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宅愛看劇】從影集《正常人》到國片《怪胎》:和迷惘共處,是屬於年輕世代的日常與正常
英劇《正常人》是近年最讓我感到共鳴的劇集,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迷惘、思辨和遺世獨立,甚至懷抱許多理想主義的幻想,就像觀眾自己的青春歲月。國片《怪胎》則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奇幻愛情片,包裝在獵奇、喜劇性的設定之下,赤裸裸地刻畫出美好愛情關係中的矛盾和無奈。兩部片的主角們都像是每一個徬徨的我們,都試圖找尋自己在社會或一段關係中的位置,但總在最後才會發現,原來位置只有相對,沒有絕對。
因為「怪」而在一起,因為「正常」而分開
《正常人》故事裡的主角梅黎安和康諾,他們都曾獨來獨往,知道自己的價值觀總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他們都曾在校園風雲過,但總會在朋友的聚會中感到抽離和寂寞。對梅黎安和康諾來說,唯一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只有彼此,他們是朋友,是情人,是靈魂伴侶,他們扶持彼此卻又因害怕傷害對方而若即若離。《怪胎》中的陳柏青和陳靜,強迫症使他們無法融入社會、正常社交,他們孓然一生,直到遇見了對方,相遇相愛,因為「怪」而在一起,但最後卻因為變回「正常」而分開。
在《正常人》的關係中,主角分開又在一起,在一起又再分開,儘管如此,卻不會因為不在對方身邊就無法溫暖支持,不會因為相愛就得為對方犧牲自己的想望,這是何等難得的關係?會不會其實《怪胎》預演了《正常人》中男女主角在一起後的未來,會因為一方的改變而破壞彼此的平衡,會因為一方的社會化而動搖了當初彼此共同相信的價值。
正如《怪胎》中的台詞:「熱戀時,所有缺點都是優點;但不愛時,所有承諾都成了致命傷。」那麼,是不是把關係阻斷在熱戀之前,就真的能延長兩人的保存期限呢?
迷惘的我們都想變成正常人,但什麼又是「正常」
除了對愛情關係的精準狙擊,兩部片對年輕人自我迷惘的描繪更是引人共鳴。《正常人》的男女主角儘管口中高談闊論著各種議題,信手捻來歷史、政治或文學經典,但對感情、對未來的想像卻是一片空白與茫然。《怪胎》則是對變回「正常」的迷惘徬徨,如果少了對某些事的偏執,自己是不是就不再是自己?如果少了強迫症,是不是就得讓出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
《正常人》與《怪胎》,起初他們都想變得「正常」或「普通」,想變成被人喜愛的樣子,想擁有和別人一樣的感情關係或生涯規劃。然而,儘管兩部片主角們最後的選擇和結局截然不同,但好像都不約而同地隱含了:在充滿抉擇的十幾二十歲,和迷惘共處,享受當下的徬徨,才是屬於這世代的日常與正常。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最新文章
-
安東尼·麥考爾首次在台個展富邦美術館登場!以一束光讓所有人走進電影中
2025/07/25 -
「臺灣光譜」8月席捲大阪!三大展區沉浸光影亮相安藤忠雄設計「VS.空間」
2025/07/25 -
《SensWave波感溫室》8月苗栗自然圈登場!以五大互動展區召喚感知共鳴
2025/07/24 -
《晚風》北藝中心戶外裝置7/24亮燈!高德亮為士林點一盞城市夜燈
2025/07/24 -
台大電機學歷擱一邊 楊理博走進山野 重新連結自然原生家庭
2025/07/23 -
舒淇首部自編自導電影《女孩》入圍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片、全新視覺設計亮相
2025/07/23 -
設計品牌舟舟物物周年展 一張三角凳與六件藝術作品的對話
2025/07/22 -
港片迷注意!杜琪峯親臨開幕、20部經典之作8、9月影視聽中心輪番上映
2025/07/22 -
椅子樂團《愛的對白》數位發行!久違台語作品回歸、早期民謠再現
2025/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