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天天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

2022-12-28 15:14 張維真

我不是張雨生的歌迷,但張雨生對六七年級的我們這一輩來說,是一道無法錯過的風景,或說是一道無法錯過、不可能忽略的閃電,他短暫、卻亮眼,充滿無限的能量。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文化館,近期展出〈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這個展覽因為位在類博物館的空間裡,並非一般流行的展覽放置在松菸或華山裡,在此文化館沒有歷史建物的限制,同時空間的硬體條件,無論在展間隔間或者聲音的裝置上,都有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先說結論,來「看」這個展,請把耳朵帶來,張雨生的高音、低吟、他的淺笑,透過主辦方找來的高階音響設備,雖不敢說像是演場會般,但絕對可以將觀眾立刻拉進到張雨生的音樂世界裡。

展示手法,不外乎直覺的身體體驗、隱喻式的轉化;或把那些微小的、看不見但存在的,透過展示的轉化,放大與強化;或把複雜的、龐大的體系,透過展示的編輯,簡化為一般民眾可快速吸收的概念。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而關於流行音樂的展覽,2018年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的Music and Memory特展,在松菸誠品店前廣場,放置50個黑盒子,這50個黑盒子內沒有展品,只有一張椅子、一副耳機、以及一個年份的編號,從1968年到2018年,都有一個民眾可以找到的自己的「17歲」那年的黑盒子,裡面有當年最流行的歌曲,17歲那年的妳、17歲那年的母親、或者17歲那年的他,到底都在聽什麼歌?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 特展。 圖片提供:ar...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 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50個黑盒子看起來簡簡單單,卻有很多細節,黑盒子的尺寸仿若早期的公共電話亭,不大,可以容身,一個人剛剛好,但又因為兩側沒有封門,所以可以有第二個人、甚至擠進第三個人一起分享,17歲那年最流行的歌,可能是班際歌曲比賽的大合唱,或者是三五好友相揪一起的K歌之王;但黑盒子另一側有一面半透明的紗簾,只要半個旋身,面向紗簾,你也可以回到17歲那個懵懂憧憬卻又不知道該往何處去的那個你,關起門,躺在床上,戴上耳機,讓全世界只剩下自己與那首無限循環的歌曲。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特展。 圖片提供:arc...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張雨生特展裡的聆聽空間,大約有好幾米長的床墊相連,因為它夠大,如果張雨生的歌對觀展者來說,是大家一起高吭的歌,三五好友可以並肩坐臥於此;如果張雨生的歌,是一個人細細品味的歌,因為這個展間夠大,也可以找一個角落,蜷起自己,讓雨生之聲,進入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但是,這個張雨生特展,帶耳朵來就好嗎?不,我最喜歡的展示設計,是「雨生之河」這個展間,這個展間是與張雨生常合作的K哥找到原曲分軌,透過策展團隊五月天瑪莎調整、強調或削減其中的編排特色,再由視覺團隊dosomething studio將音樂化為符號與影像,一首歌,多達數十道的音軌,透過視覺符號的轉化,你可以「看見」和聲配唱、鼓的打擊點、吉他、另一只吉他等這些細節,在長達數米的長型螢幕中傳送,把聲音視覺化、把複雜的音軌簡化為符號,卻造就「聽覺」上更多層次與細節的講究與饗宴,這是展示設計中,成功轉譯與傳達的表現。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最後,張雨生特展,除了可以「聽」、可以「看」之外,分享幾個我讀到的、有點後知後覺的點。

第一,張雨生年紀比我大,所以我小時候仰望他,大抵就是「大人成功的模樣」,但是,透過這個展覽的閱讀,我發現,張雨生最紅的那年,他不過大學四年級,21歲。

再來,很多分身與角色的張雨生,在1996-1997他30歲左右這年,他自己發行市場反應還不錯的《兩伊戰爭》專輯,同時製作張惠妹《姐妹》專輯,還同時擔任音樂舞台劇《吻我吧娜娜》的音樂總監,創作、製作、總監,他一人可以分飾多角,還都樣樣做到。

最後,為什麼是今年舉辦張雨生特展?——因為今年是雨生逝世25週年,喔,原來,我離我的青春年少,倏忽已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永遠不回頭了。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張維真

雞籠人,住過北京與愛丁堡。讀中文系中文所,原以為會念到博士回學校教書,然後意外進入文化創意界,從行政、企劃與編輯開始做起,做展覽也做活動策劃。學習台菜,喜歡與朋友分享餐桌,也熱愛隻身一人的旅行,走過喜瑪拉雅山腳、卡維爾鹽漠與湄公河畔。現居台北,三貓貓奴。

最新文章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圖|都...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作家楊小豌在街頭五、六年了,「從這些對話的過程中,我收獲很多。」記者吳致碩/攝影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高美館新春活動 邀大眾「藝」同開啟蛇年新篇章。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托瑪斯.德曼30年回顧展,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蔡康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影視製作專業碩士畢,中文地區知名作家與主...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登場! 圖/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寺尾哲也|曾任Google工程師八年,待過MTV、台北、東京。曾獲林榮三小說二獎...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林蔚昀|作家,譯者。多年來致力翻譯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朱宥勳與盛浩偉近年在不同崗位上參與傳記工作,各有不同觀察。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登場!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

突破語言框架!台北當代藝術館《No Language》展覽8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2025/01/16
《光聚》禹禹藝術工作室(左上)、《像與影的呢喃》周柏慶 × 何昆瀚(右上)、《光...

2025臺南月津港燈節15週年 1月18日開幕攜手國際藝術家綻放「光的年輪」

2025/01/14
臺北最大規模社宅公共藝術,盛大開展!「We Are Home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

臺北廣慈社宅藝術盛典!以18件創作 x 1座遷徙博物館揭藝術日常

2025/01/10
全民美術館新北美術館將於4/25正式開館! 攝影/濱田英明、圖/截自新北市美術館

新北市美術館4/25開館!全新亮點展覽「基進城市」、「新店男孩」搶先看

2025/01/10
田中達非常重視今年在台灣的展出,親自出席1/9的開幕記者會,並且在1/10舉辦開...

田中達也三度來台 人氣新作首度亮相台灣 展出逾160組全新藝術微型

2025/01/10

想與不想之間,不斷修行:陳懷恩談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

2025/01/09
紙張以巨型尺寸的透視型態貫穿舞台,王榆鈞的筆觸經影像設計李國漢轉換,如河流如時間...

用聲音打開舞台的邊界:王榆鈞談《明 Dawn to Dawn》

2025/01/09
三十年來,鎌田治朗(Jiro Kamata)拆解並重新理解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年...

高雄金馬賓館《天穹之眼》開展!鎌田治朗:人類都有穿戴光的慾望

2025/01/09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