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德進「履痕深烙」國美館8/23登場!百件作品深探台灣藝術發展軌跡
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於8月23日至12月7日推出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展覽,展出席德進早期油畫、水彩等百餘件作品,以及其日記、收藏書籍與物件等,不只爬梳其藝術生命歷程,同時也藉此呈現席德進在風格上的轉變與時代影響,更具體展現臺灣藝術史發展的重要軌跡。
這是一檔什麼樣的展覽?
從小到大我們透過各種藝術滋養一吋吋描繪出西洋美術史的輪廓,但卻對臺灣藝術史一知半解,如今在各大美術館的推動下,無論是北美館所展出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的《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或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展出的《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皆慢慢填補起那些在當代曾被遺忘的時光。
藝術家席德進(1923年-1981年)曾說:「人生是一場寂寞的旅程。」如果時代是一張張空白的畫布,他即以個人深刻且真誠的思考,透過藝術創作中的每個筆觸,一展「寂寞的旅行者」所傾訴的種種情感與共鳴。其作品一如林風眠所評論的,「他用西方寫實的技術表達了東方繪畫的傳統精神。他是這一個時代的人,在繪畫上說出了這一個時代的話。他不模仿抄襲,也不追求時髦,他始終是老老實實做人,誠誠懇懇畫畫。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因國美館1999年獲席德進基金會慨捐約1864件席德進藝術作品珍藏,讓國美館成為國內收藏席德進作品最為豐富的機構,而此次展覽特別聚焦於席德進1943年至1966年的藝術發展早期,呈現其生命歷程中最具挑戰與探索性的階段,讓觀眾看見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猶疑、追尋與自我懷疑。
展覽如何呈現席德進藝術軌跡?
為了更貼進藝術家的心路歷程,策展人楊永源親赴杭州、挖掘史料,並細讀席德進日記,藉此呈現他從1948年初抵臺灣時的迷惘與孤寂的心路歷程,這些來自席德進個人日記所記錄的心境與文字描繪,讓大家得以窺見一位藝術家面對生命掙扎與孤獨感的真實面貌。
以「履痕深烙」為主題,6大子題切入|象徵席德進在藝術與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足跡,聚焦席德進早期的藝術創作與人生歷程,共分為:回望與反芻、建立繪畫的肌理和骨架、初嚐有望的藝術家生涯、席德進與抽象畫、席德進與普普藝術I融合民間傳統文化、席德進與普普藝術II建築意象等6個子題,並透過藝術家的畫作和日記,呈現其早年生命歷程與創作軌跡。
「時間」也是風格轉變的重要軸線嗎?
展覽脈絡將從席德進在杭州藝專的創作養成說起,至1948年來臺後的嘉義時期、臺北時期,以及赴美歐遊等階段,涵蓋1943-1966年間風格的多次嘗試及轉變。展出作品包括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等,涵蓋鄉土人物、日常民俗生活、街景、建築等題材。同時亦透過收藏家提供的珍貴文物借展,以及來自北美館與史博館的作品,讓觀眾能更細膩地理解席德進的創作、書寫、生活與人際交往。
此外,因席德進於1948年來到臺灣,不只面對陌生的土地與環境,也經歷戰後社會巨變與文化交融的複雜時代,為此他放棄過去學院傳授的繪畫技法,轉向大自然學習,亦不斷在東西方文化與藝術風格間探索自我,展現出獨特而多元的藝術風貌。同時他也藉由自我研習色彩的運用,從印象派到野獸派的用色原理,融合臺灣的地方色彩,逐步形成獨有的色彩語彙。
透過此展,不只讓更多人感受極具個人色彩與生命力的席德進,其創作所反映出掙扎與自由並存、孤獨與熱情交織的生命狀態,也能藉此深化對臺灣美術發展的理解。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日期|8月23日至12月7日
時間|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