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糾纏.王浩一」文學追思會 知交故舊共憶這位浪漫 熱情又自律的作家

聯合新聞網 文/袁世珮

作家王浩一於今年6月29日辭世,作品與典範留在人間,好友們於日前(10月12日)舉行一場文學的跨域追思會「量子糾纏.王浩一」,百餘好友與讀者一起感念這位帶領大家探入「差異桃花源」的作家。

百餘親友與讀者在台灣文學糧倉追思故去的作家王浩一。圖/蔡旻潔攝影、提供

追思會由有鹿文化主辦,在台灣文學糧倉舉行,除了王浩一的伴侶王曙芳、兒子王柏舜外,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建築師黃聲遠、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楊婷媜、台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有鹿創辦人暨詩人許悔之、導演林正盛等,以及讀者、觀眾們,一起以影片和朗讀追憶故人。台南舊來發餅舖也特製專屬碰餅紀念始終心繫台南的王浩一。

許悔之作為王浩一的友人與出版夥伴,追憶與好友相處的過往。圖/林昶志攝影、提供

許悔之與王浩一是多年老友,是會互相聊自家兒子的關係,也是出版的夥伴,十年多年有鹿發行了王浩一共十多本著作。所以,在王浩威傳來哥哥噩耗那天,許悔之即動念要辦一場追思會,深知好友在開心時會有點「小得意」的個性,「我覺得應該在國家的文學館幫他辦追思會,他一生那麼愛寫作、完成那麼多好作品,這是他應得的榮耀。」

王浩一的兒子王柏舜在追思會上追憶父親。圖/林昶志攝影、提供

追思會名為「量子糾纏.王浩一」,除了是王浩一寫過「量子糾纏」五本系列作品外,許悔之解釋,指的也是王浩一與朋友、讀者、觀眾間不可思議的互相牽引和引動。

對許悔之來說,王浩一是一個「浪漫得要死的歐吉桑」,兩人會相約去台南看滿山滿谷的苦楝,如禪師般靜默相對,一起去看過很多花和老樹,「他帶給我無比豐饒的記憶。你會記得他帶你去過的地方,那就是浩一帶領我去過的差異桃花源,是深邃的精神遊歷。」「差異地點」(heterotopia)出自法國哲學家傅柯,指的是介於真實與虛構空間之間、同時具備真實與虛幻特性之所。

臟浩一的親友與讀者們,以影片和朗讀追憶故人。圖/林昶志攝影、提供

王浩一的公子、設計師王柏舜也在追思會上分享父子相處情形,「父親角色」的王浩一,開明而自在,而「作家角色」則有著紀律和熱情的兩個特質,總是在電腦前敲著鍵盤,「不怠惰,是他一直以來的創作態度。」

王浩一的兒子王柏舜在追思會上追憶父親。圖/林昶志攝影、提供

兒子眼中的父親:「充滿好奇、喜歡去探勘、去身體力行,我認為這是他比別人做得好的地方。」父親著作裡的各種題材,不管是廟宇、建築、小吃、歷史、老樹、易經,常常是由一個個小點歸納組成,在看似日常的事物中書寫充滿情感的感想與觀察,「爸爸的作家身分雖然時間相對不長,但非常充實。」

作家湯舒雯記得王浩一書桌前那張大黑板,手寫著創作日程和未來計畫,讓她震驚於他的創作計畫綿延不絕,甚至很多都是十年前就想好的,尤其講起那些老樹,如數家珍、眉飛色舞又柔情似水,幾乎停不下來,「當一個人深深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會有感染力的。」這種熱情卻自律、勤奮而不內耗的寫作方式,帶給了她很多啟發。

湯舒雯在追思會上朗讀王浩一的《向夕陽敬酒》段落、台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選讀《她從遠方來,他向山色去》,導演林正盛也回憶起因王浩一《當老樹在說話》而結的緣份,王浩一是如此無私不求報酬地帶領寶學堂大小朋友們走訪府城。

臟浩一的親友與讀者們,以影片和朗讀追憶故人。圖/林昶志攝影、提供

因著王浩一,這場台灣文學糧倉的聚會也變成在座眾人的「差異地點」,而斯人雖已逝,作品還在的,王浩一的創作能量豐沛,又有紀律、有組織,檔案裡早已備妥了兩本書稿,明年將由有鹿文化出版,讓作家對創作的喜愛與生命的熱情延續下去。

王浩一 許悔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