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6/21北美館登場!17件經典之作再現
曾在世界各地建起一座大型臨時人造瀑布的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說過「我一直對挑戰我們習慣中藝術應該出現在哪裡這件事很感興趣。」做為藝術家在臺灣首次大型個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將於6月21日至9月2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登場!此展由北美館與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共同策劃,爬梳其30年藝術生涯、再現17件經典作品,不只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其創作魅力,藝術家也邀請大眾藉此視角一同留意日常生活中未曾察覺的面向。
從自然出發、挑戰感知
出生1967年、現工作及居住於柏林的奧拉弗‧埃利亞松,在冰島與丹麥成長,並於1989年至1995年間就讀於丹麥皇家美術學院。其父親曾在漁船上擔任廚師,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母親則是一位裁縫師。埃利亞松自小受到自然環境的啟發,1980年代中期對霹靂舞的興趣也形塑了他對空間與感知的思考。
1995年畢業後,他搬到柏林並創立了「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SOE)」,其創作形式涵蓋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埃利亞松以挑戰感知、強調環境共創的作品享譽國際。2003年曾代表丹麥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同年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展出《天氣計畫》,透過黃色燈光及鏡面創造出如同太陽般的沉浸氛圍,運用藝術探索氣候變遷的議題。
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包括2008年《紐約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他在曼哈頓與布魯克林沿岸建造了四座大型人工瀑布,試圖喚起我們對城市與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重新思考;2014至2018年將格陵蘭冰川的碎冰分別帶至哥本哈根市中心、巴黎和倫敦的《觀冰》(Ice Watch),見證冰川融化消逝的脆弱過程。
重新思考慣常的觀看方式
談到「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與作品的移動,也象徵思想與探索的過程。因埃利亞松一向擅於運用自然元素、光線、色彩與運動,提高大眾對自身周遭環境的感知。特別是,他的作品並非靜態的物件,而是需要透過觀眾的參與才得以啟動的動態實體,這樣的行動也鼓勵著每個人重新思考慣常的觀看方式,並在空間中創造共享的經驗。
而「你的好奇旅程」自2024年起,規劃於三年間巡迴五座城市,與不同地區的觀眾相遇。從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紐西蘭奧克蘭美術館(Auckland Art Gallery Toi o Tāmaki in New Zealand)到第三站臺北市立美術館,接續前往雅加達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館(Museum MACAN in Jakarta)及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美術館(MCAD Manila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展出。
搶先一睹兩大必看亮點作品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從1993年運用水與光交錯的彩虹《美》(Beauty),到2024年反思氣候變遷的近作《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呈現埃利亞松一貫對於環境的關注,並持續透過光線、色彩、自然現象與動態元素,引導觀眾重新思考感知、空間與環境的關係,重新觀看世界,思索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連結。
1993年《美》,是埃利亞松早期體現觀者是共創者的代表作之一,透過光線和水霧的折射和反射,創造七彩光譜的自然現象。當觀者移動或靠近閃爍的水霧時,隨著行動、靜止、視角與移動的變化,彩虹會隨著他們的位置而變化,因此每位觀者所見的彩虹都是獨特的。觀者的行為共同形塑了這段經驗,藉此喚起人們對感知的覺察,傳遞視覺現象始終因人而異,充分象徵美的本質。
2024年《冰河的最後七天》,透過青銅雕塑呈現冰川融化的不同階段,這些造型取自埃利亞松與團隊在冰島鑽石沙灘上發現的冰塊碎片。為了保留冰塊消融前的形狀,團隊將冰塊進行數位掃描,並在七個青銅冰塊旁各配一顆透明玻璃球,象徵融化後的水量,提醒我們氣候變遷與全球升溫正加速冰川的消退。 透過他的作品我們將更能理解到奧拉弗‧埃利亞松,想與藝術領域之外的人對話,持續拓展藝術影響力的創作脈絡。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期:2025年6月21日-9月21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