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專訪《台灣男子葉石濤》導演許卉林、監製林靖傑:看見葉石濤既勇敢又害怕的生命故事

2022/06/01 田育志

《台灣男子葉石濤》導演許卉林(左)與監製林靖傑(右)。 圖/吳致碩攝影
《台灣男子葉石濤》導演許卉林(左)與監製林靖傑(右)。 圖/吳致碩攝影

紀錄片開拍之後,我覺得很慚愧。」歷時三年多,以台文界重要作家葉石濤為主題的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拍攝、製作完成,擔任監製的林靖傑有感而發,他誠實答道,剛開始對葉石濤並不是那麼熟悉,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文作家的能見度確實不高,人們對作家的陌生感,不免會誤認為他們的作品並不怎麼樣,林靖傑一度也是如此,「其實這些台文作家前輩的文字是這麼細膩,做這部紀錄片,就是希望能打破過去的刻板印象。」

葉老選上我們,這是一種使命感

作為《台灣男子葉石濤》的主創團隊,導演許卉林與監製林靖傑對於文學家紀錄片並不陌生,過去就有幾次擔任這類紀錄片的導演、企劃、監製等的經驗,數年前高雄市文化局籌拍葉石濤的紀錄片,聯繫上許、林兩人,對他們而言,或許就是機緣成熟。

《台灣男子葉石濤》除了以台灣現代史呼應葉石濤的生命史外,亦邀請林懷民、李昂、李喬等多位文壇重要文人聊他們心中的葉石濤。 圖/茂樹電影提供、林柏樑攝影
《台灣男子葉石濤》除了以台灣現代史呼應葉石濤的生命史外,亦邀請林懷民、李昂、李喬等多位文壇重要文人聊他們心中的葉石濤。 圖/茂樹電影提供、林柏樑攝影

動畫家吳識鴻將葉石濤的小說透過藝術家轉譯創作成為影像。 圖/茂樹電影提供
動畫家吳識鴻將葉石濤的小說透過藝術家轉譯創作成為影像。 圖/茂樹電影提供

「過去也有關於台灣作家的紀錄片,但受限於預算,拍攝團隊的想法要付諸實踐是很難的,導致表現手法有時無法配上作家文本,很現實又很可惜。」多年的紀錄片產製經驗,許卉林深知業界總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處。所幸近年來,有多部文學家紀錄片以高規格方式開拍、製作,並上院線播出,讓許卉林與林靖傑決定接下這份任務,「我想試試看,在預算比較有彈性的情況下,台文作家的文本能夠製作到什麼程度。」許卉林帶著堅定的語氣如此說道。

除了現今製作條件有所提升之外,因著林靖傑前頭提到的慚愧,拍攝《台灣男子葉石濤》對團隊而言,更是種使命感。人稱「葉老」的葉石濤是台文界的重要作家,歷經日治和戰後時代,從日文轉換到華文的寫作生涯,是台灣現代史的縮影,在文壇上與鍾肇政號稱「北鍾南葉」,要以葉石濤作為紀錄片主角,說實話並不是件輕鬆的工作,但林靖傑說:「既然葉老選上我們,那就要做到極致不可。」

拍攝《台灣男子葉石濤》對團隊而言,擁有一股使命感,監製林靖傑說:「既然葉老選上我們,那就要做到極致不可。」

 圖/吳致碩攝影
拍攝《台灣男子葉石濤》對團隊而言,擁有一股使命感,監製林靖傑說:「既然葉老選上我們,那就要做到極致不可。」 圖/吳致碩攝影

執導1部紀錄片,當了8次導演

看在擔任監製的林靖傑眼中,許卉林投入《台灣男子葉石濤》的拍攝過程,只能用「瘋魔」兩個字來形容。「導演這次找了11位藝術家,請他們用各自擅長的藝術形式,來重現或轉譯葉老的文本,這其實是一件很瘋狂的事。」林靖傑扳著指頭細數,紀錄片中穿插了2個舞蹈劇場、2個動畫、1個舞蹈行為藝術、1個舞台劇以及1個落語,許卉林在事前都與藝術家做過長時間的討論與溝通,「等於她(指許卉林)除了是紀錄片導演之外,還要擔當7個表演藝術的導演。」說到這裡,林靖傑忍不住又強調了一次「真的蠻瘋狂的」。

