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宅愛看劇】從影集《正常人》到國片《怪胎》:和迷惘共處,是屬於年輕世代的日常與正常
英劇《正常人》是近年最讓我感到共鳴的劇集,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迷惘、思辨和遺世獨立,甚至懷抱許多理想主義的幻想,就像觀眾自己的青春歲月。國片《怪胎》則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奇幻愛情片,包裝在獵奇、喜劇性的設定之下,赤裸裸地刻畫出美好愛情關係中的矛盾和無奈。兩部片的主角們都像是每一個徬徨的我們,都試圖找尋自己在社會或一段關係中的位置,但總在最後才會發現,原來位置只有相對,沒有絕對。
因為「怪」而在一起,因為「正常」而分開
《正常人》故事裡的主角梅黎安和康諾,他們都曾獨來獨往,知道自己的價值觀總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他們都曾在校園風雲過,但總會在朋友的聚會中感到抽離和寂寞。對梅黎安和康諾來說,唯一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只有彼此,他們是朋友,是情人,是靈魂伴侶,他們扶持彼此卻又因害怕傷害對方而若即若離。《怪胎》中的陳柏青和陳靜,強迫症使他們無法融入社會、正常社交,他們孓然一生,直到遇見了對方,相遇相愛,因為「怪」而在一起,但最後卻因為變回「正常」而分開。
在《正常人》的關係中,主角分開又在一起,在一起又再分開,儘管如此,卻不會因為不在對方身邊就無法溫暖支持,不會因為相愛就得為對方犧牲自己的想望,這是何等難得的關係?會不會其實《怪胎》預演了《正常人》中男女主角在一起後的未來,會因為一方的改變而破壞彼此的平衡,會因為一方的社會化而動搖了當初彼此共同相信的價值。
正如《怪胎》中的台詞:「熱戀時,所有缺點都是優點;但不愛時,所有承諾都成了致命傷。」那麼,是不是把關係阻斷在熱戀之前,就真的能延長兩人的保存期限呢?
迷惘的我們都想變成正常人,但什麼又是「正常」
除了對愛情關係的精準狙擊,兩部片對年輕人自我迷惘的描繪更是引人共鳴。《正常人》的男女主角儘管口中高談闊論著各種議題,信手捻來歷史、政治或文學經典,但對感情、對未來的想像卻是一片空白與茫然。《怪胎》則是對變回「正常」的迷惘徬徨,如果少了對某些事的偏執,自己是不是就不再是自己?如果少了強迫症,是不是就得讓出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
《正常人》與《怪胎》,起初他們都想變得「正常」或「普通」,想變成被人喜愛的樣子,想擁有和別人一樣的感情關係或生涯規劃。然而,儘管兩部片主角們最後的選擇和結局截然不同,但好像都不約而同地隱含了:在充滿抉擇的十幾二十歲,和迷惘共處,享受當下的徬徨,才是屬於這世代的日常與正常。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最新文章
-
必看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北美館登場!集72位藝術家共譜思慕
2025/10/31 -
萬中選一Pluribus美劇11/7 Apple TV首播!絕命毒師、絕命律師主創打造2025新劇
2025/10/31 -
台南U.I.J × 泰國刺青藝術家To smile《Sound Blooms》沉浸式聲音花園登場
2025/10/31 -
2025白晝之夜11/1限時12小時開跑!規劃6小時交通、路線懶人包攻略
2025/10/31 -
基隆美術館《WE ARE ME》登場!集多國藝術家一揭當代社群觀看現象
2025/10/30 -
愛馬仕匠心工坊11/15華山免費開展!集結愛馬仕頂尖工藝師的現場展演
2025/10/30 -
在藝術裡觸草!展覽《Touch Grass》一次呈現8位國際藝術家取材自然之作
2025/10/29 -
臺灣首場國家級教育會展多元主題展現教育新風景 共創AI世代學習新願景
2025/10/29 -
兩無罣礙的柔軟自在 蔣勳新書《池上 萬安 龍仔尾 貓》正式發表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