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魯賓遜漂流記》文明重建的寓言 ── 詹宏志:我們都會有魯賓遜式的時刻

2021-03-13 14:03 陳沛穎

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的首場「週三讀書會」,由詹宏志主講《魯賓遜漂流記》。  圖/吳...
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的首場「週三讀書會」,由詹宏志主講《魯賓遜漂流記》。 圖/吳致碩攝影

詹宏志先生在中央書局的第一場「週三讀書會」談《魯賓遜漂流記》、談不同的時代意義。​《魯賓遜漂流記》的開創性在當代很難想像,出版於300年前,在那個史詩與神話才是主流的時代,它開創一種新的敘事。故事中沒有神祇神蹟,也不談人類源起,描寫的只是一位平凡人類面對生存的殘酷,描寫技法寫實,「小說」這種新奇(novel)文類因此而生。​

另一個開創是「虛構」。此書描寫的真實,反應當時的文學尚未得到「虛構」的權利。《魯賓遜漂流記》剛出版時,作者是以「由魯賓遜本人所寫」為名,而非Daniel Defoe;書名《約克郡船人魯賓遜.克魯索的生平與驚奇冒險》也往真實靠攏。這樣「以假亂真」的手法,要等小說大量出現,讀者也知道「小說能虛構」之際,虛構才成為社會共識。​

回到讀者。那個時代的讀者,像是盧梭,給予此書極高的評價。盧梭在自己的教育小說《愛彌兒:論教育》中提到:「有一本書對自然論述是很精彩的。...它就是我們學習的課本,我們關於自然科學的一切談話,都不過是對它的一個註釋罷了。它可以用來測驗自己的判斷力是否有進步...這本好書是什麼呢?是亞里斯多德的名著?還是普林尼的?還是畢豐的?不,是《魯賓遜漂流記》。」​

不只那個時代的讀者,《魯賓遜漂流記》問世後的300年以來,在每一個時代,它都能夠找到新的讀者,從未絕版。更有趣的是,它還不斷得到新的「創作者」,成為「魯賓遜式故事(Robinsonade)」。像是同為小說的《瑞士家庭魯賓遜》(1812)、《神祕島》(1874)、《十五少年漂流記》(1888),以及電影《藍色珊瑚礁》(1908)和《火星任務》(2015)。​

詹先生分析,「魯賓遜式故事」有一種共同指向。一個人本來享受文明的支撐,當有一天他不得不與世隔絕,以自己的生命為尺度,重覆幾萬年的人類構建文明歷程 ── 食物採集與種植、工具生產,到樣樣具備的社會。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改變,「荒島」已不再是與世隔絕之島的具象,而是一種主角必須克服自然環境的意象。​

《魯賓遜漂流記》問世後的300年以來,在每一個時代,它都能夠找到新的讀者,從未絕...
《魯賓遜漂流記》問世後的300年以來,在每一個時代,它都能夠找到新的讀者,從未絕版。更有趣的是,它還不斷得到新的「創作者」,成為「魯賓遜式故事」。 圖/吳致碩攝影

為何「魯賓遜」能召喚這麼多故事?

詹先生在讀書會中引述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的解釋,「我住在紐約市幾十層的高層公寓,自己的生活仰賴社會的分工;我乘坐電梯上下樓,但我不生產電或電梯;打開水龍頭就有水用,但我不生產水或水龍頭;我也不生產燈泡、瓦斯以及其他一切文明產物。我忍不住要自問:『如果有一天文明棄我而去,我該怎麼辦,我能生存嗎?』。」​

回到自身,我想更為貼近的經驗或許是「定位」。我有時出門在外,手機沒電而無法開地圖App,即使有路標還是無所適從。我的定位能力,彷彿在長期依賴數位工具下嚴重退化。​

而「魯賓遜式故事」給人的慰藉是,即使在極端狀況,我們擁有完整的文明發展記憶,有能力重建文明。​《魯賓遜漂流記》的主角魯賓遜發生船難時是1659年的9月30日。上岸時他無衣可換,也沒有充飢止渴的東西。只有一把刀、一個菸斗、一小匣菸葉,別無長物。他擁有的重建文明基礎是一艘離岸不遠的沉船物資,他從中得到了船帆、木匠工具、槍枝彈藥等。離開荒島時是1686年12月9日,沒有任何文明社會的支撐,魯賓遜撐過28年又2個月19天,他活下來了。​

其他魯賓遜式故事,像是《神祕島》一行人一樣困於荒島 ── 不同於《魯賓遜漂流記》相對豐富的「文明遺產」 ── 他們只有一盒火柴,僅只有對文明的記憶,像是用火,就有能力重建整個文明。​

詹先生在這場演講中提到的,小說如疫苗,能讓你在敘事經驗先感受,從而長出往後面對真...
詹先生在這場演講中提到的,小說如疫苗,能讓你在敘事經驗先感受,從而長出往後面對真實的力量。​ 圖/吳致碩攝影

