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龔書章:文化不再只是生活品味,而是社會的公共意識
臺北文化獎今年邁入第24屆,以「長期關注社會設計、文化多元、促進文化資源平等」為重點,選出4組獲獎得主,包括:30年深耕芭蕾本土化的臺北首督芭蕾舞團、致力音樂扎根與推廣的大提琴家張正傑、投身城市改造的傑出建築師龔書章,以及對臺語流行音樂影響深遠的寶島歌王文夏。
(第24屆臺北文化獎獲獎報導請點此)
接下臺北文化獎獎座的那一刻,對身為建築師、老師與策展人的龔書章來說,等於手中牢牢握著名為傳承的接力棒,「疫情時代,2020是關鍵的一年,文化獎不是建築獎、也不是藝術獎,它是面向社會與公共的獎項。剛好今年迎來疫情的挑戰,應該讓所有專業者能夠在關鍵課題上發揮最大的功能,而這可能會影響未來的10到15年,剛好是我現在的年紀跟我能做的事。」
龔書章不斷思索著這座島嶼上每座城每個人的生活,文化與空間該如何整合,「其實關鍵課題非常多,尤其是城市裡人的生活,例如臺北市未來10年最大的課題是完成社會住宅,社會住宅和城市生活文化、城市空間怎麼結合,進而創造社會流轉、形成觸媒,並相互對話,我覺得這很重要,且需要許多設計人、文化人共同合作才能做這件事。」
然而這一切源自幾位建築巨擘,在龔書章的學生時代埋下啟蒙種子。「這幾年對我影響甚深、持續關注社會與公共議題的幾位建築師相繼去世,包含漢寶德先生、吳明修先生及陳邁先生,還有今年喻肇青老師、王鎮華老師也離開了,他們都捲起袖子積極參與社會文化與環境議題。」龔書章認為,今年拿到文化獎隱含著薪火相傳,如同接力賽般,開始交棒給另一群人繼續往下走。
不難發現,這幾年部分城市風貌正急速改變,龔書章也不遺餘力,協助臺北市運用設計思維導入公共政策,提倡創意思考,「這幾年我們正在以設計改變城市治理,或改變公共性。其實我們在努力『2016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時, 從2016年到2025年這10年,我們所要面對的就是生活和社會課題,而文化獎給我們的就是這項任務,文化不再是生活品味,而是社會的公共意識。」
最新文章
-
必看大展!奇美博物館X大英博物館《埃及之王:法老》280件稀珍文物來台
2025/10/16 -
重塑「家」的核心價值 《房子》 、《浮巢》獨特視角映照不同面向
2025/10/16 -
從老戲院到音樂基地!玉成戲院錄音室打造台灣音樂現場影像檔案庫
2025/10/15 -
magma《Mixed Foods》奇想會展出!日本藝術家雙人組以食物元素重組日常
2025/10/14 -
「量子糾纏.王浩一」文學追思會 知交故舊共憶這位浪漫 熱情又自律的作家
2025/10/14 -
星巴克苑裡門市!享受苗栗的稻田風光
2025/10/14 -
南美館《未來身體·夢境之間》早鳥開賣!河床劇團XR沉浸劇場「之間」回歸
2025/10/14 -
基隆美術館《WE ARE ME》10月登場!法咪咪首策展呈現「觀看即表演」
2025/10/13 -
2025香山濕地藝術季10/9登場!台法5組團隊以創作開啟人與土地的對話
2025/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