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天天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

2022/12/28 張維真

我不是張雨生的歌迷,但張雨生對六七年級的我們這一輩來說,是一道無法錯過的風景,或說是一道無法錯過、不可能忽略的閃電,他短暫、卻亮眼,充滿無限的能量。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文化館,近期展出〈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這個展覽因為位在類博物館的空間裡,並非一般流行的展覽放置在松菸或華山裡,在此文化館沒有歷史建物的限制,同時空間的硬體條件,無論在展間隔間或者聲音的裝置上,都有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先說結論,來「看」這個展,請把耳朵帶來,張雨生的高音、低吟、他的淺笑,透過主辦方找來的高階音響設備,雖不敢說像是演場會般,但絕對可以將觀眾立刻拉進到張雨生的音樂世界裡。

展示手法,不外乎直覺的身體體驗、隱喻式的轉化;或把那些微小的、看不見但存在的,透過展示的轉化,放大與強化;或把複雜的、龐大的體系,透過展示的編輯,簡化為一般民眾可快速吸收的概念。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而關於流行音樂的展覽,2018年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的Music and Memory特展,在松菸誠品店前廣場,放置50個黑盒子,這50個黑盒子內沒有展品,只有一張椅子、一副耳機、以及一個年份的編號,從1968年到2018年,都有一個民眾可以找到的自己的「17歲」那年的黑盒子,裡面有當年最流行的歌曲,17歲那年的妳、17歲那年的母親、或者17歲那年的他,到底都在聽什麼歌?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 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 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50個黑盒子看起來簡簡單單,卻有很多細節,黑盒子的尺寸仿若早期的公共電話亭,不大,可以容身,一個人剛剛好,但又因為兩側沒有封門,所以可以有第二個人、甚至擠進第三個人一起分享,17歲那年最流行的歌,可能是班際歌曲比賽的大合唱,或者是三五好友相揪一起的K歌之王;但黑盒子另一側有一面半透明的紗簾,只要半個旋身,面向紗簾,你也可以回到17歲那個懵懂憧憬卻又不知道該往何處去的那個你,關起門,躺在床上,戴上耳機,讓全世界只剩下自己與那首無限循環的歌曲。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張雨生特展裡的聆聽空間,大約有好幾米長的床墊相連,因為它夠大,如果張雨生的歌對觀展者來說,是大家一起高吭的歌,三五好友可以並肩坐臥於此;如果張雨生的歌,是一個人細細品味的歌,因為這個展間夠大,也可以找一個角落,蜷起自己,讓雨生之聲,進入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但是,這個張雨生特展,帶耳朵來就好嗎?不,我最喜歡的展示設計,是「雨生之河」這個展間,這個展間是與張雨生常合作的K哥找到原曲分軌,透過策展團隊五月天瑪莎調整、強調或削減其中的編排特色,再由視覺團隊dosomething studio將音樂化為符號與影像,一首歌,多達數十道的音軌,透過視覺符號的轉化,你可以「看見」和聲配唱、鼓的打擊點、吉他、另一只吉他等這些細節,在長達數米的長型螢幕中傳送,把聲音視覺化、把複雜的音軌簡化為符號,卻造就「聽覺」上更多層次與細節的講究與饗宴,這是展示設計中,成功轉譯與傳達的表現。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最後,張雨生特展,除了可以「聽」、可以「看」之外,分享幾個我讀到的、有點後知後覺的點。

第一,張雨生年紀比我大,所以我小時候仰望他,大抵就是「大人成功的模樣」,但是,透過這個展覽的閱讀,我發現,張雨生最紅的那年,他不過大學四年級,21歲。

再來,很多分身與角色的張雨生,在1996-1997他30歲左右這年,他自己發行市場反應還不錯的《兩伊戰爭》專輯,同時製作張惠妹《姐妹》專輯,還同時擔任音樂舞台劇《吻我吧娜娜》的音樂總監,創作、製作、總監,他一人可以分飾多角,還都樣樣做到。

