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美術館開啟市民美學新頁 董事長劉和然:在地與世界交匯的全民藝術平台
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上,新北市美術館那蘆葦意象的銀白色建築已然聳立,歷十年之功,在4月25日開幕後,鶯歌這座百年陶瓷老鎮又多一個美學寶藏。
「新北市美術館一定是共享、共學、共創的,是人人都可以走進來的美術館。」美術館董事長暨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強調:「這不只是地方性的文化機構,更是一座能連結世界的藝術平台。」
確立新北市的文化定位
作為新北市首座公立美術館,由「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設計,地下3層、地上8層,外觀以3166根圓柱狀鋁管交錯包覆出如蘆葦隨風搖曳的身姿,融入鶯歌地景意象。
劉和然指出,過去新北市常被視為台北的衛星城,許多建設規畫都以支援台北為主,但新北市本身擁有豐厚資源,在藝文領域就有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洪瑞麟等前輩,有台灣藝術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等藝文學府,有茶業博物館、黃金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世界宗教博物館等,藝文發展能量飽滿。
因此,在升格為直轄市時,新北市政府同步確立以新北市美術館作為城市轉型的象徵。最終選址鶯歌,結合鶯歌陶瓷博物館、陶瓷老街、三峽藍染工藝與三鶯線建設,形成「三鶯文創整合計畫」,構築完整的藝文產業鏈,帶動地區再造,讓三鶯地區成為文化創意與美學發展的藝文廊帶。
在地立基、面向全球
新美館肩負三大使命:藝文引擎,在於帶動新北藝文發展、城市美學與文化創新;藝文機構,串聯國內外交流;藝文場域,開放全民共享、共學、共創。同時,劉和然強調:「這是一座從在地出發、放眼世界的美術館。」
劉和然說,新美館將結合城市景觀、生活美學、文化觀光、產業創新等等,以及建構品牌活動,如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等,帶動城市發展,再加上鶯歌與三峽各有陶瓷和藍染,本身已經有國際知名度,可以創造更多的國際交流。
館方已邀集顧問團與世界各大館所連結,提供營運與策展建議。同時,館址位於城市邊界,周圍是產業道路、藝術村與河濱公園,這種「邊界地理」也象徵藝術流動與在地文化交融獄,館方已展開多項研究計畫,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脈絡。
軟硬體配套完善 打造藝文區
劉和然特別強調,新美館不是專屬於藝術圈,是全民都可以接近,館內也開放體驗活動,「我們的美術館定調很清楚,就是全民的,不管懂不懂美術都可以來,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進來。」
建築採開放式概念,摒棄傳統恢宏大廳,讓人一走進就能自然參與藝術。館內空間分布清晰:二至六樓為展覽區,並設有藝術家駐村計畫場域,一樓的新美聚場會提供餐飲服務、品牌進駐及美術館規畫公眾學習空間,地下樓層為探索基地,設有工作坊、藝術教育課程與共創展場,戶外的新美公園是社區友善與生活融合的藝術場域。
劉和然說:「新美館有公共性,又跟在地文化密切連結,整合下來就會融入在地的生活,而不會是阻隔於外、讓人來膜拜的殿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創造這麼一個舒適親近美學的空間,也是新北市副市長的劉和然能歸功於公部門的協助。他指出,將新美館與三鶯文創計畫整合,並設定為行政法人,就能挹注公部門的助力。
劉和然說:「不只是在三峽鶯歌設一座美術館,而是讓三峽鶯歌本身就是一個藝術重鎮,整個鶯歌就是一個美術園區,那就需要有一些全面的整合,很多老舊城市風貌要重新去規範。」
經跨局處合作,包括改善交通,設三鶯線轉運站,修建步道、指示牌與街道家具。如今從鶯歌火車站就可以走步道串連起陶瓷博物館、陶瓷老街、新美館,待三鶯線完成,從美術館站下來,40分鐘就可以步行串連這幾個節點。
首波展覽:四大主題呈現多元視角
開館首波推出四檔展覽,展現新北市美術館的多元與包容:
●《基進城市》聚焦都市變遷、空間政治、勞動遷徙,展出國內外23組藝術家共41件作品。
●《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是四位在新店生活與創作的藝術家共同創作,運用投影與遊戲引擎描繪新店溪的生命風景,展現在地藝術創發能量。
●《再自然不過的事》是藝術家與民眾共創的成果展,以互動裝置與地景創作,引導觀眾思考人與自然共生關係。
●《往來/照見》則是典藏展從1930年代至今50件作品,梳理新北視覺藝術發展脈絡與歷史記憶。
市民參與與地方再生
因為一座美術館,可以變成一趟二天一夜的三鶯小旅行,慢慢走,到新美館看展,到陶瓷博物館和老街DIY,再到三峽探訪李梅樹紀念館、三峽老街、清水祖師廟,還有藍染,歇一夜,隔天去拿燒好的陶瓷,心靈滿載而歸。
因為一座美術館,不只是一棟地標建築的落成,而是一座城市改變的開始。
新美館4/25正式開館。4/26至6/1期間每週週末於美術館戶外園區辦理開館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含光雕、煙火、表演、市集等。開館首週邀請雲門舞集及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開幕演出,更多新美館資訊請關注官方網頁或追蹤新美館臉書粉絲專頁(新北市美術館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與Instagram官方社群平台(@ntcart.museu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