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500盤評審/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當自己味覺的策展人
你的生活,你自己調配你的嘴要吃進什麼東西,當自己的味覺策展人。— 翁美慧
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和夫婿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遊歷世界,也總在每一次旅行前安排美食計畫,米其林星級餐廳與local的bistro餐館交織,當自己味覺的策展人。
Q:請您談談成長歷程中跟美食的連結?
A:記憶裡,早年的台灣餐飲仍在起步。我在1976年初中畢業赴美後,初到美國覺得最好吃的是 Shakey's Pizza、麥當勞漢堡和肯德基炸雞。那個年代的美國,其實也談不上有太多所謂的美食。想念中菜時,住家附近只有一家川菜館,已屬難得。
一直到我在UCLA念大學,校園中我最常去的是一間 Pizza House,每天中午我喜歡去吃熱騰騰的現烤披薩,可以挑選配料,現選現做,只有手掌大小的披薩,一個人吃剛好,在45年前的環境是非常難得的,對我來講,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美味。
每逢週末打完三小時網球,我和同學最愛去吃 Baskin Robbins 的冰淇淋,一份 8 球、口味各異的「Earthquake」大聖代一起分享。運動後大啖冰淇淋,簡直是場饗宴,在當時的台灣還是叭噗或剉冰
大學三年級第一次吃到Sushi bar,才知道原來日本料理有生魚片這樣好吃的食物。那時台灣的日本料理就是番茄蛋包飯、茶碗蒸。在美國,我也喜歡一種牛排餐廳,前菜沙拉吧是自助餐形式,任由你自由挑選。
我覺得台灣有美食是最近十五、二十年的事,現在進步飛速,每年推陳出新,選擇很多。近五年也有500盤的貢獻,讓大家更注意到原來台灣北中南有這麼多美食。
Q:您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做菜?
A:高中時,媽媽陪我們出國讀書,她很會做菜,我們四個兄弟姐妹永遠覺得媽媽的菜最好吃。媽媽可以冰箱一打開,看有什麼現成材料,三十分鐘內就可以做出一整桌好菜;她會做甜甜圈、還會做紅龜粿,而我最喜歡她做的肉羹,這在國外更有難度,要一直打著肉和魚漿。我試著做,好累。
我自己最喜歡做的是水餃,每周日就包一兩百顆放在冰箱裡,平日回家沒時間煮就下餃子。我偏好韭菜水餃,綠韭菜、黃韭菜,要去買皮、買肉回來剁,那時還不會幫你絞好肉。水餃是我在國外最基本的吃食。
結婚後,我最期待的是婆婆為全家準備的潤餅。滿桌菜餚、配料繁多,大家一邊挑選一邊動手,還會比賽誰包得更漂亮、更大,儀式感十足。多數人習慣用兩張潤餅皮,我則只用一張,薄皮能讓餡料風味直接浮現,不會因層層堆疊而顯得厚硬。我通常會包兩、三個,慢慢品嚐。從每個人包出的潤餅,就能看出各自對飲食的敏感與講究各不相同。直到如今,我依然鍾愛潤餅,特別是人多一起包,才最有趣。
好食材會說話;它的香氣自成路徑,直抵鼻尖。— 翁美慧
Q:您也會叫外送嗎?
A:週末家裡聚餐,我們會準備基本的菜跟湯,用外送加菜。我們通常叫朱記餡餅,尤其是炸醬刀削麵、韭菜盒、鍋貼和牛肉餡餅,小孩喜歡瓦城,全家人都愛吃蝦餅、蝦醬空心菜、咖哩和菠蘿飯,還有豬頸肉。
有時我們會去鼎泰豐外帶小籠包、牛肉清湯和雞湯,或去上引水產外帶生魚片,也會去買牛琅的溫體牛肉鍋或是橘色火鍋帶回家吃。主要是我老公喜歡喝一點好酒,在家裡更自在。
Q:您的人生中有那麼一道有故事的料理嗎?
