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記憶是顆野番茄,入口是甜,然後慢慢有酸味滲出──台灣紀錄片《野番茄》

2022/05/03 田育志

《野番茄》尋訪經歷二戰的台籍日本兵、事件的雄中自衛隊成員及受難者遺族,從日常撿拾記憶,還原歷史劫難的生命軌跡。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野番茄》尋訪經歷二戰的台籍日本兵、事件的雄中自衛隊成員及受難者遺族,從日常撿拾記憶,還原歷史劫難的生命軌跡。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若在未來的某天,要回顧2022年發生過什麼大事的話,「俄烏戰爭」絕對是榜上有名。俄烏戰爭,說近不近,在地理位置上距離台灣大約8,000公里;說遠也不遠,一場戰事導致全球經濟波動、原物料價格上漲,台灣也身在其中。

在這樣的時代,發生戰爭究竟能帶來什麼好處?想了半天依舊覺得是百害無一利,但和過往的有些不同的是,透過科技、透過網路,現代人對當下發生的事情,已經能有更多的記錄、更多的了解。畢竟在從前,對於戰爭的詮釋,從來都是贏者說了算。

想想,台灣無戰事的生活也不過是這7、80年來的事,過去不論是作為戰敗籌碼、被劃為殖民地,或是在這座島內發生的戰爭,都是真真切切的歷史。如果跟我同樣都是七年級生,甚至是更早出生的人,台灣曾經歷過的砲火煙硝,我們都是從國立編譯館的課文中得知的,這些被記錄下來的內容,不能說不是歷史,但它們只是某些記憶片段,未曾在課本上留下痕跡的,有時候才是歷史的絕大部分。

生於馬來西亞、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導演廖克發拍下了《野番茄》,讓台灣未被聽見的故事,有機會接觸人民,不被遺忘。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生於馬來西亞、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導演廖克發拍下了《野番茄》,讓台灣未被聽見的故事,有機會接觸人民,不被遺忘。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台灣在這一百年內曾發生的戰爭、衝突,你我或許都不陌生,例如日治時期因皇民化運動而入伍的台籍日本兵、二戰後接管台灣的國民政府與民間衝突而爆發的二二八事件,乃至於國共內戰後避至台灣的蔣家政權為其數十年的白色恐怖。但,當時發生的故事,或甚至是,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在後來的白色恐怖時期,不能問、也不能說。除了課文內容之外,我們還知道什麼?

於是,出生在馬來西亞,在台灣求學、結婚生子落地生根的導演廖克發說:「想拍一部給我孩子看的影片,讓他知道這片土地曾發生的事情。」這是紀錄片野番茄》的開始,也是過去許多沒機會被訴說、被聽見的故事,與這片土地的人民接觸的機會。

在廖克發的訪談與鏡頭底下,這數十年間的許多故事一一被串起來。

曾是台籍日本兵的梁世令,為了照顧一家大小生計選擇入伍前往南洋從軍,在那之前,他沒想過戰爭是什麼,沒想過自己需要燒去一具具戰死的屍體,更沒想過,會在深山裡躲躲藏藏一年之久,連人肉都吃。高中時期與棒球隊朋友同組雄中自衛隊的陳仁悲,只是想和同學一起收容被打的外省人、台灣人,沒想過什麼生死,也沒想過同伴會在自己身旁被步槍給射殺。還有李宜宏的記者父親李言、林黎影與林黎彩倆姐妹的苓雅區長父親林界,做的明明是紀錄真相、為民喉舌,卻同樣在二二八事件中相繼過世。

《野番茄》以日治時期為軍事重地的高雄作為拍攝地點,穿插著鼓山洞、碉堡、防空洞等已然滄海桑田的舊時軍事遺址。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野番茄》以日治時期為軍事重地的高雄作為拍攝地點,穿插著鼓山洞、碉堡、防空洞等已然滄海桑田的舊時軍事遺址。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紀錄片以《野番茄》為題的緣由,是要到紀錄片中後段,說到林黎彩家中故事時,才見分曉。父親過世後,母親帶著年幼的林黎彩到林德官公墓祭拜,那時才三歲的她,不懂母親的哭聲與淚水,只知道一旁紅色小小的野番茄好吃;一直到後來,她才知道父親是因二二八事件喪生,想起那時吃過的野番茄,入口雖甜,但吃到後來,其實還有股酸味從中滲出。

這讓我想到在《野番茄》裡的另一個片段,記錄了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王文宏前往自由廣場抗議時,與一位志工大姐對話的內容。志工大姐說:「如果他(蔣介石)不來,台灣就被老共拿走了,他還是對中國人很有幫助的,中國歷史上我們這七十年是最承平、沒有戰爭的。如果他(蔣介石)沒有來的話,我們台灣會變怎麼樣?」志工大姐只吃到番茄的甜,(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裡頭的酸。

