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南港地景藝術「逐岸流」!3件公共藝術+15件街景插畫探索城市面貌

聯合新聞網 詹筱苹

2023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逐岸流,於10月25日至11月26日在南港新新公園、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公車站和南港行政中心公車站,以3件地景藝術作品、15位插畫家在15間商家展出「畫中的街景」、6場地景導覽與人文講座、4場主題藝術工作坊,帶大家重新認識南港的前世今生。

2023南港地景藝術「逐岸流」3件公共藝術+15件插畫街景探索城市面貌

1|什麼是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這個地景藝術計畫,從2015年開始「以臨時性公共藝術設置進入市民生活場域,透過民眾參與過程,挖掘生活空間歷史發展脈絡,啟發民眾對生活場域的重新認識。」這個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發起的公共藝術計畫,過去9年曾在中正區華山大草原、士林美崙公園、大直內湖基隆河畔、文山區貓纜指南宮站等地展開。

2|為什麼2023年選擇南港?

南港區是台北市新興區域,過去位處基隆河的南岸的南港,茶葉貿易曾盛極一時,後來又成為傳統產業重鎮,近幾年順著產業轉型,聚集金融與科技大型企業進駐、再加上三鐵共構的交通之便,南港區的重要性日趨重要,這裡也成為「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同時又擁有智慧科技的多元城市風貌。」

2023年選擇「南港」以「逐岸流」為題「希望透過藝術的方式串聯南港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串聯起來」帶大家從藝術脈絡中,重新認識南港。

3|2023年逐岸流重點是什麼?

這次邀請3位藝術家,梳理南港的歷史背景,將新舊城區在南港區深刻的文化痕跡,分別以藝術家擅長的創作手法,融入地景藝術的創作中。

作品1|光核

藝術團隊|步里赫森

地點|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曾與藝術家江卉菁合作共同創作2021年白晝之夜《體線》的步里赫森,這次作品延續擅長使用的多元媒材與複合製程,這個位於瓶蓋工廠入偶的作品,從輪胎的形象延伸作品的輪廓,交織金屬輪框和LED光影線條,形塑出「南港無數時空和生活經驗交織的流動軌跡。」

步里赫森作品《光核》設置於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夜間)。圖|臺北市文化局
步里赫森作品《光核》設置於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日間)。圖|臺北市文化局

作品2|記憶果實

藝術家|吳修銘

地點|新新公園

這個位於公園廊道,有如燈泡的圓體,其實是吳修銘透過實地訪查「採集南港的歷史背景與生活文化並撰寫、錄製聲音內容,將無形的記憶轉化成聲音。」每一個小圓球都是一道南港人熟悉的聲音,歡迎大家來這裡尋找自己記憶中南港的聲音。

吳修銘作品《記憶果實》設置於新新公園(夜間)。圖|臺北市文化局
吳修銘作品《記憶果實》設置於新新公園(日間)。圖|臺北市文化局

作品3|G2G系列:通道

藝術家|耿傑生

地點|公車站

擅長使用雕塑複合媒材的耿傑生,7/30才結束忠泰美術館《亻─生而為人》展覽以描寫刻劃社會樣態的人物木雕的作品展出。這次在公車站設置的兩件作品,他使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輪胎製造商「南港輪胎」作為創作媒材,以輪胎移動軌跡紋理、結合現代Google Map的色彩,企圖將南港的產業歷史和現代科技的生活經驗,融合在候車亭的交通節點上刺激大家想像。

《G2G系列:通道》作品藝術共創工作坊,民眾與耿傑生藝術家合力拓印採集輪胎胎紋。圖|臺北市文化局
耿傑生作品《G2G系列:通道》設置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站及南港行政中心站(夜間)。圖|臺北市文化局
耿傑生作品《G2G系列:通道》設置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站及南港行政中心站(夜間)。圖|臺北市文化局
耿傑生作品《G2G系列:通道》設置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站及南港行政中心站(日間)。圖|臺北市文化局

4|除了3件地景藝術作品之外?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除了在3個區域設置地景藝術作品外,還邀請15間在地商家,與15位新星插畫家共同打造「畫中的街景」插畫創作活動,這些作品也將在商家自10月25日起展出一個月。還有10場地景走讀、黑鄉文學人文講座和療癒手作的創意工作坊等,邀請大家走進南港,認識這個新興區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23南港地景藝術「逐岸流」3件公共藝術+15件插畫街景探索城市面貌
「畫中街景」插畫家紅林繪製店家薈福村茶。圖|臺北市文化局
「畫中街景」插畫家吳博軒繪製店家撲囉咖啡廳。圖|臺北市文化局

2023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逐岸流

時間|2023年10月25日至11月26日

地點|新新公園、瓶蓋工廠、公車站

其他活動|地景導覽與人文講座+主題藝術工作坊

2023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