A:以前小孩在紐約讀書,我去探望時會煮牛肉麵給他們。我的牛肉麵很簡單,也是我自己的口味,我不愛整碗湯都是番茄口味,比較喜歡用豆瓣醬燉出來的牛肉麵。
對我而言,外出用餐最難忘的,總是燭光晚餐。先前在巴黎米其林三星的Epicure,用餐體驗美好至極。兩顆生蠔看似簡單,卻擺盤華美,花瓣點綴,連為控溫而設計的冰塊都精緻講究;醬汁拿捏完美。最特別的是肥美的生蠔先切成三段,與醬汁交融,口感豐富細膩。只需兩顆生蠔,味覺便已飽滿,根本無須多吃。
Epicure很重視食材,有一道菜叫做 Royal Langoustines,肥肥胖胖的海螯蝦,如吃棉花般入口即化,搭配義式餃子與新鮮香草,以及紅玉紅茶清湯底,配色很漂亮,每一道都是藝術品、像畫讓人過目不忘。
走過世界各地,我最難忘的仍是巴黎的法國菜。用心準備的料理如同一杯紅酒,層次從視覺展開:服務人員儀容得體,上菜、擺餐具與斟酒的動作都優雅得而從容。我偏愛有庭院、又有壁爐的座位,氣氛更臻完美。精挑細選的食材與巧妙編排,彷彿在說一個關於味道的故事;當一切都到位,吃來便格外享受,也最能留下美好記憶。
我去過許多地方,唯有巴黎能把體驗推到極致。一頓飯的時間,凝縮的是料理人一輩子的功夫,絕對值得為此買單。我幾乎每年都去法國兩三次,只要有機會就想一再回訪。
料理不是要你炫耀技法,反而是去成全食材,去輔助食材本身的味道出來。我比較喜歡能尊重食材的料理方式。— 翁美慧
Q:您怎麼定義一盤好菜?
A:第一一定要好吃,所以食材要好,選對食材已經好一半,產地也很重要,要當地當令,好的食材自己會跟你講話,會呈現一個香氣的路徑,跑到你的鼻子裡去。
火候不對、技法不對,那也毀了。不是要你炫耀技法,反而是去成全食材,去輔助食材本身的味道出來,而不是用技法將之扭曲,變成你要的樣子。我比較喜歡能尊重食材的料理方式。
主廚一定有他專精的核心技法,不可能十項全能。就像看藝術展覽,五十件作品中有最精華的五件,你就要看懂那五件,整個展覽要講的故事就是以這五件為主題,用餐也一樣,整餐吃下來,一定有一兩道菜會讓看到廚師高明之處。
風味的完整度也很重要,就是風味的路徑:入口後想要展現什麼,中段是什麼?再來又想要客人吃到什麼?你的風味路徑要如何鋪陳,如何走進客人的味覺裡,都要計畫的,好像策展一樣。
在500盤等級,創意很重要,不能吃起來都一樣,更不能抄襲。當然,傳統菜是另一回事。京都動輒有傳承200年的料理,是另一種形式的在地食材架構成傳統菜。大家會想吃傳統菜,可是就沒有驚喜。我自己喜歡吃到驚喜。
我在意風土,到一個島上,吃到當地獨有的食材,就很難忘記。像法國每一區的生蠔都不同,你就吃那個區域最好、最新鮮的食材,我尤其喜歡在布列塔尼(Bretagne)的坎卡勒生蠔 (Cancale),被稱為「國王的生蠔」,帶有碘香與礦物味。還有永續要考量,要減少浪費,怎麼把骨頭、皮、葉梗再轉化,廚師就更上一層樓了,這是另一種食的藝術。珍惜土地、珍惜食物,吃的時候會有感恩,會對食物產生不同的感情。
我也很在意服務,包括上菜的節奏、跟客人的溝通,溝通也會影響到我用餐的心情。所以餐期的編排跟服務很重要。
別忘了器皿。日本米其林餐廳的每個陶器都不一樣,都是為這個食材特別燒製,還有不同的組合。我們常是六到八人一起去,每人面前一套裝配菜或醬料的各式小皿,色溫配合食物,但每組都不同,大家手上拿的都不一樣。我每次吃完後就翻過盤子看產地、看匠人。這又是一個境界,就好像提升可讀性,不但要吃,還要看。
上菜時,雖然大部分廚師都不太會社交,如果能自己出來說菜,主廚再帥一點,那就完美了。像江振誠主廚就是又懂行銷、又有生意頭腦,美感也有,很有個人魅力。
你可以很安靜,可是要很有力。我覺得日本人這一點拿捏得恰到好處,懂得低調,可是吃起來又是非常的有力道,例如我在日本最喜歡的餐廳松川,就是有這種感覺。
要怎麼做到這個層次,這可能跟廚師本身的修煉有關。做菜不能太秀,技術上要有所克制,你懂十種技巧,可是這次只講兩三種就好,味道也不要太假仙,你若有自信,就直接給我吃那個味道,不用再加四五六七八種技巧。
Q:您本身是美術館館長,是不是更在乎飲食的美感?
