡又清爽,將日式料理處理魚的技法與台灣食材、法式層次融合地恰到好處,簡約熟練,是能讓人好好放鬆品嚐的作品

6.Solo Pasta:瓦倫西亞燴飯

Solo Pasta:瓦倫西亞燴飯。圖/陳嵐舒提供

讓人吃了一秒回到西班牙的豪放Umami bomb,燴飯吸收了兔肉禽肉高湯的精華,濃郁又保有粒粒分明的口感。

7.LOPFAIT 樂斐:北京鴨肉派

LOPFAIT 樂斐:北京鴨肉派。圖/陳嵐舒提供

充滿技術含量與創作力的一道菜,將北京烤鴨的香酥鴨皮裹著法式肉派餡,加上熟悉的東方香料,既誘人又深沉的華麗感

8.鮨天本:燒海苔、炸年糕、魚子醬

鮨天本:燒海苔、炸年糕、魚子醬。圖/陳嵐舒提供

這道菜用燒海苔包著炸過的年糕,上面放魚子醬。其中的燒海苔跟年糕,都是很質樸、很家常的素材。入口的時候,炸年糕的溫度非常燙,外表有酥口的表層,裡面的Q軟的口感,再加上冰的、顆粒很飽滿的魚子醬,再裹上剛剛燒出來的海苔。

它的香氣層次跟咬感,是非常豐富的,吃得到年糕帶來的、很幸福的軟糯感,這種幸福的軟糯感加了魚子醬之後,就變得非常地華麗;加上燒海苔的香氣之後,又多了一個層次。

9.山海樓:古早味炒米粉

山海樓:古早味炒米粉。圖/陳嵐舒提供

特別講究炒工的火候控制之外,這道到處可見的炒米粉在山海樓卻用了如同fine dining 一樣的專注與堅持,將台灣山海風味與人文完美結合。除了使用各種自家農場的好食材激盪出豐富口感之外,干貝、蝦乾、小卷一夜干三種海味疊加成的香氣鮮味既高昂也深遠,讓口感細緻的純米米粉更加誘人

10.欣葉・鐘菜:手路干貝酥

欣葉・鐘菜:手路干貝酥。圖/陳嵐舒提供

將蒸過的干貝絲、馬鈴薯絲、芥蘭菜絲,以兩樣最質樸的食材結合海味打造出奢侈的口感,夾起每一筷子都是手工與火候的高度。

● 500盤2025中/英文版官網:https://udn.com/500dishesaward/

2025 第五屆500盤 The 500 Dishes Award 2025

#500盤2025 #500盤5周年 #第一份台灣人觀點的美食評鑑 #The500DishesAward2025 #500盤 #500dishes

主辦單位|500輯

指定用酒|麥卡倫單一麥芽威士忌

指定銀行|星展銀行

合作單位|浪琴、inline、福華飯店、雙月食品社、台北101、新光三越

贊助單位|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丸莊醬油、永豐餘生技、好食好事基金會、滋立燕窩、樹頂(Tree Top)、醫願診所 iHope clinic

※ 酒後找代駕!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第五屆500盤評審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