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注意的日常光景,根植真實的反轉魔幻——專訪藝術家石孟鑫《19:00》個展
谷公館畫廊正展出新生代藝術家石孟鑫《19:00》首次個展,作品以日常生活的現成物及親手雕塑作品為主要媒材,在精準正式的白盒子場域中,以現地創作重新演繹其獨有哲理與魔幻視角。
多數展覽就像早已設定好由兩點連成曲折路線的迷宮,有進有出,身在《19:00》卻未必如此。彷彿輕輕說著「歡迎光臨!」的黃色圓球柱燈,明明踏入了,卻隱隱暗示著觀者其實離開了室內,走向戶外。「我嘗試讓總是一絲不苟的乾淨展場變得不那麼合理,將毫無對外窗的室內營造成室外,物品常態都反轉成沒想過的樣貌,是本次核心概念之一,晚上七點之後,作品才正要復活過來。」年僅25歲的石孟鑫,彷彿在這裡施了魔法,以嶄新能量跳脫別人加諸的框架。
耳邊突然響起低鳴嗡嗡聲,每10分鐘就啟動一次的冷氣壓縮機,在人們沉浸觀賞時恰到好處地掀起關注。石孟鑫巧妙運用谷公館一大一小的展示空間,一方面藉著全白牆面,錯落變化呈現出常民生活最親密卻未曾好好注視、未曾意識的旋轉燈、冷氣壓縮機、渦輪排風扇等概念裝置。另一方面,選在漆黑小房間裡,以筆觸與光影巧妙倒映出虛實漸層,又或者透過凸透鏡將現實畫面折射為顛倒世界,從內到外、上至下、左變右、吸引與阻隔,在在呼應反轉顛倒的核心展場概念。
比方說,面向牆面的尿尿小童,大家腦海中的關鍵字莫過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與英雄故事,然而石孟鑫將這種英雄主義和打卡景點的印象打破,將親自雕塑的小童轉而面向牆壁。尿尿小童一旁,由花、蝴蝶、傳統飯菜罩與市場常見到的趕蠅器組成作品,看似矛盾卻又並存,是另一個在本次被大量運用的元素——旋轉。
石孟鑫分享:「花與蝴蝶在我們認知中是相互吸引的關係,在他們之間我放了罩子、趕蠅器進行干擾,兩組物件交叉作用,呈現出似乎被什麼吸引,卻同時被困住的狀態。」善於留意生活細節的他,無論在台灣關注旋轉燈、工廠渦輪排風扇,還是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決定買下以假亂真的花與蝴蝶,都直覺性地收集為自身靈感,為每一次創作留下伏筆。
石孟鑫目前就讀台南藝術大學造形所,從小就在美術班扎根的他,聊到為何踏入藝術創作,他靦腆地笑說:「算是順其自然吧!」在SARS疫情爆發那一年因為報考美術班的人數銳減,自己也不知道是因為人數少,還是真的實力很強才考上,自認不愛傳統填鴨式讀書、考試,而美術班的術科機制確實為升學之路打開另一條道路,在家人支持下一路考上台藝大雕塑系。
石孟鑫坦言,美術班往往是為了升學訓練技術,因此就讀台藝大雕塑系時,反而讓他極度渴望進行不同創作方式,到了大三、大四時選擇塑造組磨練。除了不斷創造作品,為了奠立藝術哲學思辨,他開始於南藝大造形所繼續進修,砥礪論述面的深刻底蘊,一步步提升作品的成熟度與完整性。
25歲正青春,剛從學校畢業,初入社會,對藝術家來說卻難以掂量何謂年輕,何時又該踏出第一步才不算晚。近年不斷扶植與推升新生代亞洲藝術家的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則觀察:「石孟鑫從不將『我還年輕』掛在嘴上,10年前藝術圈流行手作,接著轉為日常,而後變成一種feel、講究氛圍的愛好,但在《19:00》中卻能看見更具體的事物,有手作,也基於日常,他虛擬了空間,卻跟基於現實,是包含著想像力的超現實,源自25歲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熱愛。」
這是石孟鑫正式踏出的第一步,他提到,脫離學院環境進入畫廊空間,就像步入社會的新鮮人一樣迎來劇烈衝擊,不再是一股腦的浪漫,「過去習慣從內心狀態與個人經驗出發,在造形所受同儕互相激勵啟發、自我開始回望藝術本質後,現在創作模式更傾向先觀察空間特性,甚至找尋更邊陲的空間與創作製造反差與辯證,同時在現實與理想間取得平衡。」石孟鑫不斷在日常中思考、創作、再思考,堆疊建構出自身調性,指日可待。
石孟鑫《19:00》個展
時間:2020/12/12(六)至 2021/2/26(五)
地點:谷公館(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號4樓之2)
石孟鑫
1995出生於台中,目前就讀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所,作品形式以雕塑和空間裝置為主,近期創作常使用生活中的現成物的功能性去拼裝、變形,回應建築物中不被使用的畸零空間,讓物件和空間產生對話。
最新文章
《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6月松菸登場:一腳踏入18位印象派大師巨作,5公尺巨幕沉浸式藝術體驗
2021/04/16華語歌詞症候群/捕捉情感裡每一次忽明忽滅火光的李焯雄
2021/04/14專訪《當男人戀愛時》邱澤:想角色所想的,然後走路,你會走到他的姿態,你跟他之間的甜蜜點
2021/04/13揮下正義大旗之前,我們能理解多少──台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的人間絮語
2021/04/08專訪劉若英/從為愛痴狂走到各自安好的孤單代言人
2021/04/07我與熱衷買房的父親──台灣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鏡頭下的世代對話與衝突
2021/04/07台灣的高山,帶我進入異世界——日本攝影師小林賢伍的深情凝望
2021/04/02限量「常玉」餐酒tasting menu登場:史博館攜手unDer Lab劉欣蓓操刀,細膩演繹傳奇人生與畫作
2021/04/01跟著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重新注視海洋:不只是男人的海,更是台灣人的海
2021/04/01鄒駿昇策劃《Home Town Taiwan》線上插畫展:集結湯士賢、洪添賢、米力共33位台灣插畫家,疫情下溫暖問候全世界
2021/03/30「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3檔展覽登場,600幅珍稀臺灣影像曝光、「塵與時」世界巡迴終站
2021/03/30政治正確的打開方式:Netflix自製劇《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
2021/03/29國片《複身犯》的人性思辨,失去社會連結的當代孤獨
2021/03/29編劇王瑋/Netflix影集《母女姊妹花》:為居於次位的女性處境發聲
2021/03/25華語歌詞症候群/後來、記得、分手快樂⋯⋯那些把演唱會變成巨型KTV的冠軍單曲
2021/03/24【青宅愛看劇】日影《淺田家!》致徬徨的自己:自我成長的回眸,真摯動人
2021/03/24專訪阮劇團《十殿》編劇吳明倫:從神怪到人間,在當代劇場召喚台灣五大奇案的靈魂
2021/03/22什麼是「適當量」?剛好才是最好,適量製造時代來臨
2021/03/1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