在導演廖克發的訪談與鏡頭下,串起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命軌跡。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在導演廖克發的訪談與鏡頭下,串起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命軌跡。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但台灣(人)一路走來,一直都是顆野番茄,在以高雄作為拍攝地點的《野番茄》中,不時穿插的鼓山洞、碉堡、防空洞、壽山要塞司令部、飛機堡等遺址,即便現在已是公園、某人的家或是紀念場館,卻不可否認,從日治時期的戰爭到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這些都是過往台灣經歷的酸。

在《野番茄》裡,有著許多活著的人,說著許多逝者的故事,但只要一直有人說,也一直有人聽,這些故事就不會如當中的人物一般死去。願我們都不要跟志工大姐一樣,只記得現在的平安順遂,忘了曾經的人心惶惶與動蕩不安。

第十三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2022/5/6(五)至 5/15(日),場次與購票資訊請見TIDF官方網站

◎ 責任編輯:沈佩臻


推薦閱讀

帶著37把鑰匙用力生活──台灣紀錄片《未泯》

TIDF策展人林木材:相信紀錄片能讓人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解答人生的一些問題

我與熱衷買房的父親──台灣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鏡頭下的世代對話與衝突

最新文章

跨國合作再現聲音藝術新篇章!國立臺灣美術館與龐畢度中心聯手推出「無序樂章:聲音藝...

國美館×龐畢度中心『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登場!集30組作品共演聲響

2025/04/11
2022臺北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堆疊日常飲食消費微景...

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北美館開張!以飲食形塑日常消費風景

2025/04/10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04/10
第17屆主題以文房四寶中的「紙」為主角,主辦單位在展場和作品中藏有許多相關元素,...

日常的累積成就獲獎的驚喜!專訪第17屆台積電書篆大賞三位首獎得主

2025/04/09
展覽以基隆的城市地景為展覽靈感,隨著城鎮依山勢起伏,與海洋緊密相連等因素,塑造了...

平子雄一《超越理想的風景》基隆美術館展出!巨型木雕《山》《湖》登場

2025/04/08
遠東大馬戲團在曾經的中山兒童樂園體育館演出。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灣也有馬戲——超過150年變遷,當代馬戲的文藝復興進行中!

2025/04/04
當代馬戲創作者、女子馬戲平台創辦人梅芷菱。

女子馬戲,探索溫柔的身體力量/梅芷菱

2025/04/04

馬戲可以點亮一座城市/張又文

2025/04/04
馬戲表演者的專注會感染現場觀眾。圖為「時間的風景」演出景象。攝影/吳伽莉

人人都能練馬戲?精準地失誤?認識馬戲魅力的九個關鍵字

2025/04/04
南方珍珠耀眼綻放!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登場!...

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4/4登場

2025/04/02
穿越觀景窗,「時代劇場」集結17位國內外攝影名家作品,一探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

北美館展覽「時代劇場」登場!一次看遍杉本博司等17位攝影名家作品

2025/04/02
誠品電影院獨家特企「台灣青年導演劇情短片輯」即日起登場!耿軍導演金馬贏家《漂亮朋...

誠品電影院特企放映聚焦青年導演創作!耿軍導演《漂亮朋友》4/8放映

2025/04/01
2025清明連假全台15檔展覽推薦!在藝術盛宴中尋找繁忙片刻的療癒之力。圖|富邦...

2025清明連假全台16檔展覽推薦!從藝術家視角啟動觀察世界的新濾鏡

2025/04/01
平子雄一竭力捕捉人與自然複雜關係的絲線,設計出一個鮮明角色──頭戴樹木的「樹人」...

專訪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看見人和樹木的一萬種可能

2025/04/01
獲得特優的《金洋村的兩天一夜》創作團隊與指導老師以及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右二...

童心看世界 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台灣兒童創作組揭曉

2025/03/29
隨媽祖同行,畫出信仰之路——劉小東「媽祖巡遊」震撼亮相。
 圖/誠品畫廊提供

劉小東「媽祖巡遊」個展誠品畫廊登場!以千里步行經驗畫出信仰之路

2025/03/28
作家蔣勳(右)在文庫本《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書中題字:「和心裏最深的自己對話」...

蔣勳的《如果我聞:金剛經筆記》 以一朵花的寬度 滋養心靈

2025/03/28
啟明出版發行人林聖修。

 攝影/Dingdong Lee

一間沒有行銷同事的出版社——專訪啟明出版發行人林聖修

2025/03/2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