A:拿我最愛的 Restaurant A 來說,他們越做越好,已經是米其林二星。主廚 Alan 還是很少說話,通常由太太出來招呼;但他在菜色和擺盤上越來越講究,連呈現都用上水彩畫,還找插畫家把每道菜畫下來,讓客人帶回家留念。
我曾跟Alan 說:如果想摘到米其林三星,必須把「藝術」做到位,落實於品牌語彙與空間敘事。以江振誠的 RAW 為例,木質結構與材質語言塑造了高度一致的美學場域,透過藝術的策入,使整體體驗更具層次與記憶點。
還有燈光,頤宮會得米其林三星,光就打得非常好,就是藝術的光,打在每一道菜上,食物的顏色、新鮮感會不一樣。藝術最後就是燈光,不能小看光。Sense的燈光也打得非常好,桌上的花配得很漂亮。
餐具、燈光、技術,什麼都要好並不容易,台灣廚師很難有這種品味。江振誠例外,他很小就到法國,後來去了那麼多國家、到過那麼美的地方,看的東西夠多,不只是料理,也看了很多大自然,又精通英文和法文,認識很多國外藝術家,在交流中間互相學習,他又是好學的好奇寶寶,很能跟各種人相處,眼界自然很寬,什麼文化都涉略,他的大數據庫夠大,就可以有很多創意。
他曾與我分享一場活動:十二位主廚在戶外同場下廚,每人做一兩道菜,大家圍坐共享。我覺得這是飲食的至高境界——不是做生意,而是交流對料理的理解。只是,台灣有多少主廚具備他這樣的見識?以江振誠為例,他的觀察極為敏銳、面面俱到,在台灣恐怕不易有人能超越他的眼界。
Q:您出國找美食,是以這些標準在挑選嗎?
A:如果一頓飯可以滿足上面所有的條件,吃飯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享受。
巴黎這類餐廳太多了,出國時我不可能餐餐如此講究,頂多安排一兩天,其他時候就吃在地料理,或簡單來份沙拉與三明治。我和先生也特別喜歡小酒館(bistro),一下飛機就去報到,彷彿立刻入境隨俗。在我看來,法國的越南河粉(phở)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或許與越南曾為法屬殖民地的歷史有關。
你的生活,你調配自己的嘴要吃進什麼東西,自己當自己的味覺策展人。
每次出國訂餐廳,都像在做一檔策展。這回要走訪亞洲與歐洲的五個國家,我用 ChatGPT 搜尋並排出優先順序。所謂「策展」,就是做足功課:為健康與飲食平衡把關,並策劃屬於自己的美食故事。我們已過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階段;如今講究節制與分量,每天都要踩上體重計。
我常建議朋友:若要去小島旅行,首選法屬小島。相較英屬島嶼更講究,食材與廚藝一點也不輸國際大城。我特別推薦波拉波拉(Bora Bora),海天一色絕美;若前往加勒比海,則必去聖巴泰勒米島(Saint Barthélemy,簡稱 Saint Barth),島上甚至有米其林餐廳。
Q:您今年推薦10盤菜是依據什麼標準?
A:要有創意,當然第一還是要好吃。
以小香為例,我現在外國朋友都請到這裡,雖是台菜,可是很有創意,做成較法式的吃法,小小分量,吃起來不膩。燈光美,音樂潮,景觀也好,看出去是信義區最漂亮的建築,我們坐的地方有簾幔,就是老外很愛的小地方,偏偏吃的確實是台菜。
我曾請外國朋友吃台菜,但不是每個老外都吃得懂。可是我帶他們去吃小香,吃的、看的、聽的都很好,連甘蔗汁都很時髦,就是一個很外國、給老外的呈現,可是吃起來又很有我們的味道。連我老公請客也到小香。
Q:您是否觀察到這一年來國內外餐飲的趨勢?
