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天天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

2022/12/28 張維真

我不是張雨生的歌迷,但張雨生對六七年級的我們這一輩來說,是一道無法錯過的風景,或說是一道無法錯過、不可能忽略的閃電,他短暫、卻亮眼,充滿無限的能量。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文化館,近期展出〈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這個展覽因為位在類博物館的空間裡,並非一般流行的展覽放置在松菸或華山裡,在此文化館沒有歷史建物的限制,同時空間的硬體條件,無論在展間隔間或者聲音的裝置上,都有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先說結論,來「看」這個展,請把耳朵帶來,張雨生的高音、低吟、他的淺笑,透過主辦方找來的高階音響設備,雖不敢說像是演場會般,但絕對可以將觀眾立刻拉進到張雨生的音樂世界裡。

展示手法,不外乎直覺的身體體驗、隱喻式的轉化;或把那些微小的、看不見但存在的,透過展示的轉化,放大與強化;或把複雜的、龐大的體系,透過展示的編輯,簡化為一般民眾可快速吸收的概念。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而關於流行音樂的展覽,2018年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的Music and Memory特展,在松菸誠品店前廣場,放置50個黑盒子,這50個黑盒子內沒有展品,只有一張椅子、一副耳機、以及一個年份的編號,從1968年到2018年,都有一個民眾可以找到的自己的「17歲」那年的黑盒子,裡面有當年最流行的歌曲,17歲那年的妳、17歲那年的母親、或者17歲那年的他,到底都在聽什麼歌?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 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 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50個黑盒子看起來簡簡單單,卻有很多細節,黑盒子的尺寸仿若早期的公共電話亭,不大,可以容身,一個人剛剛好,但又因為兩側沒有封門,所以可以有第二個人、甚至擠進第三個人一起分享,17歲那年最流行的歌,可能是班際歌曲比賽的大合唱,或者是三五好友相揪一起的K歌之王;但黑盒子另一側有一面半透明的紗簾,只要半個旋身,面向紗簾,你也可以回到17歲那個懵懂憧憬卻又不知道該往何處去的那個你,關起門,躺在床上,戴上耳機,讓全世界只剩下自己與那首無限循環的歌曲。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2018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and Memory特展。 圖片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張雨生特展裡的聆聽空間,大約有好幾米長的床墊相連,因為它夠大,如果張雨生的歌對觀展者來說,是大家一起高吭的歌,三五好友可以並肩坐臥於此;如果張雨生的歌,是一個人細細品味的歌,因為這個展間夠大,也可以找一個角落,蜷起自己,讓雨生之聲,進入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但是,這個張雨生特展,帶耳朵來就好嗎?不,我最喜歡的展示設計,是「雨生之河」這個展間,這個展間是與張雨生常合作的K哥找到原曲分軌,透過策展團隊五月天瑪莎調整、強調或削減其中的編排特色,再由視覺團隊dosomething studio將音樂化為符號與影像,一首歌,多達數十道的音軌,透過視覺符號的轉化,你可以「看見」和聲配唱、鼓的打擊點、吉他、另一只吉他等這些細節,在長達數米的長型螢幕中傳送,把聲音視覺化、把複雜的音軌簡化為符號,卻造就「聽覺」上更多層次與細節的講究與饗宴,這是展示設計中,成功轉譯與傳達的表現。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

最後,張雨生特展,除了可以「聽」、可以「看」之外,分享幾個我讀到的、有點後知後覺的點。

第一,張雨生年紀比我大,所以我小時候仰望他,大抵就是「大人成功的模樣」,但是,透過這個展覽的閱讀,我發現,張雨生最紅的那年,他不過大學四年級,21歲。

再來,很多分身與角色的張雨生,在1996-1997他30歲左右這年,他自己發行市場反應還不錯的《兩伊戰爭》專輯,同時製作張惠妹《姐妹》專輯,還同時擔任音樂舞台劇《吻我吧娜娜》的音樂總監,創作、製作、總監,他一人可以分飾多角,還都樣樣做到。

最後,為什麼是今年舉辦張雨生特展?——因為今年是雨生逝世25週年,喔,原來,我離我的青春年少,倏忽已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永遠不回頭了。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圖/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影

