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記憶是顆野番茄,入口是甜,然後慢慢有酸味滲出──台灣紀錄片《野番茄》

2022/05/03 田育志

《野番茄》尋訪經歷二戰的台籍日本兵、事件的雄中自衛隊成員及受難者遺族,從日常撿拾記憶,還原歷史劫難的生命軌跡。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野番茄》尋訪經歷二戰的台籍日本兵、事件的雄中自衛隊成員及受難者遺族,從日常撿拾記憶,還原歷史劫難的生命軌跡。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若在未來的某天,要回顧2022年發生過什麼大事的話,「俄烏戰爭」絕對是榜上有名。俄烏戰爭,說近不近,在地理位置上距離台灣大約8,000公里;說遠也不遠,一場戰事導致全球經濟波動、原物料價格上漲,台灣也身在其中。

在這樣的時代,發生戰爭究竟能帶來什麼好處?想了半天依舊覺得是百害無一利,但和過往的有些不同的是,透過科技、透過網路,現代人對當下發生的事情,已經能有更多的記錄、更多的了解。畢竟在從前,對於戰爭的詮釋,從來都是贏者說了算。

想想,台灣無戰事的生活也不過是這7、80年來的事,過去不論是作為戰敗籌碼、被劃為殖民地,或是在這座島內發生的戰爭,都是真真切切的歷史。如果跟我同樣都是七年級生,甚至是更早出生的人,台灣曾經歷過的砲火煙硝,我們都是從國立編譯館的課文中得知的,這些被記錄下來的內容,不能說不是歷史,但它們只是某些記憶片段,未曾在課本上留下痕跡的,有時候才是歷史的絕大部分。

生於馬來西亞、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導演廖克發拍下了《野番茄》,讓台灣未被聽見的故事,有機會接觸人民,不被遺忘。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生於馬來西亞、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導演廖克發拍下了《野番茄》,讓台灣未被聽見的故事,有機會接觸人民,不被遺忘。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台灣在這一百年內曾發生的戰爭、衝突,你我或許都不陌生,例如日治時期因皇民化運動而入伍的台籍日本兵、二戰後接管台灣的國民政府與民間衝突而爆發的二二八事件,乃至於國共內戰後避至台灣的蔣家政權為其數十年的白色恐怖。但,當時發生的故事,或甚至是,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在後來的白色恐怖時期,不能問、也不能說。除了課文內容之外,我們還知道什麼?

於是,出生在馬來西亞,在台灣求學、結婚生子落地生根的導演廖克發說:「想拍一部給我孩子看的影片,讓他知道這片土地曾發生的事情。」這是紀錄片野番茄》的開始,也是過去許多沒機會被訴說、被聽見的故事,與這片土地的人民接觸的機會。

在廖克發的訪談與鏡頭底下,這數十年間的許多故事一一被串起來。

曾是台籍日本兵的梁世令,為了照顧一家大小生計選擇入伍前往南洋從軍,在那之前,他沒想過戰爭是什麼,沒想過自己需要燒去一具具戰死的屍體,更沒想過,會在深山裡躲躲藏藏一年之久,連人肉都吃。高中時期與棒球隊朋友同組雄中自衛隊的陳仁悲,只是想和同學一起收容被打的外省人、台灣人,沒想過什麼生死,也沒想過同伴會在自己身旁被步槍給射殺。還有李宜宏的記者父親李言、林黎影與林黎彩倆姐妹的苓雅區長父親林界,做的明明是紀錄真相、為民喉舌,卻同樣在二二八事件中相繼過世。

《野番茄》以日治時期為軍事重地的高雄作為拍攝地點,穿插著鼓山洞、碉堡、防空洞等已然滄海桑田的舊時軍事遺址。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野番茄》以日治時期為軍事重地的高雄作為拍攝地點,穿插著鼓山洞、碉堡、防空洞等已然滄海桑田的舊時軍事遺址。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紀錄片以《野番茄》為題的緣由,是要到紀錄片中後段,說到林黎彩家中故事時,才見分曉。父親過世後,母親帶著年幼的林黎彩到林德官公墓祭拜,那時才三歲的她,不懂母親的哭聲與淚水,只知道一旁紅色小小的野番茄好吃;一直到後來,她才知道父親是因二二八事件喪生,想起那時吃過的野番茄,入口雖甜,但吃到後來,其實還有股酸味從中滲出。