A:台灣的飲食文化比以前進步很多,新冠疫情之後都進步了,大家會google 網路評價,不像以前不小心會踩雷。
國外也是,我這次去義大利Verona聽歌劇,就隨性在歌劇院附近吃,也很有水準。我發現大家都一直在進步,為了生存進步是必然的,所以大家更有選擇了,
我特別喜歡去日本吃,割烹、Yakitori、天婦羅和fusion創意料理,新加坡的Chilly Crab和肉骨茶,香港的點心、雲吞麵和魚蛋粉,還有韓國的冷麵。
每次到國外,傳統特色料理一定要吃;但我同樣喜歡嘗試把經典玩出新意、讓東西方元素對話的創意菜。不管是在日本、台灣還是新加坡,我都感覺餐飲的下一步是「創新」——不只是味道,更是把環境與氛圍的美感一起端上桌。
500盤如果可以做更多的記錄,紀錄會變成傳承,就會創造出長長久久的文化。— 翁美慧
Q:500盤第五屆了,您有些什麼期許?
A:我發現,國外回來的人都把500盤當成指南,每當有國外朋友要我推薦台灣美食,我就寄500盤報導過去。我自己想不到要吃什麼時,也會參考。
500盤真的改變了飲食文化,這五年來讓大家更了解台灣的飲食有哪些東西,尤其又有小吃類的500碗。
每年參加500盤晚宴,就有機會認 識優秀廚師,評審之間也有更多的話題。廚師們受到重視,上舞台享受榮耀,他們會更自信,廚師跟廚師之間、跟客人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和學習。
未來,500盤可以深究食材、技法、風土、創意、品味,說清楚為什麼這種美味會讓人難忘。這需要建立起架構,因為台灣菜還是要接地氣,要知道如何吃到當令、當地,要有故事性。這也是500盤可以跟米其林做出差異的地方,教育一般民眾了解到底是在吃什麼。譬如說菜脯,怎麼來的、怎麼曬、鹽分多少、陽光如何、要多耐心?是產地還是技巧比較重要?
500盤要做更多記錄。記錄成為傳承,傳承累積長久的文化。否則在標準化、模式化的未來,機器人做菜固然能保證穩定,但少了靈魂。唯有不落入制度化與大量化,從食材、擺盤、服務人員到用餐環境,都把細節與美感做到極致,為餐桌創造超越「珍貴」的價值,才不會被機器取代。我相信八到十人的私廚將是孕育創意的未來趨勢。
如果500盤能擴大國際交流就更好了。我們可遴選海外餐廳合作辦活動,讓更多國際觀眾理解台灣的飲食文化與風土。藉由500盤向世界說明:台灣不只夜市,還有許多值得造訪的優質餐廳。
最後是培養藝術家與廚師的自信,我覺得關鍵在於提供登上國際舞台的機會。未來期許以500盤為串聯平台,推動餐飲與藝術的跨界合作。以富邦美術館近推出的「印象派美食饗宴」為例,臺灣廚師取材印象派經典——莫內《睡蓮》,發展出耳目一新的美學創意。
● 翁美慧精選的10盤菜
1.紅棉:煙燻乳鴿
少量油加上煙燻,燻味不會太重,乳鴿的香氣富有層次,皮烤得金黃酥脆,乳鴿肉質緊實,保有肉汁,細嫩不乾柴,鹹香中帶著淡淡的藥香,香而不重,吃完回甘,不似一般做鴿肉下很重的鹽。粵菜功夫到家-皮脆、肉嫩、香料剛好,完美。
2.logy:鰻魚 / 巧克力 / 青花椒
鰻魚肉質超級軟嫩,黑糖炙燒的外皮帶著甜甜焦香。泡在蘑菇高湯裡,湯頭清澈卻濃郁,跟鰻魚的油香融合得恰好。底下的巧克力醬淡淡的甜苦,混合康提起士的鹹香,花椒油的瞬間麻辣感,最後撒上蝦夷蔥,清爽又辛香,是整道菜的完美收尾。
3.SENS:澄清鴨湯 / 鴨肝 / 芳香萬壽菊
