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馬特利台灣首展《佈局》毓繡美術館登場!以超寫實雕塑翻轉視覺邏輯

聯合新聞網 編輯|陳宜慧

今年夏天,美國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台灣首次個展《佈局》(Arrangements),於2025年8月9日至2026年2月1日在毓繡美術館登場!此展分佈於三個樓層,一次展出28件雕塑與繪畫作品,透過藝術家高度擬真、極度寫實的手法,結合其具有挑釁意味的創作語彙,再搭配上「顛覆式」的空間編排,引領觀眾走進一場荒謬的觀看旅程。

美國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台灣首次個展《佈局》8月9日至2026年2月1日在毓繡美術館登場!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顛覆現實感官、翻轉日常邏輯

托尼‧馬特利1971年出生於芝加哥,現居紐約。他長期關注人類如何定義自身、何謂有意義的關係,以及生命的短暫,並擅以細緻寫實雕塑技法,結合玩味視角呈現這些議題,並不斷挑戰雕塑媒材的邊界。他曾說過,「我喜歡雕塑,是因為它不易掌控,而且雕塑中對於裝飾性的抗拒讓我很著迷。類型應該服務於觀念,而不是反過來。」

但藝術家高度擬真、極度寫實的作品,從不僅止於模仿現實,而是擷取日常熟悉的物件如香腸、蔬果、花卉、繩索等,並透過弔詭的配置手法,刻意製造「視覺錯位」,在脫離邏輯與秩序的空間中,打破日常觀看的慣性。其作品在令人莞爾之餘,卻又摻雜著一絲難以言喻的不安與焦慮。

在這次展覽中,其作品以「顛覆式」編排策略橫跨三層樓,擺脫地心引力束縛,從地面出發、緩緩向上,造就觀展過程不只是身體在空間中攀升,視覺與感受也漸漸失重與失序,讓觀眾在藝術家的精心「佈局」中翻轉認知、顛覆社會的束縛。

美國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以三層樓觀展經驗感受層層失重、失序的錯覺

▍一樓| 永恆與腐敗:任性的隱喻

展覽從一樓沉重粗曠的質地展開,馬特利以戲謔的手法將古典雕像和日常可見的蔬果熟食並置,讓崇高永恆與世俗易腐兩種相互牴觸的元素共存,藉此展現對立衝突和矛盾張力。周遭牆面另外擺放了佈滿灰塵、塗鴉和手印痕跡的鏡子,令觀者無法順利照看自己,既遮蔽又顯現。若再更往裡面的展間走,會發現更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安排,像是展牆縫隙長出的雜草種類,究竟是否為藝術裝置?

馬特利擅於透過翻轉事物的結構秩序來製造臆測的空間,不論是對自我的形象、身分的認同,還是事物的價值意義。他將叛逆的精神注入創作,把作品轉化為不確定性的開放容器,嘗試為觀者構建一個自我探究的思辨性空間。

作品「獅子(香蕉)」,2022,混凝土、彩繪青銅。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作品「腳(橘子」)(局部),2021,石膏、聚氨酯、彩繪青銅。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作品「頭(甘藍與芹菜)」,2025,混凝土、彩繪青銅。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二樓:顛倒與重組:另類的編排

二樓的展場空間相對輕盈,重力似乎開始失效,各種顛倒的花束、藝術家斷頭的肖像,看似違反生命時序與生長邏輯,狀態介於平衡與掉落之間,馬特利創造了一套神秘的自然法則,重新定位觀者的感知,彷彿經歷一場現實解構的旅程。

馬特利在這裡透過新的排列方式或形式的解構重組,重新將美和感知定位。在觀者經驗逼真的同時,藝術家也提出了對道德判斷的反思:這些是正常的還是畸形的?

左為作品「插花」,2024,彩繪青銅、不鏽鋼、環氧樹脂,右為作品「插花」,2022,彩繪青銅、不鏽鋼。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作品「排列」,2022,矽膠、環氧樹脂、聚氨酯、頭髮、衣物。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三樓:漂浮與失重:暫時烏托邦

觀展路徑的最後也是最上層的空間,是一處荒謬的伊甸園,倒立的男女雕塑與懸浮的綠色繩子各有合理的指意,馬特利在他的黑色幽默中逾越了社會界限,詮釋了一種永恆且普遍的人類狀態,亦無奈地揭露出人類的有限性與宿命感。偌大的展間中,我們的身心能否暫時逃離社會的綁束,短暫實現自主和解放?在內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是如何展現陌生的自己?馬特利鬆動了外界對自我存在的定義,質疑挑戰社會的既定秩序,掀起了存在主義的深層焦慮與恐懼,然而自由終究只是一場幻象。

左為作品「人物1」(局部),2015,矽膠、鋼、聚氨酯、頭髮,右為作品「人物2」,2015,矽膠、鋼、聚氨酯、頭髮。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作品「繩子」,2015,上色矽膠、不鏽鋼。 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托尼‧馬特利:佈局》

日期:2025年8月9日-2026年2月1日

開放時間:週二~日 10 : 00—17 : 00、週四10 : 00—15 : 00(國定假日及週一休館)

地點:毓繡美術館(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巷26號)

官網預約參觀:https://yu-hsiu.org/

南投 毓繡美術館 2025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