這讓我想到在《野番茄》裡的另一個片段,記錄了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王文宏前往自由廣場抗議時,與一位志工大姐對話的內容。志工大姐說:「如果他(蔣介石)不來,台灣就被老共拿走了,他還是對中國人很有幫助的,中國歷史上我們這七十年是最承平、沒有戰爭的。如果他(蔣介石)沒有來的話,我們台灣會變怎麼樣?」志工大姐只吃到番茄的甜,(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裡頭的酸。

在導演廖克發的訪談與鏡頭下,串起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命軌跡。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在導演廖克發的訪談與鏡頭下,串起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命軌跡。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但台灣(人)一路走來,一直都是顆野番茄,在以高雄作為拍攝地點的《野番茄》中,不時穿插的鼓山洞、碉堡、防空洞、壽山要塞司令部、飛機堡等遺址,即便現在已是公園、某人的家或是紀念場館,卻不可否認,從日治時期的戰爭到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這些都是過往台灣經歷的酸。

在《野番茄》裡,有著許多活著的人,說著許多逝者的故事,但只要一直有人說,也一直有人聽,這些故事就不會如當中的人物一般死去。願我們都不要跟志工大姐一樣,只記得現在的平安順遂,忘了曾經的人心惶惶與動蕩不安。

第十三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2022/5/6(五)至 5/15(日),場次與購票資訊請見TIDF官方網站

◎ 責任編輯:沈佩臻


推薦閱讀

帶著37把鑰匙用力生活──台灣紀錄片《未泯》

TIDF策展人林木材:相信紀錄片能讓人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解答人生的一些問題

我與熱衷買房的父親──台灣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鏡頭下的世代對話與衝突

紀錄片

【優人物】大俠來過 留下典範  紀錄片致敬武俠片一代宗師  大俠胡金銓

【優人物】大俠來過 留下典範 紀錄片致敬武俠片一代宗師 大俠胡金銓

2022/11/06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紀實節目「另一種注目」製作人吳凡:留下紀錄,用影像說人物故事

紀實節目「另一種注目」製作人吳凡:留下紀錄,用影像說人物故事

2023/11/26

最新文章

〈Echoes of a Fold 摺色⁣〉(右耳) 賀羽薇陶展,於7月11日至...

賀羽薇陶藝展《摺色》朋丁登場!以平面繪畫手法融入全新詩意陶作

2025/07/11
被譽為「沉浸式藝術之父」紐約藝術家安東尼・麥考爾首次在台個展,7月富邦美術館登場...

倫敦泰特爆紅展覽!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台灣首展富邦美術館7/26亮相

2025/07/11
綠美圖文化之森實景。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參展藝術家亮相!邀
臺灣...

中美館12月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集70位藝術家共構藝術對話

2025/07/10
2025臺北藝術節將於9月11日至9月28日登場!今年以「超限動」(Reelin...

2025臺北藝術節「超限動」9月登場!8檔演出橫跨AI、生態神話多維度作品

2025/07/10
今夏最野感官派對!《身體藝術節》7月19日首度登場,FOCASA馬戲篷降落花蓮,...

FOCASA首屆《身體藝術節》7月花蓮登場!集馬戲、跑酷、市集一次體驗

2025/07/08
雅絲敏・瓦迪蒙舞團《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劇照。 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國際編舞鬼才雅絲敏.瓦迪蒙首登台!《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8月衛武營登場

2025/07/08
阿里山小火車駛進科博館!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7/2台中開展。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阿里山小火車駛進科博館!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7/2台中開展

2025/07/08
菓葉村因「桂花巷」而知名,陸小芬(前排坐右一)重返菓葉村時,村民奔相走告,開心一...

文化部首屆「百大文化基地」啟航!李遠、陸小芬走訪澎湖,帶影迷重回桂花巷

2025/07/07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2025重返南美館,再啟城市空間對話、重構家的感知與意義。
...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南美館登場!以回家作夥為題重啟城市對話

2025/07/04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