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編舞怪才名作《再見狗日子》11/7登場!以70分鐘跳躍挑戰舞蹈極限
「一場重複至極限、執行到精疲力竭的表演,最終證明舞者不過是表演者,服務於……是的,究竟是服務於什麼?」(A repetitive feat, executed to exhaustion that will prove the dancers to be nothing more than performers, at the service of…yes, what exactly?)
比利時怪才編舞家楊.馬騰斯(Jan Martens)繼2023年秋天藝術節以《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震撼台臺灣觀眾後,今年將帶著成名作《再見狗日子》(The Dog Days Are Over 2.0)於11月7日至11月9日重返國家戲劇院。本作以八名舞者連續跳躍70分鐘的壯觀場面聞名,2014年首演便席捲歐陸藝術界,更被《紐約時報》選為該年最佳舞作之一,2025年重製進化版亦隨即獲法國、義大利、南韓等國邀演,此次也將再度引領臺灣觀眾直視楊.馬騰斯最純粹的創作核心,重新定義舞蹈、觀眾與表演者的關係。
怪才編舞家攜經典再次重返臺灣
楊.馬騰斯曾在訪談中表示,「舞蹈具有跨越語言障礙、與更多人對話的潛力。」出生於 1984 年,曾就讀於安特衛普高等學院皇家舞蹈音樂學院及蒂爾堡Fontys 舞蹈學院的他,自2009 年起便開始創作自己的作品,他擅以幽默且帶有溫和爭議性的手法,聚焦於當代社會議題。
其作品《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any attempt will end in crushed bodies and shattered bones),曾於2023年秋天藝術節登台,並透過17位年齡、種族與身體質地各異的舞者探問自由與權力,該演出不只創造話題且叫好叫座。延續當年轟動,此次《再見狗日子》(2.0版本)承襲2014年首演時,讓8位舞者在強制一致、複雜,且具數學結構的激烈舞蹈中輪番登場。直至最終出錯為止,才讓偽裝徹底崩解。此作透過高強度且近乎強迫的身體節奏,不只展現舞者意志與極限的抗衡,更重新討論了藝術、勞動與娛樂之間的臨界點,並以其極簡卻強烈的張力,打造出當代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實驗作品。
  			
70分鐘無盡跳躍!騰空出世好評橫掃歐洲舞壇
《再見狗日子》創作靈感源自美國攝影大師菲利浦·哈爾斯曼(Philippe Halsman)名言:「當你要求一個人跳躍時,他的面具就會掉落,真實的人會出現。」楊.馬騰斯以此為起點,將「跳躍」化為隱喻,八名舞者在無配樂的舞臺上,被迫維持統一節奏連續跳躍70分鐘,直到出現錯亂,失控便成為揭露真實的瞬間。他分享,這部作品既是一場對抗,也是一場慶典,當身體極度疲憊的狀態下,真實會現身,而我們也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回報。
本作自首演以來巡演超過百場,足跡遍及歐、美、亞洲,不但成為比利時、法國等多家媒體的年度重要作品,更被形容是「不曾想像過的體驗」、「令人難忘的壯舉」、「本世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時隔十年,《再見狗日子》從法國里昂舞蹈雙年展出發,攜手全新舞者陣容再現經典,依然激起相同熱情與震撼。而談到重啟的動機,楊.馬騰斯認為,這部作品有種標誌性的特質,像是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春之祭》或是露辛達.柴爾茲(Lucinda Childs)的早期作品,它們通常會帶給觀眾一種非常強烈的體驗,而《再見狗日子》也有這樣的力量。
事實上「Dog Days」直譯為「狗日子」,但它其實指的是盛夏時期,尤其是北半球七月到八月之間最炎熱、潮濕、令人昏沉的日子,後被延伸形容成低迷、停滯、不順利的時期,或許透過這支舞作,在歷經重複跳躍至精疲力竭之後,那些倦怠與被動的日子也隨之結束,是時候再次重新啟動了。
2025兩廳院秋天藝術節「楊.馬騰斯《再見狗日子》」日期:11月7日—11月9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