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年度壓軸「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 探索「萬物皆連結」的未來想像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將於10月4日至2026年1月11日推出年度壓軸大展,邀請成軍十五週年的豪華朗機工帶來個展「宇宙寫生」,集結14件舊作的重新詮釋與一件全新創作,以「萬物皆連結 It's all connected」為核心,透過沉浸空間、跨媒體裝置和運算式技術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希望喚起觀眾對於環境的珍視,並觸發對未來的幻想。
豪華朗機工由藝術家張耿豪、張耿華、陳乂及林昆穎組成,以跨界協作為標誌性手法,將音樂、科技、文本、影像與裝置融合為獨特的創作語彙,他們在自然與生活經驗中汲取靈感,並持續透過創作回應公共與社會議題,15年來,以連結和共創為核心,不斷在實驗與實踐之間推進,形成其獨特的群體創作方式。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兼當代館館長黃文彥表示,豪華朗機工以跨界共創為核心精神,本次展覽不僅重新詮釋多件深植觀眾記憶的經典之作,也展現當代藝術中協作與實驗的能量,適逢當代館將於2026年迎來25週年,此刻能與如此具代表性的臺灣當代藝術團隊合作,意義格外深遠。
豪華朗機工表示,15年的創作旅程裡,每一次合作、挑戰與轉變都成為養分,就像他們是由四個獨立的個體互相搭建的,豪華朗機工所有作品都是「共創」,他們的每件作品也都有更多藝術家、創作者或團隊的共同參與,他們也提醒大家在觀賞展品時不妨也注意一下參與成員,他們也希望能藉由這次展覽感謝一路走來的所有夥伴。這次的個展不只是回望,也是前行,舊作重生、新作誕生,就像生命持續朝向陽光的流動。林昆穎也強調「宇宙寫生」正是我們有人都在這個宇宙裡描繪自己的人生這般,我們每個人的嘗試與生活都構成了「宇宙寫生」的理念。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從三個層次相互連結呈現,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錄像等多樣媒材,在『連結的生命』中,看見人與環境如何互為依存;『記憶的物件』呈現時間與物質所留下的痕跡;而『凝視的宇宙』則以新作裝置開啟對未來的探索。
共創而生的微妙平衡,試圖一再回顧當代環境變遷
在開始之前,林昆穎首先說明「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希望能夠透過更多對於媒材與環境的探索貫穿主軸,位於入口形象區的裝置作品《四合》,以緩慢律動的光影迎接觀者進入,彼此獨立的燈管在明暗之間相互牽引,如同豪華朗機工四位成員,各自擁有不同的節奏與聲音,最終能在同一個框架中找到平衡,展現合作中微妙而和諧的波長。到了二樓,林昆穎表示這樓的作品都與「能量」有關,並且是以不同語境在闡述當代議題,《游泳》透過家用白光燈管的波浪起伏,喚起人們對生命循環的感知。
《風場II》將風的數據,轉化為機械與光影模擬自然律動,陳乂解釋由於風是一種不可見的能量,於是他們就想到以這種方式將風的流動具象化,讓細長的發光體化為一片人工風林,並且讓觀眾能感受到風在展場裡的游移。
《在屾》使用鋼筋廢料重新構築出山的線條與形象,反思自然災害的影響,也回應人為過度開發的問題。《冷凝》的靈感來源則是看到野鳥因為習性將雙腳緊勾著橫桿,卻被完全凍住的畫面,為了回應對於當代氣候變遷的觀察與關心,這件作品將冷氣銅管與羽毛並置,展現全球氣候劇烈變化之下正在實際蔓延的全球現象。
《雨霾II》以藝術家親手撿拾的海廢構築出海面景象,陳乂說最初是想讓天花板降下這些海廢塑膠,呼應大自然中塑膠微粒已經無所不在,後來轉化為現在的形象,細線代表雨絲還有雨打在物件上的細微聲響,海廢隨裝置律動上下起伏相互撞擊,構築成既讓人感到熟悉的午後落雨卻又陌生的滿是垃圾的場景。
在展間裡找到群體歸屬,在作品裡回溯個人記憶
中間會經過豪華朗機工的完整年表,從他們2013年開始製作更多的公共作品,一直到2017年參與世大運為人所知,不僅有整個工作室也有他們作為個體每個人的作品發表時間,詳細地整理出豪華朗機工的延展。接著就能看到極具他們情感的《15年工作室》,以繪畫與投影構築三個曾經的工作場域,這些熟悉的場景中變成看似靜態的畫作,然而其中有光球的遊動也有光線的移轉、搖晃的樹影,林昆穎介紹那顆光球正代表著他們「spirits」,邀請觀者在凝視中穿越,沉澱於豪華朗機工遷移到總共三個不同空間的創作記憶。
