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場地氛圍,以作品提取情緒——藝術家李傑的佈展思考
「佈展完像是被痛打一頓。」聊著聊著,李傑突然蹦出這句話。
1978年生於香港,如今定居台北但總是世界各地飛做展覽,李傑個性直率乾脆,聊到作品往往愛自嘲,卻又冷不防夾帶著認真。他常說自己展覽中一切都是現成物,畫、投影、文字、影像、音樂、近期愛用的地毯,甚至他本人都是現成物。李傑的展覽便是在有限的佈展時間內,將這些現成物重新編輯調配,在限定時間、特定空間呈現,如同一場現場演出,再隨著展期結束消失。在真正佈置好的那一刻前,沒人能確定展覽究竟會長什麼樣。這個佈展、或是他稱之為編輯的過程,在外人眼裡實屬創作的一部份。
對你來說,「編輯」是什麼?
李傑:中文語境裡靠近文字上的編輯,而創作狀態用英文「editing」比較精準,我編輯投影、聲音、文字與空間等,但是將具體的內容拿走,讓感受更明確。我佈展時常在空間裡走來走去,像是散步,去發現東西。我觀察那些看得到、想得到怎麼用的空間——然後把這些部份都忽略——當散步到一定程度後,開始「看不太到可以用的空間了」,感受出來,我就開始動手。我不一定知道我要什麼,但一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刪去不要的東西之後,重要的東西就出現了。
一檔展覽的起點通常是什麼?
李傑:有些事情一想就好幾年,我不特定為一檔展覽想太多,但更精準說就是都想很久,展覽時先抓一個框出來後開始編輯。展覽也和在地語境也有關係,並非特別指政治,像在東京的展覽會有種反映那個城市獨特的孤獨感。所謂的在地語境,是看那個地方適合做什麼,或者不應該做什麼,這關乎有效溝通,而有效溝通也不是直接講,而是以「不表達做為表達的開關」。之前和策展人Martin Germann做展覽,兩年內見了六、七次,都在討論政治、感情或生活,但就是不聊展覽,沒有講、講不出來的部分,就可以從那些開始著手進行。
你通常怎麼去想像展覽的場景?
李傑:大部分展覽無論在哪裡,都得去看一下場地。然後從對氛圍的想像開始,不是情緒。氛圍裡面可以有情緒,情緒裡面不一定有氛圍。好比說我們在一個咖啡店,咖啡店有氛圍,但這個氛圍是不帶情緒的,可能聊天聊著,我開始哭了,這個情緒是從我開始的。
對我來說,展覽就是從氛圍裡面,用我的作品去提取一些情緒,剩下就是佈置(Decorate)空間了。我不會抓一句話就能講完的情緒,而是抓空間的氛圍或者感覺的想像,我其實不愛介入空間太多,因為展覽應該要保有聊天的感覺,介入太多就是變成演講,那就煩死了,觀眾不如上網去看照片。所謂現場就是要有氛圍,觀眾必須來到現場看,這件事非常沒有效率,但是在現場才能感受到。
你以前的展覽往往有紙板畫作,但這幾年反而大量使用投影,這些投影本身是影像,也是光源,而你又把它們投影在地毯或是膠帶上,形成一種繪畫性的質感,能多聊聊這個嗎?
李傑:我喜歡古典繪畫,最喜歡的藝術家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嚴格意義上面我還是在繪畫,我弄空間也是在弄構圖。我拿捏作品和展覽之間的距離是繪畫性的,去調配細節和畫面的距離。因為不喜歡傳統展覽聚光燈的英雄感,因此就開始用投影。投影很暗,觀眾行走的時候較謹慎,會停下來開始張望,身體上的節奏感也會出來。投影的變化也比一般的燈多,我還可以賦予它具體或者不具體內容,一部分也因為這幾年開始用投影,所以文字變多了。
不過我還是喜歡繪畫性的質感,近年展覽中我利用膠帶貼在牆上,改變投影的質地。地毯的話,我使用的Punch Carpet是博覽會中常用的廉價地毯,它的紋理吸光,是2024年在維也納佈展偶然發現的,當下一看到就覺得感覺對了。我作為我展覽的第一個觀眾,做展覽的目的就是先打中自己再說。
佈展時花很多時間在測試空間的層次,調整影像、器材、音樂等,有時候不如想像中美好,多數時候是有點無奈的。這是個篩選的過程,最後出來的東西都是簡單的,因為最難做的也是簡單的事。
展覽中往往有很多文字,你怎麼決定這些文字?又什麼時候會想寫字?
李傑:我有筆記本,佈展期間會從裡面挑,在電腦裡面整理,思考一下位置,copy and paste。我在腦袋放空的時候寫字,寫字時心理的距離感很重要,我特別喜歡在沒有個性的地方寫,稱之為「滑翔感」或是non-space,如機場、日本的火車,或是小飯店裡,台灣的話常去便利商店和高鐵站,那些空間比較亮,燈光有點死白。
你的作品和展覽中常常有音樂,這些音樂是你自己製作的嗎?
李傑:我一直都很喜歡音樂,睡醒就開始聽音樂,會為了展覽排歌單,開始佈展時第一件事情也是放歌,儘管歌單裡面的音樂不會用在展覽,但那是去感受空間氛圍的方式。我曾經試過做作品裡的音樂,發現自己弄出來的聲音裡面有太多想法、表現慾望太強烈,但是當我編輯別人音樂的時候,那些音樂和聲音就像是現成物。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45「編輯,鬆動尋常生活的本事」我們都希望被聽見與回應——在與無數資訊擦身而過的日常裡,「編輯」試圖創造交集,允許溝通存在時差與空間,讓每個人長出自己的理解。本期所探索的編輯,是不斷變換戰鬥姿勢的內容工作者,是對媒介與互動敏銳的經歷養成,是所有渴望與世界對話的人,嘗試精準表達的過程。
![]()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45
最新文章
-
編輯場地氛圍,以作品提取情緒——藝術家李傑的佈展思考
2025/11/17 -
誘惑酒桌上的心靈活動——編輯人開的酒吧LANDED
2025/11/17 -
沒有房租的一年Rent Free!在紐約免租過活一年的流浪實驗
2025/11/17 -
2025誠品書店十大新書暢銷榜!村上春樹長篇小說登TOP 6、榜首是這本
2025/11/14 -
百大文化基地串聯在地能量|「工藝之森:台灣工藝新銳設計展」即日起中央書局開展
2025/11/14 -
當城市入鏡:新北風景,照亮金鐘與金馬
2025/11/14 -
愛馬仕匠心工坊11/15華山免費開展!動手體驗愛馬仕工藝的細膩之道
2025/11/13 -
《步入永恆》富邦美術館12月登場!一睹雕塑大師米羅、賈科梅蒂、考爾德作品
2025/11/13 -
第16屆金音創作獎落幕,椅子樂團×泰國饒舌歌手AUTTA共演《感性時間 Sensory Time》唱出愛與陪伴
20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