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代冒險】文化觀察家詹偉雄談冒險的社會意義

2020-05-18 21:12 詹偉雄

在視冒險為日常的歐美,他們認為冒險具有強大的社會意義,不只是民族國家組成的重要精...
在視冒險為日常的歐美,他們認為冒險具有強大的社會意義,不只是民族國家組成的重要精神成分,還是文明能夠進步的重大推手。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幾乎所有參與冒險的人,相信都同意:在自然中冒險,對於個人具有重大意義。冒險使人回到一種原始的狀態,透過自己全身的肌肉與關節,加上一點點必要的急中生智,人們在危險中重新認識了自然,也開發了自己。原本,我們在城市中生活,遵循著例行公式般的應對進退,來到野外,一片懸崖或一陣大浪,立刻讓我們活了過來──冒險,讓生命長進,雖然有時,它的確讓人付出巨大代價。

那麼,冒險者進行冒險,對社會有無意義?

長年以來,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對冒險者的冒險,非但認為不具意義,而且常常嚴加指責:冒險者受傷甚或失去生命,會對社會紐帶第一線上的親人,帶來生活與情感的衝擊與創傷;冒險者失蹤、身亡或受困,往往必須啟動公眾救援體系,花費巨大成本。

但在視冒險為日常的歐美,他們卻認為冒險具有強大的社會意義,不只冒險是民族國家組成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成分,而且,冒險還是文明能夠進步的重大推手,冒險者跨過習以為常的安全邊界,向陌生地突進,一點一滴,我們才逐步明朗了地球今日的面貌。

在歐美的教育體系中,他們相信孩童在自然中砥礪出的勇氣與解決問題的精神,可以延伸到成年以及非自然的人文世界。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在上個世紀中獨排眾議,強調社會變遷過程中經濟成長的動能,是來自一群不守成規的創業家所作出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著重的非生命元素。

冒險使人回到一種原始的狀態,透過自己全身的肌肉與關節,加上一點點必要的急中生智,...
冒險使人回到一種原始的狀態,透過自己全身的肌肉與關節,加上一點點必要的急中生智,人們在危險中重新認識了自然,也開發了自己。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十八世紀啟蒙年代之後,哲學家康德對啟蒙實踐的呼籲:勇於求知(Sapere aude!),幾乎成為歐美社會的人生圭臬,從某個角度看,這句格言也指出了冒險對於個人與社會的最大酬償,在於一種得到新知的滿足,以及隨之而來的奮進感(endeavor)。

庫克船長在1768年至1771年執行第一次太平洋探險任務的三桅帆船,名字就叫「奮進號」,1992年至2011年服役於太空軌道的太空梭,也叫做「奮進號」。庫克船長回到倫敦所出版的遊記,成為風靡全英的暢銷書,其中「獵奇」固然是重要吸引力,但人人得在掩卷之後,對生命油生出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奮進感,更能夠叩響那個壯闊年代對個人的召喚。

那麼,為何唯獨台灣對冒險懷抱全然負面的見解?首先,多年的戒嚴,積澱了深層的恐懼,在戒嚴令貫穿的年代裡,不僅大山與大海都遭到封鎖與阻絕,而且連人心都將野性的自然想像成罪惡或危險的淵藪;其次,近半世紀的製造業工具理性價值觀,限縮了社會的人生想像:冒險讓個人遭遇危險,連帶也為集體生產線上的工作成果帶來風險,為了集體的福祉,個人應該完全避免自私享樂式的冒險。

有趣的是,正是在台灣陷入發展的泥沼,裹足不前之際,冒險,逐步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闖進台灣的社會論述中。我們繞了一個歷史的小彎後,終將接手奮進的使命:當每一個冒險者歸來,寫下他如實的故事,就引動著更多的冒險者出發,我們不一定能迴避死亡,但更能享受新生的歡暢,這就是冒險的社會意義。

當每一個冒險者歸來,寫下他如實的故事,就引動著更多的冒險者出發,我們不一定能迴避...
當每一個冒險者歸來,寫下他如實的故事,就引動著更多的冒險者出發,我們不一定能迴避死亡,但更能享受新生的歡暢。 圖/呂忠翰、張元植、陳德政提供

最新文章

溫昇豪(左)和隋棠再度合作「親愛壞蛋」。圖/三立提供

雀雀/「親愛壞蛋」:台版「寄生上流」還是現代大觀園?戲劇轉折如倒吃甘蔗迸現

2023/06/03
威士忌領域裡已然罕見的自力發麥製程,此刻在蘇格蘭只剩不到十家依舊採用。圖/葉怡蘭...

飲食作家葉怡蘭/威士忌的回望

2023/06/02
「烈火焚身」是國際名導丹尼維勒納夫代表作之一。圖/UIP提供

影評人馬欣/餘韻十足的「烈火焚身」:在棋盤廝殺的國際現實中,如何保有人的完整與尊嚴

2023/05/29
大叔們的環島,雖是一起旅行,卻是一人駕著一部吉普車,聽自己的公路音樂,旅程中則以...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叔環島的理由:即便是漫無目的漂泊,也有其意義

2023/05/26
雙糕潤、九層糕、條頭糕等傳統米食越來越少獲得關注,卻擁有與西式糕點截然不同的魅力...

Ying C. 陳穎/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

2023/05/23
純淨得幾乎不再真實的負片。 圖/廖芸婕提供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和平歸來」重現當年醫院如同百貨公司般的場景。圖/馬克吐溫國際影像提供

雀雀/「和平歸來」與「疫起」:同為SARS封院故事 是互文還是平行宇宙?

2023/05/20
醬料品牌「李雪辣嬌」,包裝與口味煥然一新。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進台灣家常的川味:李雪辣嬌

2023/05/19
洪瑞麟老師的靜物畫。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花季未了:關於男人的浪漫與溫柔

2023/05/15
《造后者》劇照。 圖/Netflix 提供

芮塔/「造后者」打造韓國女性平權世界,選戰攻防宛如「行銷公關教課書」

2023/05/13
簡莉穎|現任大慕影藝、大慕可可內容總監。近期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與厭世姬共...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2023/05/11
演員曾敬驊(左)、彭千祐(右)演出奇幻喜劇「不良執念清除師」默契佳,被觀眾起鬨組...

雀雀/「不良執念清除師」:讓執念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笑淚兼具的青春奇幻台劇

2023/05/06
謝盈萱在「人選之人-造浪者」飾演黨部文宣部副主任、發言人「翁文方」。圖/Netf...

雀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寫實入骨碰觸政治社會議題 更對台灣影迷胃口

2023/04/29
老街是一座城市歷史的發源地,是儲存城市記憶的地方。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2023/04/28
將主廚本人作為品牌是當今餐飲界行銷主流,但難道只有優點嗎?圖/Ying C. 陳...

Ying C. 陳穎/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2023/04/25
鄒築園經營者方政倫,是聞名業界的「咖啡王子」。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認同的媒介:方政倫 鄒築園的索恩納

2023/04/21
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的作品。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用藝術回味一趟旅行: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試圖確認人類與土地的關係

2023/04/17
李惠貞工作照。 圖/李惠貞提供、沈佩臻攝影

把工作交辦給AI?出版工作者李惠貞:我為什麼要放棄體驗,把它外包出去

2023/04/16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