展示於展場三個樓梯間的「照顧計畫」系列,靈感源自2006年張耿豪、張耿華在當代館展出的《啄木鳥》,延續鳥與樹木互惠共生的意象,作品以影像與訪談呈現,由三個段落組成,是展覽中唯一「現身說法」的篇章。「照顧計畫」延續自《照顧特雷尼亞克》,由豪華朗機工成員與其他藝術家在法國駐村期間互相激盪而成,他們將村裡的老建物重新改建並錄下過程,也透過舞蹈家的帶領在不同地方以身體書寫「我在法國」,林昆穎說由於駐村的是一個小鎮,他們發表開幕式時全鎮一半以上的人都來參與。
2010年誕生的《日光域》,隨豪華朗機工走訪各地,藉由回收燈具重新聚合光源,化為物質與環境的詩意對話,作品一路迭代至今,原先想法來自於「日光浴」,於當代館推出全新版本《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新版作品以回收平板電腦作為光的載體,從太陽的誕生開始就懾人心神,接著變成光是凝視就彷彿能感受到熱度的太陽本體,可是其中漂浮的粒子都暗藏玄機,接著轉而變化為各種在不同地方拍攝的太陽照片,再進入一片黑暗,投射出的各種話語映照當代人們被網路、社群與演算法環繞的處境,數位藍光宛如日光,再次引導觀眾思索。
2019年跨界力作《很難很難》攜手音樂人魏如萱、鳳小岳與音樂總監陳建騏共同創作,於當代館再度原地重現。作品以光與音樂交織,回應生命中誕生與離別的對比經驗,讓光點在日常場景間緩緩游移,希望每個觀眾都能找到觸發記憶的媒介,而這光點既是太陽,也可能是路燈,甚至有可能是心中的希望。藉由這個小型的沉浸劇場作品召喚出觀眾擁有過的記憶,進入一場個人私密的對話,他們刻意隱去了這件作品的科技面,就是想讓大家探索現實,引領觀眾在重溫回憶的同時,感受從失落到新生的力量。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始於15年前,豪華朗機工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企劃,以空白鳥圖紙邀請全臺37,200位孩童描繪心中飛翔的夢想,2025年,藝術家再次打開圖紙,重組天氣鳥,穿越教室飛進眾人的天空,這件大型集合創作再次展翅,象徵自由與勇氣不因時代而停歇,無論天氣如何,都要勇往直前飛,現場也邀請觀眾加入「天氣團」,一起為小鳥繪製彩色翅膀。
「宇宙寫生」的終章、無處不在的張耿豪身影
展覽尾聲在二樓最大的展間以《宇宙201》作為能量聚合點,結合《生光》、《物林》、《手識》三件相互連動的核心作品,構築出一個會呼吸的宇宙場域,每一部分獨立閃耀,卻在同一片宇宙中運行。林昆穎介紹時也提醒觀賞時可以不時觀察整個展間的細微變化,就連配樂也都有著段落的更迭,分成宇宙、地球,最後回到日常,《生光》將聲音與光編織成一個可以被包覆的宇宙,邀請觀眾開啟全身的感知,跟聲音的頻率與光的震動一起呼吸;《物林》由漂流木打造而成,圍繞而彼此聯結的森林,而在林間深處,《手識》運作著聯想生命的手勢,仿若熟悉的身影,與《生光》的多重光場互相牽引,象徵人類的意識與精神的表達,手以紙漿製成,透過打光有時呈現人類膚色質感,有時卻是機器人般的蒼白雙手,張耿華說到其實作品質地是冰冷的,他回憶著耿豪說道,「有一部分會這麼做是在耿豪過世時還記得握著他的手時,觸感是冷冷的」。這三作品所組成的《宇宙201》,是豪華朗機工對「宇宙寫生」的深層思考,在思念耿豪的手感當中繪製完成。
作品以詩意的現實幻境,使觀者意識到科技之中的溫度與靈性,生命與記憶在此延伸,化為展覽中最為深沉的心跳。而走到結尾處要下樓時,豪華朗機工特地投影了張耿豪的手稿,為這次的個展劃下一個充滿感激與感性的句號。
展覽期間也將舉辦豐富多元的教育活動,包括涵蓋科技藝術、詩性美學、團隊共創與文化共生等主題的系列講座;以身體和感官為主的工作坊、親子手作活動,以及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導覽,讓觀眾在展覽之外延伸更多想像。活動詳情與報名請參見當代館官方網站。
台北當代藝術館「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展覽時間:2025/10/4 (六)-2026/1/11(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