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代冒險】文化觀察家詹偉雄談冒險的社會意義

2020/05/18 詹偉雄

在視冒險為日常的歐美,他們認為冒險具有強大的社會意義,不只是民族國家組成的重要精神成分,還是文明能夠進步的重大推手。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在視冒險為日常的歐美,他們認為冒險具有強大的社會意義,不只是民族國家組成的重要精神成分,還是文明能夠進步的重大推手。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幾乎所有參與冒險的人,相信都同意:在自然中冒險,對於個人具有重大意義。冒險使人回到一種原始的狀態,透過自己全身的肌肉與關節,加上一點點必要的急中生智,人們在危險中重新認識了自然,也開發了自己。原本,我們在城市中生活,遵循著例行公式般的應對進退,來到野外,一片懸崖或一陣大浪,立刻讓我們活了過來──冒險,讓生命長進,雖然有時,它的確讓人付出巨大代價。

那麼,冒險者進行冒險,對社會有無意義?

長年以來,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對冒險者的冒險,非但認為不具意義,而且常常嚴加指責:冒險者受傷甚或失去生命,會對社會紐帶第一線上的親人,帶來生活與情感的衝擊與創傷;冒險者失蹤、身亡或受困,往往必須啟動公眾救援體系,花費巨大成本。

但在視冒險為日常的歐美,他們卻認為冒險具有強大的社會意義,不只冒險是民族國家組成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成分,而且,冒險還是文明能夠進步的重大推手,冒險者跨過習以為常的安全邊界,向陌生地突進,一點一滴,我們才逐步明朗了地球今日的面貌。

在歐美的教育體系中,他們相信孩童在自然中砥礪出的勇氣與解決問題的精神,可以延伸到成年以及非自然的人文世界。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在上個世紀中獨排眾議,強調社會變遷過程中經濟成長的動能,是來自一群不守成規的創業家所作出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著重的非生命元素。

冒險使人回到一種原始的狀態,透過自己全身的肌肉與關節,加上一點點必要的急中生智,人們在危險中重新認識了自然,也開發了自己。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冒險使人回到一種原始的狀態,透過自己全身的肌肉與關節,加上一點點必要的急中生智,人們在危險中重新認識了自然,也開發了自己。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十八世紀啟蒙年代之後,哲學家康德對啟蒙實踐的呼籲:勇於求知(Sapere aude!),幾乎成為歐美社會的人生圭臬,從某個角度看,這句格言也指出了冒險對於個人與社會的最大酬償,在於一種得到新知的滿足,以及隨之而來的奮進感(endeavor)。

庫克船長在1768年至1771年執行第一次太平洋探險任務的三桅帆船,名字就叫「奮進號」,1992年至2011年服役於太空軌道的太空梭,也叫做「奮進號」。庫克船長回到倫敦所出版的遊記,成為風靡全英的暢銷書,其中「獵奇」固然是重要吸引力,但人人得在掩卷之後,對生命油生出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奮進感,更能夠叩響那個壯闊年代對個人的召喚。

那麼,為何唯獨台灣對冒險懷抱全然負面的見解?首先,多年的戒嚴,積澱了深層的恐懼,在戒嚴令貫穿的年代裡,不僅大山與大海都遭到封鎖與阻絕,而且連人心都將野性的自然想像成罪惡或危險的淵藪;其次,近半世紀的製造業工具理性價值觀,限縮了社會的人生想像:冒險讓個人遭遇危險,連帶也為集體生產線上的工作成果帶來風險,為了集體的福祉,個人應該完全避免自私享樂式的冒險。

有趣的是,正是在台灣陷入發展的泥沼,裹足不前之際,冒險,逐步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闖進台灣的社會論述中。我們繞了一個歷史的小彎後,終將接手奮進的使命:當每一個冒險者歸來,寫下他如實的故事,就引動著更多的冒險者出發,我們不一定能迴避死亡,但更能享受新生的歡暢,這就是冒險的社會意義。

當每一個冒險者歸來,寫下他如實的故事,就引動著更多的冒險者出發,我們不一定能迴避死亡,但更能享受新生的歡暢。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當每一個冒險者歸來,寫下他如實的故事,就引動著更多的冒險者出發,我們不一定能迴避死亡,但更能享受新生的歡暢。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最新文章

三小市集創辦人李宜倩帶著農民產品來台北辦展。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三小市集「小即是大」:小土地、小農民、小滿足

2025/05/12
孫儷主演電視劇「蠻好的人生」。圖/擷自微博/電視劇蠻好的人生

潘光中/「蠻好的人生」:當人生猝不及防賞了你一耳光 演繹職場女性真實困境

2025/05/10
海風號夏季版將行駛台北-宜蘭,觀賞台灣不同的海岸風情。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海風號甜點列車:一面看海,一面吃甜點的幸福旅程

2025/05/05
「雷霆特攻隊*」劇照。圖/漫威影業提供

馬欣/以命運的鬼牌,重拾英雄片的希望—「雷霆特攻隊*」

2025/05/05
《愛你》劇照。圖/擷自微博/電視劇愛你

潘光中/《愛你》:細膩情感和治癒內涵 喚醒你沉睡已久的戀愛細胞

2025/05/03
「歡迎光臨 二代咖啡」中,林哲熹(右)拜咖啡大師鳳小岳為師。圖/台灣大哥大MyV...

雀雀/歡迎光臨 二代咖啡:咖啡版深夜食堂 韓漫化身台灣輕喜劇

2025/04/26
程予希(左)、林辰唏在「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2」中劇情開虐,畫面唯美。圖/Gag...

雀雀/「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2」:歸來仍是少女的初戀結局

2025/04/19
老陶甕在陽光下、草地上,盛著黑豆第待一年的自然熟成。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愛物惜福豐收最大的福氣:心滿意足的萬豐醬油

2025/04/14
查理考克斯演出全新「夜魔俠:重生」。圖/Disney+提供

雀雀/《夜魔俠:重生》:全球追劇浪潮 不容小覷的影集影響力

2025/04/12
藝術家葉子奇是一位向內選題、緩緩細畫的藝術家,作品是從平凡世事中琢磨出的詩。圖/...

藝術收藏家姚謙/浴室與鄉愁:平凡深意的詩

2025/04/10
《善意的競爭》。圖/擷自IG/xplusu.series

潘光中/《善意的競爭》:「升學」不亞於一場戰爭 怎樣的環境造就瘋狂的人們?

2025/04/05
Philippe Parreno 我房間是又一個魚缸。攝影/吳滋懿

瘋狂美術館|你愛吃的鮭魚也成為藝術品了! 240家畫廊齊聚香港,走跳巴塞爾藝術展感受全城瘋藝術

2025/03/31
歐文庫柏在「混沌少年時」展現精湛演技。圖/Netflix提供

雀雀/Netflix《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 看見當代父母的教養恐懼

2025/03/29
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蜘蛛創作,基本上都與...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蜘蛛進城了-感受藝術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2025/03/23
IU化身六零年代人物。圖/Netflix提供

雀雀/苦盡柑來遇見你:敢愛敢恨、活出自己 讓觀眾情感投射的心靈滋養劇

2025/03/22
服務生穿梭於桌間、同桌者熱烈交談,是巴黎街頭的日常風景。圖/Ying C.陳穎提...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2025/03/21
《難哄》劇照。圖/擷自微博/影視劇難哄

雀雀/《難哄》:純愛劇進入「細節時代」 觸動更多觀眾的心

2025/03/15
要觀察社會文明程度,廁所是最好的指標。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城市生活:公廁是文明社會的指標

2025/03/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