張維真

雞籠人,住過北京與愛丁堡。讀中文系中文所,原以為會念到博士回學校教書,然後意外進入文化創意界,從行政、企劃與編輯開始做起,做展覽也做活動策劃。學習台菜,喜歡與朋友分享餐桌,也熱愛隻身一人的旅行,走過喜瑪拉雅山腳、卡維爾鹽漠與湄公河畔。現居台北,三貓貓奴。

最新文章

2025 NTT Arts NOVA—史蒂芬妮.雷克舞團《舞動狂響》,舞者們以各...

鼓聲與身體的狂歡!澳洲蒂芬妮.雷克《舞動狂響》5/10、5/11 臺中登場

2025/05/06
來場博物館裏的體驗派對!大溪木博館10週年館慶 5/17登場。
 圖/桃園市立...

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集四大特展、市集、工作坊,來場博物館裏的體驗派對

2025/05/05
ARTbook《廣場》書封。

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藝文產業裡的Cool Kids,重新想像藝術與資本的互動

2025/05/02
日本飲用水品牌Aqua Clara與設計公司HONOKA打造「Trace of ...

2025米蘭家具展,三個品牌觀察:在習以為常中重新發現的設計力

2025/05/02
nafl|₁₀nE a fabric laboratory,由陳小爵、許芝瑞、劉...

專訪織品實驗室nafl:看見製造的限制,然後破解它

2025/05/02

專訪創作品牌noii noii:用誠實的創作,重新介紹自己

2025/05/02
林怡芬|畢業於京都藝術大學陶藝系、東京設計師學院視覺傳達系,從平面插畫、立體雕塑...

Born in Harmony——藝術家林怡芬:我的內心,擁有了穿越的力量

2025/05/02
富藝斯現代及當代藝術香港春季拍賣,薈萃東西方藝術大師傑作!精選亮點拍品於5月3及...

富藝斯香港春拍台北預展登場!集喬治·康多等近百件現當代藝術亮相

2025/04/30
法裔美籍藝術安娜・卡卡台灣首展《Pipe Dream》將於5月7日在TAO AR...

安娜・卡卡台灣首展《Pipe Dream》5月TAO ART登場!以畫作穿越感官幻境

2025/04/29
紀錄片《潛進韓國:宋智孝的海女冒險》。圖|BBC Studios

《潛進韓國:宋智孝的海女冒險》5/11上線!感受韓國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2025/04/28
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本土創作者持續為孩子寫故事。記者王聰賢/攝影

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 董事長張杏如:讓孩子看到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作品

2025/04/26
2025廳院選《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劇照。 攝影|Johan Persson

橫掃歐美劇場大獎!《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舞台劇7月國家戲劇院亞洲首演

2025/04/25
新北市美術館盛大開館!以四大展覽揭幕,打造連結世界與在地的藝術平台。
 圖/新...

新北市美術館鶯歌開館!現場直擊四大展覽爬梳城市前世今生

2025/04/25
新北市美術館月底開幕,劉和然董事長在記者會上期許這是一個全民的美術館。圖/王聰賢...

新北市美術館開啟市民美學新頁 董事長劉和然:在地與世界交匯的全民藝術平台

2025/04/24
從選美比賽到傳統祭儀!「我們之中」伊琴.基.查爾斯個展,用影像對話身分認同與文化...

「我們之中」伊琴.基.查爾斯個展MoCA登場!以錄像探索原民身份文化

2025/04/24
創作才女 LÜCY 第二張專輯海內外好評不斷,《晚安巡演》足跡遍布12個城市並持...

比專輯更私密的演出!才女 LÜCY《晚安巡演》6/20 Zepp New Taipei開唱

2025/04/24
2025臺北文學季4/19剝皮寮開展!一起思考「幾個波浪號才對~」

2025臺北文學季4/19剝皮寮開展!幾個波浪號才對~探索訊息的多義性

2025/04/24
新北市美術館開館以四檔展覽揭開序幕!其中由新北藝術團體「新店男孩」攜手年輕藝術團...

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新美館登場!攜手XTRUX建構虛實流域

2025/04/2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