紀錄片中的舞台劇《葫蘆巷春夢》,由莊益增飾演的葉石濤在舞台前沿寫作,而筆下小說中的情境同時在舞臺後方發生。 圖/茂樹電影提供
紀錄片中的舞台劇《葫蘆巷春夢》,由莊益增飾演的葉石濤在舞台前沿寫作,而筆下小說中的情境同時在舞臺後方發生。 圖/茂樹電影提供

「我們有點像工作坊,除了動畫之外,和每一組藝術家團隊都至少花1個月的時間一起共事與發想。」許卉林接續補充到與藝術家的合作形式,正因為有這樣的前置過程,每位藝術家對於葉石濤文本的理解與詮釋,同樣被鏡頭記錄下來,成為紀錄片中重要的片段。

同時也擔任剪接的林靖傑提及,當初剪接完成後,紀錄片圈幾位看過片子的朋友曾討論過是否要放入藝術家訪談,林靖傑是這麼回應的:「這些年輕藝術家拿到葉老的文本之後,如何去理解、並用個人的藝術表現方式呈現出來,勢必會有一個與葉老對話的過程,這是很珍貴的。」最後決定在紀錄片當中保留藝術家訪談,正是要凸顯葉老與年輕一輩的交流,「所以,《台灣男子葉石濤》不會只是一個考古的紀錄片。」

在有限資源下,導演許卉林嘗試挑戰極限,除了擔任紀錄片導演,還邀請11位藝術家轉譯創作,相當於再擔當7個表演藝術的導演,著實瘋狂。 圖/吳致碩攝影
在有限資源下,導演許卉林嘗試挑戰極限,除了擔任紀錄片導演,還邀請11位藝術家轉譯創作,相當於再擔當7個表演藝術的導演,著實瘋狂。 圖/吳致碩攝影

讓藝術表演與文本高度互涉

當然,在紀錄片當中使用動畫、舞蹈或劇場形式轉譯文本,並不是什麼稀奇的嘗試,許卉林更重視的,是藝術呈現與葉石濤文本的貼近性。「如果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這場藝術表演與葉老文本之間的連結是成立的,就找不到驅動力去拍攝。」許卉林憶及,在確定要拍攝《台灣男子葉石濤》後,就已邀請觀念藝術家蘇品文來詮釋葉石濤的《西拉雅末裔潘銀花》,但這段表演內容卻是到開拍前才抵定,一度讓許卉林焦慮不已。

藝術家蘇品文於《台灣男子葉石濤》中詮釋《西拉雅末裔潘銀花》。 圖/茂樹電影提供
藝術家蘇品文於《台灣男子葉石濤》中詮釋《西拉雅末裔潘銀花》。 圖/茂樹電影提供

「我一直覺得有什麼東西miss掉了,但不知道那是什麼,直到開拍前我再去拜訪蘇品文,碰巧在她給我的社群媒體照片中,看到她做了『海底輪』的動作,我就知道這是我要的。」許卉林說明道,海底輪象徵的是生殖、生命,源自於海底輪的律動都是要將重心放低、與土地連結,而在葉石濤的筆下,潘銀花就是「大地之母」的代表,兩者的高度互涉性,成就了片中蘇品文在北海岸襯著浪花與岩石所展現出的潘銀花肢體。

蘇品文從海底輪的核心律動出發,以舞蹈行為藝術描繪葉石濤的《西拉雅末裔潘銀花》,帶來充滿生命力的表演。 圖/茂樹電影提供
蘇品文從海底輪的核心律動出發,以舞蹈行為藝術描繪葉石濤的《西拉雅末裔潘銀花》,帶來充滿生命力的表演。 圖/茂樹電影提供

