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菸葉廠的過去和現在,交融職人們的記憶與技藝
成立於1936年的屏東菸葉廠,原名「屏東支局葉菸草再乾燥場」,自日治時期即負責屏東菸區耕作技術指導、收購與加工貯存的工作。在那個台灣外銷的黃金盛世,不只茶葉,菸葉也扮演關鍵的一級產物,背後存在龐大的生產加工體系。
後因廢止專賣制度、禁菸政策、開放國外菸品競爭等因素,國內菸業產量逐年減少,2002年屏東菸葉廠停止運作。距今20年的時間,屏東縣政府針對菸葉廠的歷史發展、空間運用與文化資產價值等面向進行深度檢視,這棟建築現在正式轉型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成為屏東文化的心臟地帶。然而它曾形塑出的歷史風華,卻值得我們銘刻心中。
自然條件的先天優勢,全台之冠的產業規模
屏東受惠於自然條件,包含土壤合適、日照較長、雨量稍少、氣候溫暖、風力侵害較低等因素,早在日治時期,就開始執行高難度農業培育技術,無論是產量或品質,皆優於台灣其他地區。採摘後的菸草植株在菸樓烘烤後聚集至屏東菸葉廠,準備進行繁複的加工過程,如濕潤、切尖、除骨、複薰、包裝等環節,若要更精確描述,葉片進行複薰加工,菸骨則進行乾燥儲存。
每一門專業都需要時間的投入,屏東菸葉廠領先全台的菸草產業規模,蘊含著太多職人的記憶與技藝。雖然產業規模躍升為全台之冠,但後續的桶菸燻蒸,仍需運至松山菸廠處理,透過雙向合作才能完成捲菸前的作業。由於南北運送耗費大量成本,因此在1961年屏東菸葉廠開始擴廠的時期便興建燻蒸室,屏東開始自主進行燻蒸作業,不僅供應廠內作業,也協助台中菸葉廠代為燻蒸,後再運往高雄碼頭裝船外銷。
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創造專屬此地的魅力
重回2002年關廠後的時期,在屏東縣政府、各領域學者和民眾的多方共識下,「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於焉而生,目標運用屏東菸葉廠作為醞釀文化的基地,透過「用產業說屏東故事」、「用藝術描繪屏東靈魂」及「讓兒童創造屏東未來」的策略,規畫設置不同面向的場館,藉由博物館式的專業,保存並發揚地方知識,同時作為藝文資源整合平台。
如今,屏菸1936文化基地已正式落成,此地標將化作屏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先鋒,與全民共同傳承、詮釋、展演、創造專屬屏東的魅力。
推薦閱讀
屏菸1936文化基地
最新文章
-
ASAHI SUPER DRY x BLACKPINK聯名限定版登台!巨型扭蛋周邊只送不賣
2025/09/05 -
義起轉新北:2025新北市客家義民祭 用一面「令旗」打開世代對話
2025/09/05 -
莫內花園旁的食尚饗宴|米其林星廚David Gallienne打造的詩意餐桌「羽毛花園」
2025/09/04 -
Diptyque青黛琉璃2025新上架!Les Essences de Diptyque頂級淡香精新篇章
2025/09/04 -
台北酒吧FUGU把台灣四季水果放入調酒、以日式家常料理療癒味蕾
2025/09/02 -
Diptyque琉光漆木系列!2025台北101形象旗艦店限定推出
2025/09/02 -
現象級韓國作家台灣講座首獻2025南國漫讀節 朴相映親曝創作心路笑看人生
2025/08/31 -
周春米與譚艾珍、歐陽靖「新醬」三代對談 2025南國漫讀節感受屏東多元文化
2025/08/30 -
台北萬豪10周年「時光酒展」8/30、31登場!一嚐15國50大產區逾百款佳釀
2025/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