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人權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當戰時成為日常,俄烏戰爭下的烏克蘭女性故事

2023-04-25 17:50 文字整理/沈佩臻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自即日起至11月21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2樓展出,呈現烏克蘭女性在戰爭期間的生命故事,不僅探討戰爭對人權的侵害,也提醒台灣社會反身思考處境;展覽由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及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Ukrain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以及獨立媒體《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報導者》合作策劃。

展場設計提醒俄烏戰爭尚未停歇,和平終將到來。 圖/文化部提供
展場設計提醒俄烏戰爭尚未停歇,和平終將到來。 圖/文化部提供

展名背後有什麼意涵?

以《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為名,分別統計克里米亞戰爭及俄烏戰爭發生至今的日期天數,凸顯自2014年克里米亞落入俄國控制時,已埋下侵略行動的開端,也彰顯烏克蘭人的堅忍持續未歇。展名將在展覽間隨著每日遞增,民眾將能共同體會戰爭已成為烏克蘭人的日常。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展覽主視覺覺海報。 圖/文化部提供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展覽主視覺覺海報。 圖/文化部提供

展覽核心脈絡

展覽中,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鍥而不捨的精神及協助、在台灣的烏克蘭朋友團結凝聚以《烏克蘭之聲》持續在台灣為爭取民主自由的祖國發聲,以及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記者深入烏克蘭採訪拍攝第一手的珍貴影像,豐富了這場無法於烏克蘭展出的展覽。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亦希望讓展覽像一面鏡子,邀請民眾沉澱思考遇戰事威脅時,要以什麼方式面對國家的前途。

牆面日曆讀見俄烏戰爭始末,順著紅色地毯,看見全面爆發的戰爭局勢。 圖/文化部提供
牆面日曆讀見俄烏戰爭始末,順著紅色地毯,看見全面爆發的戰爭局勢。 圖/文化部提供

人權館表示,2022年9月人權館參加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年會,館長洪世芳結識烏克蘭性別博物館館長特蒂亞娜.伊薩耶娃,因而開啟合作的機緣。烏克蘭性別博物館館長特蒂亞娜.伊薩耶娃(Tetiana Isaieva)以預錄影片致詞表示,俄烏戰爭大幅改變全世界的生活,該博物館啟動《HERSTORY of the WAR》影像計畫蒐集的故事,記錄下烏克蘭女性被戰爭摧毀的生活下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對孩子、生命、烏克蘭的愛。

俄烏戰爭爆發後,《報導者》派遣採訪團隊深入戰爭前線,總編輯李雪莉分享書名引自卡謬的《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團隊採訪成果,在戰場上深刻感受到烏人在戰爭的不正常生活下,仍然保持不被扭曲的心志。她亦期待民眾在特展中看見「一個個烏克蘭人的面孔」,進而省思在侵略者提供包裝的和平之前,烏克蘭人展現「惟有記憶不被抹除、歷史不被消除,正義才有可能」的堅強意志。

以俄烏戰爭、克里米亞危機至今的天數敘述衝突仍在發生。 圖/文化部提供
以俄烏戰爭、克里米亞危機至今的天數敘述衝突仍在發生。 圖/文化部提供

特展亮點:14則生命故事、戰爭日常動畫、烏克蘭珍貴影像

本次特展呈現俄烏戰爭發生後烏克蘭人的生活狀況,幫助民眾認識戰爭的背景,以及兩國長久以來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

特展精選烏克蘭女性及性別歷史博物館《HERSTORY of the WAR》蒐集計畫中14則生命故事,該計畫自戰爭爆發後啟動,透過烏克蘭女性的書寫及影像記錄,述說在戰爭陰影下的生命歷程;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則提供4支動畫,呈現兒童在戰爭日常的圖文紀錄,反映對戰爭的感受與獨特視角。本次展覽更與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合作,展出記者深入烏克蘭採訪拍攝的珍貴影像。

在烏克蘭藝術家及兒童插畫中,認識他們的戰爭日常。 圖/文化部提供
在烏克蘭藝術家及兒童插畫中,認識他們的戰爭日常。 圖/文化部提供

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性別博物館被迫關閉、館員四散,仍致力蒐集戰爭下的生命故事;更將逃難以來隨身攜帶的一支烏克蘭國旗致贈人權館,希望能傳達烏克蘭的故事給台灣社會,而這支國旗目前也成為展品,象徵烏克蘭人屹立不搖的精神。特展邀請民眾參訪之餘,在展場留下自身所見證的展名數字及對烏克蘭人的支持,相關訊息將會送抵給參展的烏克蘭單位手中。

