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事】人類學家宋世祥/田野調查,不受海量資訊蒙蔽
「未來的生活本事」這一命題考驗著我們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並也探索當中所需要的技術範疇。但很遺憾的是,我們真的無法預測未來。原本以為人工智慧取代人力的速度還不會那麼快,但最近發表的人工智慧GPT3大大顛覆了我們對於這一天到來日期的想像。原本以為今年會是5G的爆發之年,但突如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與美中衝突,可能都拖慢了科技革新的速度。「不確定」成為未來唯一的確定。從一個關注物質文化、設計與數位科技的文化人類學家視角來看,越來越不確定的時代裡,「本質」與「意義」是面對未來的兩個重要關鍵字。
看到文化現象發生的機理與背後的「本質」
人類學家強調要透過親身的田野調查,獲取大量第一手資料,認為這樣才能夠不被表象的數字所迷惑,進而能看到文化現象發生的機理與背後的「本質」。在未來加速的數位時代裡,當我們被海量的資訊淹沒,更需要跳脫訊息繭房,直接接近現場與現實,看到現象背後的實象。
但只看見事實不等於能捕捉到本質。思考「本質」可以有幾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釐清「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擁有人類學背景的傳播學大師麥克魯漢曾說:「所有的發明都是『人的延伸』」。當我們以自身肉軀和這世界互動,我們就有各種問題要解決。為了能走得更遠,我們發明了鞋子。爲了能移動得更快,所以有了交通工具。所謂的文化,除了有符號象徵的層面外,有很大一部分正是不同群體個自解決相同問題的方式,並且又以這些問題解決方案為基礎,發展出更多的挑戰與新的解法。舉個例子來說,筷子與手機APP訂餐看起來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兩組發明,但都同樣在解決「如何更有效率用餐」的根本問題。
第二個方向是要能看到並深思「抽象範疇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釐清抽象範疇之間的關係,其實正是要釐清上文所提的「問題」是如何發生的,運用人類抽象思考的能力,釐清每一個問題發生背後的機制。而要培養抽象思考的能力,需要透過大量閱讀與主動學習運用新的觀念與視角來看待事物。例如兩個人之間的衝突,未必是直接當下的紛爭,而是可能來自於各自所代表的陣營利益或是價值觀的差異。越是複雜的事情,往往約需要透過抽象的能力來看到「本質」。能夠主動啟動抽象的思考,也才能不被眼前的每一個小問題所困囿,也能才靜心來看到自己真正追求的「意義」是什麼?
能夠創造「意義感」,就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那麼以「意義」為核心的又是一套什麼樣的生活技術體系?未來科技能大幅度滿足我們各種基本需求,但也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於「意義感」的需求。當人們擁有更多的選擇,得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亦需要透過意義的獲得內容與程度來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這使得人們更加需要判別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又是意義缺乏的?能在生活與工作中創造出意義感、乃至於意義體系的人,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人類對於意義的感知來自於能夠「解碼」與「編碼」。人類的溝通仰賴語言符號能力,有了語言才能對於事物進行解碼,也才能夠面向未來進行編碼。能解碼與編碼,溝通才有意義。所謂的意義感,正是我們可以在和他人互動交流時、在面對各項事物時,都能在語言的基礎上,和過去的經驗連結、也能對未來產出想像,進而在當下做出解讀與判斷。要獲得「解碼」的能力,在語言的基礎上,更需要大量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學習,才能對於眼前的新事物有所理解。而「編碼」則是指在運用過往生命經驗開創未來,而且這個未來不是只有自己能理解,還可以成為他人所能接受、成為他人值得解碼用來解碼的事物。
可以試著想一下,現在身邊誰是「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他們往往都有一套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進而能做出價值判斷,這就是解碼;他們往往也都能進一步作出行動,不管是冒險嘗試還是大膽創作。這既是對於利用過去的生命積累,對當下的自己給個交代,也是直接去開創自己的物來。這就是編碼。
人作為群居的動物,想要開創未來獲得更好的生活,需從意義與本質發展生活技術,這是對於未來科技帶來更大不確定性的反思,也是只有人能施展的殊勝。
最新文章
-
雀雀/「親愛壞蛋」:台版「寄生上流」還是現代大觀園?戲劇轉折如倒吃甘蔗迸現
2023/06/03 -
飲食作家葉怡蘭/威士忌的回望
2023/06/02 -
影評人馬欣/餘韻十足的「烈火焚身」:在棋盤廝殺的國際現實中,如何保有人的完整與尊嚴
2023/05/29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叔環島的理由:即便是漫無目的漂泊,也有其意義
2023/05/26 -
Ying C. 陳穎/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
2023/05/23 -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
雀雀/「和平歸來」與「疫起」:同為SARS封院故事 是互文還是平行宇宙?
2023/05/20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進台灣家常的川味:李雪辣嬌
2023/05/19 -
藝術收藏家姚謙/花季未了:關於男人的浪漫與溫柔
2023/05/15 -
芮塔/「造后者」打造韓國女性平權世界,選戰攻防宛如「行銷公關教課書」
2023/05/13 -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2023/05/11 -
雀雀/「不良執念清除師」:讓執念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笑淚兼具的青春奇幻台劇
2023/05/06 -
雀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寫實入骨碰觸政治社會議題 更對台灣影迷胃口
2023/04/29 -
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2023/04/28 -
Ying C. 陳穎/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2023/04/25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認同的媒介:方政倫 鄒築園的索恩納
2023/04/21 -
藝術收藏家姚謙/用藝術回味一趟旅行: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試圖確認人類與土地的關係
2023/04/17 -
把工作交辦給AI?出版工作者李惠貞:我為什麼要放棄體驗,把它外包出去
2023/04/1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