最後,為什麼是今年舉辦張雨生特展?——因為今年是雨生逝世25週年,喔,原來,我離我的青春年少,倏忽已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永遠不回頭了。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張維真

雞籠人,住過北京與愛丁堡。讀中文系中文所,原以為會念到博士回學校教書,然後意外進入文化創意界,從行政、企劃與編輯開始做起,做展覽也做活動策劃。學習台菜,喜歡與朋友分享餐桌,也熱愛隻身一人的旅行,走過喜瑪拉雅山腳、卡維爾鹽漠與湄公河畔。現居台北,三貓貓奴。

最新文章

橫山書法藝術館2025展覽徵件獲選雙個展亮相!藝術家魯朴、張天健透過書法藝術重塑...

魯朴、張天健雙個展橫山書法藝術館登場!以創作重塑書寫與文字的當代意義

2025/05/28
臺北文學館開館暖身展「嘉禾新村」5/28開展!邀請大家想像一間 #______文...

2025嘉禾新村展覽!臺北文學館邀請大家想像一間 #______文學館

2025/05/28
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安全室」&「環世界日誌」,以雙主題展覽聚焦災難與萬物共生議題...

台北當代藝術館「安全室」、「環世界日誌」雙主題展覽聚焦災難與萬物共生

2025/05/27
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首次在臺舉辦大...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6/21北美館登場!17件經典之作再現

2025/05/26
郭怡美書店創辦人郭重興租回老宅,改為書店,既是接續家族緣分,也是實現推廣閱讀的使...

郭怡美書店創辦人 郭重興 在時光縫隙裡續家族情感 展閱讀使命

2025/05/22
2025台北街頭藝術嘉年華5/23松菸登場。圖|台北市政府

2025台北街頭藝術嘉年華5/23松菸登場!帶來10+組國內外馬戲、高空鞦韆表演

2025/05/22
獨立唱作歌手王彙筑喜迎金曲好成績!入圍第36屆金曲獎年度專輯、最佳台語專輯、最佳...

王彙筑入圍第36屆金曲獎四項大獎!非典台語專輯《滴滴答答》深植人心

2025/05/21
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圖書中心全新開幕!打造藝術知識與美感的共享空間。
 圖/國美...

國美館藝術圖書中心亮相!全面空間改造、近16萬藏書打開閱讀新場域

2025/05/20
莫內《睡蓮》領銜、52件印象派真跡抵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展覽6/11登場!莫內《睡蓮》領銜、一次飽覽52件真跡

2025/05/19

《從前,有個奇麗馬》葉郎與王師對談電影與電影院的未來!

2025/05/19
好威近月首次發行日本片《青春末世物語》收穫了不少粉絲。圖/好威映象提供

{ 2023⇢2025。電影 }孫宗瀚:電影讓觀眾對於危機有更多想法

2025/05/18

香色主廚邱一中:在市場劇變中,找到自信的料理語言

2025/05/17
一心戲劇團《幻蘊迷宮》劇照。 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一心戲劇團攜手歐洲導演!巴洛克美學歌仔戲《幻蘊迷宮》6月衛武營登場

2025/05/16
藝術家王煜松作為「花蓮地震寫生團」代表,用最簡單的寫生方式,讓人們了解花蓮在地震...

真誠即是力量─第23屆台新藝術獎「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會客室」側記(下)

2025/05/16

鄭宜農:我想問出更好的問題,這讓我很快樂

2025/05/16
落日飛車與韓國 hyukoh 共組 AAA,推出共創專輯並展開巡演。圖片提供/落...

{ 2022⇢2025。巡演 }陳冠亨:沒有誰單戀誰,合作更有影響力

2025/05/16
張孝維希望步道咖啡可以讓客人暫時安頓下來,度量閱讀與自己、城市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

{ 2022⇢2025。城市 }張孝維:空間的引導與安置,科技無法取代

2025/05/16
藝術家倪祥(右)的《大家都來看你了》展覽,將宛如廢棄物般的生活物件,重新堆型塑成...

真誠即是力量─第23屆台新藝術獎「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會客室」側記(上)

2025/05/15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