湯頭純淨,味道清爽,鴨肝與鴨肉慕斯混合後做成餡,用蘿蔔皮包起來的餃子,滑嫩入口即化,咬下去有一種細膩的爆發感。搭配黑蠔菇的鮮香、綠蘆筍的爽脆,還有青蘋果的微酸、萬壽菊的淡雅香氣以及無花果醬,甜味中和了鹹香,讓味蕾充滿驚喜。
4.Restaurant A:薰衣草帝王紅鮭
以低溫處理的紐西蘭帝王鮭特別細嫩,加上鮭魚卵更具鮮味。上有新鮮水煮、醋漬油封的花科蔬菜 (花椰菜、抱子甘藍跟大頭菜),下鋪以紅蘿蔔、檸檬跟香茅打成慕斯,清爽有香氣,加上薰衣草和苦艾酒醬汁,吃起來豐富有趣、有深度。以西餐來說,我認為Restaruant A是台灣最好的一家,有創意又好吃。
5.知名李台北私廚:貴妃荔枝蝦球
栩栩如生的荔枝掛在樹上,有如故宮裡看到的藏品,外層炸得金黃酥脆,咬起來? 滋又帶著輕盈感,蝦肉保留完美的彈性鮮甜,加上微辣的口感,提味卻不刺激,既有創意又超好吃,外型精緻吸睛,如同一件藝術品。
6.貳零捌公館:龍眼木煙燻叉燒
叉燒外層微微焦脆,帶有琥珀色的蜜光,外皮微酥,肉質軟嫩多汁,油脂與瘦肉比例恰到好處,甜中帶鹹、鹹中透香。龍眼木為叉燒賦予獨特的靈魂,煙燻香味緩緩擴散,令人回味無窮。很多叉燒都是差不多口味,這家的很有特色,吃過之後會想它。
7.富錦樹台菜香檳:蟹黃海鮮豆腐煲
濃郁的蟹黃醬在滾燙的砂鍋裡香氣撲鼻,海鮮用料十足,鮮蝦、花枝、干貝新鮮甘甜;嫩豆腐吸飽蟹黃與海鮮的精華,每一口都是濃縮的大海風味與絲滑口感的完美結合。與香檳一起享用,正好中和蟹黃的厚實,這道菜展現台菜與西餐的最完美搭配。題外話,我覺得富錦樹只有101那家好吃。
8.Tutto Bello:檸檬辣椒烘菌菇/黑松露炒蛋/應時沙拉/芝麻油醋
芝麻葉新鮮沒有苦味,沙拉的芝麻油醋醬,香氣迷人,吃起來清新又有點微酸微香,完全不單調。溫熱的黑松露炒蛋滑嫩,一入口就化開,蛋香跟黑松露的香氣巧妙融合。搭配烘烤過的蘑菇,以檸檬和辣椒提味,酸香中又帶微微的辣勁,吃下來很有層次。
9.小香 SHANN SHANN :花生米血骰子牛
夜市小吃「花生米血糕」加入牛肉丁翻炒,吃起來香氣十足,口感富有層次,搭配南瓜湯味道濃郁,充滿自然香氣。加上黑松露和藍紋乳酪,還有甜口綿密的板栗瑪德蓮,創意十足,意外的混搭,更是熟悉的美味。
10.赤身燒肉 USHIO Taipei:刻・厚切牛舌根
食材好,火候好,將A5和牛舌根刻花,讓牛舌在燒烤時呈現不同層次的口感。搭配為厚切牛舌所調的特製蔥鹽醬」,醬料輕香而不辛辣,鹹度適中,有效帶出牛舌根的細緻及甜潤感。店家位於中山北路,在二樓不起眼的地方,很容易會錯過。
● 500盤2025中/英文版官網:https://udn.com/500dishesaward/
2025 第五屆500盤 The 500 Dishes Award 2025
#500盤2025 #500盤5周年 #第一份台灣人觀點的美食評鑑 #The500DishesAward2025 #500盤 #500dishes
主辦單位|500輯
指定用酒|麥卡倫單一麥芽威士忌
指定銀行|星展銀行
合作單位|浪琴、inline、福華飯店、雙月食品社、台北101、新光三越
贊助單位|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丸莊醬油、永豐餘生技、好食好事基金會、滋立燕窩、樹頂(Tree Top)、醫願診所 iHope clinic
※ 酒後找代駕!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