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夢想,可以嗎?獻給厭世代的《靈魂急轉彎》
◎ 本文涉及部分劇情討論
是否擁有志向或夢想,常是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積極生活的標準。2019年一項媒體調查指出,只有兩成五的台灣人回答:自己沒有夢想。「小時候,我們總被教導人生就是志向與目標,只要有朝一日你到了『那裡』,所有事情都會變好⋯⋯但這是真的嗎?」這是導演彼特達克特(Peter Docter)在電影《靈魂急轉彎》中對觀眾拋出的激問。事實上,並非每個人能實踐夢想,何況,也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因夢想實現而得到解答。
夢想是人生必要的嗎?若非必要,生命需要什麼來點燃?
耗時四年完成的電影《靈魂急轉彎》,根據世界上不同的宗教與民間信仰,提出了這麼一個假説:出生前,每個靈魂早已經歷各種事物,獲得獨一無二的個性(Personality)、天賦(Gift)、與怪癖(Quirks)組合。而若是要到地球,還需在「地球通行證」上登錄火花(Spark)。
「從早上睜眼到晚上閉眼,我生來就是要演奏,音樂是我活著的理由。」夢想成為全職爵士鋼琴家的喬(Joe Gardner),奮鬥多年卻始終得不到業界賞識;直到有天他獲得畢生等待的機會,卻因過度興奮意外失足。好想實踐「生前的夢想」的喬,從作古畢業班(The Great Beyond)逃回投胎先修班(The Great Before),因此遇見了還沒有抵達地球的靈魂22號。
靈魂22號未完成的地球通行證,正是喬回到地球的關鍵。在歷經千年、各類偉人導師引導,靈魂22號並沒有點燃生命的火花。「不想死去」的喬為了獲得回到人世的機會,只好跟「不想出生」的靈魂22號,一起在地球找尋答案。對喬而言,他自認自己的火花是對音樂的熱情,甚至覺得22號之所以能完成通行證,是因為他在自己身體裡感受過、模仿了自己的音樂夢。然而,22號的火花顯然不是「夢想」:他在地球的短暫時間,與人交談、看楓葉落下的瞬間,點燃了他「想活著」的動力。生命的意義無需是夢想,也可以是所有我們在做的小事,因為這些小確幸、小嗜好點燃活著的動力。
90年代前後出生的年輕人,在台灣社會被貼著「厭世代」的標籤。厭世代擅長數位工具,對比前個世代,更擁有極高的學歷和知識水準,卻長時間感到不快樂、抑鬱、沒有生命動力。「生命充滿可能,只要你認真經驗每一刻。」有人說《靈魂急轉彎》是皮克斯動畫電影最厭世的篇章 —— 面對「生無可戀」的日常生活,我們該給出什麼解答?其實《靈魂急轉彎》並不厭世,反而是積極地在回應這個世代的「過度在乎夢想」帶來的問題。
無需為夢想而活,期勉每個靈魂都能有感於所有不平常的平常,為日常喝采。
◎ 責任編輯:翁家德
影評
最新文章
-
安東尼·麥考爾首次在台個展富邦美術館登場!以一束光讓所有人走進電影中
2025/07/25 -
「臺灣光譜」8月席捲大阪!三大展區沉浸光影亮相安藤忠雄設計「VS.空間」
2025/07/25 -
《SensWave波感溫室》8月苗栗自然圈登場!以五大互動展區召喚感知共鳴
2025/07/24 -
《晚風》北藝中心戶外裝置7/24亮燈!高德亮為士林點一盞城市夜燈
2025/07/24 -
台大電機學歷擱一邊 楊理博走進山野 重新連結自然原生家庭
2025/07/23 -
舒淇首部自編自導電影《女孩》入圍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片、全新視覺設計亮相
2025/07/23 -
設計品牌舟舟物物周年展 一張三角凳與六件藝術作品的對話
2025/07/22 -
港片迷注意!杜琪峯親臨開幕、20部經典之作8、9月影視聽中心輪番上映
2025/07/22 -
椅子樂團《愛的對白》數位發行!久違台語作品回歸、早期民謠再現
2025/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