人人都可能是魯賓遜

說實話,我小時候並不受《魯賓遜漂流記》所吸引,可能覺得自己不會有戲劇性的荒野求生記。但在詹先生讀書會中,我才能感受到,文明重建的處境其實並不罕見。​

「我們都會有『魯賓遜式的時刻』,人人都可能是魯賓遜。」,詹先生說。​

具體的遷移如1949年來到台灣的外省人民,他們因時代巨浪來到不可知的「孤島」,生活必須從未知開始。又像是離鄉背景的留學生與海外工作者,也不免經歷一場小規模的「魯賓遜式的處境」。味覺是最鮮明的線索,許多人以料理一點一滴去重建記憶中的「文明」。​

抽象的生命階段亦然,兩個年輕人建立新的家庭,年輕人們當然可以回父母親家求援,就像魯賓遜回沉船找「文明遺產」一樣。先得到過渡性的支持,但兩人終究要一點一滴建立自己的文明。​

當你以為自己已建立熟悉的秩序,仍會有無法準備的時候。詹先生提及六年前結縭三十五年的妻子突然逝世,生活不再熟悉,魯賓遜式時刻來的猝不及防。這幾年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憑工作流程的記憶、味覺的校正試圖重構妻子所構築的文明。​

我自己聽到這段情緒有很強烈的波動。我和伴侶在一起快5年,在一起很快樂,很希望一直下去。在今天演講,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可能迎接「魯賓遜式時刻」,突然很難過,甚至無法想像。​但也許這樣的情緒波動,也是呼應詹先生在這場演講中提到的,小說如疫苗,能讓你在敘事經驗先感受,從而長出往後面對真實的力量。​

《魯賓遜漂流記》與「魯賓遜式故事」都提到文明的記憶。或許我不應該害怕文明離我而去,因而懷憂喪志,沒辦法享受最好的此時此刻。​反而還是要相信美好的時光都會刻在身上,即使一切都有終點,但每一絲留在身上的文明、幸福,或許都能陪自己走出無可避免的魯賓遜時光。​

專注於每個當下,設法保有記憶,也珍惜短暫的所有時光。如此,屆時才能握著這些美好的過去,重建活得很好的自己。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最新文章

「後院」裡看到庇里牛斯牛山的草地景色。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渥達尼斯磨坊的星星奇緣

2025/01/20
綜觀新一波台灣中菜風尚,可以明確感受到席捲多年的法菜Fine Dining的強大...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混融與西吃:台灣中菜新風向

2025/01/19
話題韓劇《正年》。 圖/Disney+ 提供

雀雀/金泰梨「正年」演出少年感 以戲抒情道盡人生悲歡離合

2025/01/18
周碧初先生的作品「碧雲寺」。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相遇碧雲寺:精神上的啟動與共鳴才是真正擁有

2025/01/14
富邦美術館推出日本藝術家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 展覽。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風之旅人-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藝術作品

2025/01/13
「家族計畫」柳承範(中)、裴斗娜(右)。圖/friDay影音提供

雀雀/裴斗娜新作「家族計畫」:世界觀不用大,自成一格就很好看

2025/01/11
「魷魚遊戲」第2季全球熱播。圖/Netflix提供

潘光中/誰能逃出生天?《魷魚遊戲2》弱肉強食的韓國階級社會現象

2025/01/04
手機能記錄美食,甚至可直接點餐,節省成本、提升效率。推行餐廳禁用手機,對商家同樣...

Ying C. 陳穎/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2025/01/02
周采詩(左起)、 隋棠、曾沛慈演出影集「太太太厲害」。圖/鹿路電影提供

雀雀/「太太太厲害」:網路迷因昇華版段子 炸出台劇新鮮動能

2024/12/28
八零年代末的新店,遠山的輪廓、燦爛的晚霞和倒影在水稻田中的光影,如夢船的存在。圖...

藝術收藏家姚謙/新店晚霞:如夢船的存在

2024/12/26
法國名廚杜伊塞特使用本地食材。蛙腿和白鰻,構成一幅秋日池塘逸趣。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巴黎日常:生活裡的時尚

2024/12/22
朱智勳在「照明商店」中飾演燈具行老闆。圖/Disney+提供

潘光中/驚悚題材也能說出溫情故事 漫改韓劇《照明商店》探究生與死的模糊界線

2024/12/21
「優雅的相遇」有著疫情的反思與感慨。圖/張作驥電影工作室提供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生活在佛羅倫斯,除了走踏不盡的古老優美巷徑、走看不完的藝作豪築勝景,買菜做菜本身...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現在撥打的電話」劇照。圖/Netflix提供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孔劉(右)和徐玄振合作的Netflix新劇「一箱情緣」。圖/Netflix提供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當手機螢幕成為絕大多數食物相關影像的載體時,「專業」該如何定義?圖/Ying C...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涂善存(左)、張豐豪主演「彈一場完美戀愛」迎來暖心結局。圖/GagaOOLala...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