木棧板、沙袋等戰時情境建置,引導觀眾寫下關於戰爭的話語。 圖/文化部提供
木棧板、沙袋等戰時情境建置,引導觀眾寫下關於戰爭的話語。 圖/文化部提供

特展系列活動:跨國講座、工作坊、俄烏衝突解析

特展期間策劃多場系列活動,如以跨國連線講座邀請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分享如何自2022年4月起親上戰場紀錄並蒐集展品;曾經製作兒少專題《戰爭與和平》,深入校園的《少年報導者》也將舉辦工作坊,帶領孩子認識戰爭並思考人權的意義;參與策展的在台烏克蘭團體《烏克蘭之聲》也規劃多場講座,邀請烏克蘭人分享俄羅斯佔領下的生活,以及抵抗過程中鼓舞人心的故事。開展後第一場講座緊接著在4月30日舉辦,將邀請洪美蘭教授解析俄烏衝突爆發背後複雜的歷史恩怨情仇及強權角力盤根錯節的國際競爭關係。相關資訊敬請鎖定人權館官網及臉書專頁,歡迎民眾報名參加。

黃色光線映照在戰爭中的女性影像,詮釋「光榮榮歸烏克蘭」之精神。 圖/文化部提供
黃色光線映照在戰爭中的女性影像,詮釋「光榮榮歸烏克蘭」之精神。 圖/文化部提供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

日期|2023/04/21至2023/11/21

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2樓(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https://www.nhrm.gov.tw/

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NHRM

最新文章

由香奈兒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的「Dance Talk & Exper...

香奈兒╳衛武營「DANCE TALK & EXPERIENCE給下一個舞蹈世代的靈感啟發」

2024/12/20
圓點幻境經典重現: 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
 圖/北師美術館提...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北師美術館開展!林曼麗帶路重返經典圓點

2024/12/20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12/20屏東美術館登場。圖|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奈良美智屏東美術館12/20登場!門票、排隊規則總整理

2024/12/19
去年首屆「用閱讀跨年」十分成功,線上線下累積破250萬人次參與。圖/葉美瑤提供

第二屆用閱讀跨年 十位主講人紅白對抗陪愛書人以書迎新

2024/12/18
藝術家以常見的物品保麗龍為主角,透過物件劇場的形式,重新審視人類與物件的關係。 ...

讓物件變身主角!義大利藝術家薩魯斯特里《保麗龍》北藝中心登場

2024/12/18
2025田中達也1/10中正紀念堂登場160組新作、近50件立體模型的微縮世界。...

2025田中達也特展1/10中正紀念堂登場!160組新作、近50件立體模型的微縮世界

2024/12/18
AMOW IS COMING12/9降落四四南村!馮建彰打造AMOW與建築光影的...

Amow is Coming12/9降落四四南村!馮建彰打造光影、音樂與建築的新互動

2024/12/18

王榆鈞音樂劇場《明 Dawn to Dawn》年底登台:演員與劇情的「缺席」,探索認同與存在

2024/12/17
等向聯手詹記西門大世界打造Y2K風格巨型聖誕裝置「大大大型錄」,不只是座可實際翻...

Y2K風格再現!等向x詹記西門大世界推「大大大型錄DMXXXL」裝置展

2024/12/16
gdm 爍樂畫廊台北新空間首展於12月19日至2025年3月29日呈現吳季璁個展...

爍樂畫廊台北新空間開幕!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亮相6米月亮雕塑

2024/12/16
東興圳光藝節12/20開展以11件新詩轉化的光影裝置點亮竹北水圳。圖|都市藝術工...

東興圳光藝節12/20開展!11件光影裝置點亮竹北水圳

2024/12/16
基隆百年特展「仰百年」展區。圖/基隆市文化觀光局提供

「百尺竿頭 迎繽萬千」設市百年特展 六大主題展區見證基隆的世紀風華

2024/12/15
日本人氣攝影師小浪次郎台北首次開展!結合日本潮牌 YEN TOWN MARKET...

Supreme御用攝影師小浪次郎台北首展聚焦西表島!攜手日本潮牌推快閃店

2024/12/13
2021臺北獎首獎林彥君個展,邀大眾循聲趨近夢迴之境。
 圖/北美館提供

來北美館白日做夢!林彥君個展「洄鳴」邀大眾穿越聲音隧道探索記憶夢境

2024/12/13
吳依宣於作品〈過渡空間(走廊)〉中埋藏了「木化石」,邀請觀者走進其中探索觀察。圖...

嘉美館《移動觀察者》展出中:四組新銳藝術家創作,提供再發現嘉義的線索

2024/12/13
2025吉卜力展1/8華山登場!海外移展第一站、必看7大亮點。圖|聯合數位文創提...

2025吉卜力展1/8華山登場!海外移展第一站、必看7大亮點

2024/12/12
唱作才子 Everydaze擔綱製作!金獎搖滾樂團「當代電影大師」長篇新專輯《你...

封面取自藝術家畫作!當代電影大師新專輯《你在注視那遙遠的地方》上架

2024/12/12
蔡康永以睽違五年的新作《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震撼書市。記者沈昱嘉/攝影

史無前例 四書在榜 蔡康永出書挑戰自我 也證明書還活著

2024/12/1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