葉石濤的生命故事,既勇敢又害怕的兩面性

而紀錄片製作完成後,下一步要面對的,就是與觀眾見面,這讓許卉林想起不久前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的台灣近代藝術家黃土水的雕刻作品——《甘露水》。「當時興起一波觀賞熱潮,我覺得這跟葉老的紀錄片是有共通點的,現在有許多朋友都想更了解台灣這座島嶼在過去發生什麼事。」就許卉林的觀察,觀影市場愈來愈成熟,相信葉石濤的紀錄片,是有機會引起觀眾注意。

紀錄片中,四位藝術工作者鍾長宏、鄭皓、林俊毅、莊秉衡自《紅鞋子》、《牆》的文本出發,透過集體創作,再由身兼編舞的鍾長宏剪裁構成。 圖/茂樹電影提供
紀錄片中,四位藝術工作者鍾長宏、鄭皓、林俊毅、莊秉衡自《紅鞋子》、《牆》的文本出發,透過集體創作,再由身兼編舞的鍾長宏剪裁構成。 圖/茂樹電影提供

林靖傑則分享自身經驗,語帶慚愧地說道,自己可以說是到大學畢業後,才知道葉石濤,過去沒有機會認識像葉石濤這樣的台文創作者,但其實他們的文字是如此典雅,筆下所描述的情感是如此動人。「作為影像工作者,不管紀錄的是像葉老這樣的人物,或是素人,我們都是在紀錄片裡努力呈現他們生命中的動人片段,所以如果願意走進戲院觀賞《台灣男子葉石濤》,看到葉老跨過語言轉換繼續筆耕不輟、看到經歷白色恐怖後葉老既勇敢又害怕的兩面性,一定會被這樣的生命故事給打動。」

葉石濤在顛沛中仍堅持寫作,讓他曾感嘆說出「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降下的天譴」。 圖/茂樹電影提供
葉石濤在顛沛中仍堅持寫作,讓他曾感嘆說出「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降下的天譴」。 圖/茂樹電影提供

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6月17日正式上映

◎ 責任編輯:沈佩臻

推薦閱讀

記憶是顆野番茄,入口是甜,然後慢慢有酸味滲出──台灣紀錄片《野番茄》

紀錄片,這三個字的界線越模糊越好——專訪第13屆TIDF影展統籌陳婉伶

最新文章

一嶼ISland 呈獻臺灣攝影家「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以老相...

「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一嶼登場!以老相機觀景窗捕捉光影記憶

2025/09/18
國際重量級作家金英夏,首度來到屏東,10月4日11點在恆春文化中心舉辦講座。圖/...

2025南國漫讀節來到恆春 重量級作家金英夏、吳若權歡慶建城150周年

2025/09/18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展出!以點的宇宙為核心,一睹藝術家從臺北到坎布里亞四大時期的極...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登場!以點為宇宙, 一展四大時期極簡抽象旅程

2025/09/17
第三屆《森林夜遊》於9/22至10/6 登場!以「光的藏身處」為題,邀大眾一起尋...

2025《森林夜遊》9/22嘉義登場!9組創作者╳9個場域╳開箱5棟建築

2025/09/17
巴勒斯坦雙人組Basel Abbas與Runa Aburaham,作品由三個多屏...

藝術評論家曾文泉/2025愛知三年展:在灰燼與玫瑰之間的時刻

2025/09/16
「石晉華」展呈現了藝術家在不同時期、多種類型的創作探索。

安卓藝術雙展:呈現行為藝術家石晉華畢生創作,新銳嚴友亨獨特繪畫視角

2025/09/12
《Dust and Gold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雙個展於9 / 28 起推...

高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塵與金》藤村真 × 道川省三台灣首展登場

2025/09/12
第27屆臺北藝術節於9月11日起登場!首週五檔必看節目《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

2025臺北藝術節9/11-9/28登場!首週5檔必看跨域大作開啟「超限動」之旅

2025/09/11
襲園美術館展出林良材個展《斷與未竟》 以裂口為起點,展開感知、記憶與未竟的重構。...

林良材個展《斷與未竟》襲園美術館展出!以殘形凝鍊當代、描繪時代印記

2025/09/11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