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館藏作品展」登場!三大亮點爬梳19世紀末至今近200件精彩展品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MOMAT)於2023年5月23日至9月10日展出的《館藏作品展》(MOMAT Collection),堪稱日本最大規模收藏展之一,囊括三個樓層、12個展廳,以近200件精彩作品,爬梳19世紀末至今日本現當代藝術脈絡。
鄰近皇居的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自1952年開館至今,已收藏19 世紀末至今多達13000件藝術作品。藏品涵蓋繪畫、版畫、水彩、素描、雕塑、攝影、影像、書法等,不只有日本現代作品、海外當代作品,也保括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等,數量相當龐大。此次MOMAT Collection館藏作品展囊括四樓至二樓(展覽入口為四樓)三個樓層,並透過12個不同主題展廳,展出近200件作品。
接下來瞧瞧此次展覽的三個亮點展區吧!
「近代是個人的時代!」日本重要文化財作品大公開
在四樓「展廳1-5」展出的是「1880年代-1940年代 明治中期至昭和初期」的作品。其中「展廳1」主要聚焦近代,因明治時代日本人開始迎接西方藝術的洪流,並在這波大浪激盪下,進入了20世紀。此時無數的個人表現聲音逐一興起,慢慢形構出「近代」的輪廓。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認為:「近代是個人的時代。」在「展廳1」裡,不要錯過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的作品,包括台灣早期盛行的一幀觀音相片來源—原田直次郎作品《騎龍観音》(1890年),以及在大正時代大放異彩的寫實派西洋畫家岸田劉生作品《道路、堤岸和篱笆(切通的寫生)(1915年),與同為大正時期西洋畫家的中村彝作品《依洛申科先生的雕像》(1920年)等。
在此區,有些作品試圖將日本傳統詮釋與西方表現手法融合,有些則嘗試將西方技術融入自身之中,也有作品完全追求個人化演繹,皆讓人感受到日本近代美術的波濤盪漾。
亮點02:關東大地震百年紀念!爬梳地震與藝術之間的關聯
在4樓的「2-4展廳」,將回顧距今100年前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並從受災、重建以及社會變遷等話題出發,探討地震與藝術之間的關聯。
爬梳歷史,地震發生當下,上野公園的竹之台展覽館正在舉行二科展,猛烈的地震突然來襲,當時從展台上掉落的雕塑被打碎散落,繪畫傾斜、畫框歪曲,情況相當慘烈,當時未能好好展出的作品也在這次展覽中重現。此外,因關東大地震造成巨大災害,有接近200萬人受災,而在災後復興期,因當時沒有電視、網路,藝術家們用畫筆和相機記錄了災情。
藝術評論家匠秀夫提到關東大震災對藝術所帶來的影響時,曾寫到「正如達達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荒廢中誕生一樣,關東大震災所造成的荒廢,成為達達主義等各種傾向迅速發展的適宜土壤。在震災後的精神混亂時期,前衛藝術運動迅速興盛起來。」(摘自《近代日本洋畫的發展》,昭森社,1964年)
然而災後重建雖然讓現代城市文化發展重整,但社會的扭曲性也逐漸顯露出來。包括大正時期的新興藝術運動,如「未來派美術協會」、「第一作家同盟(DSD)」等,皆一一成形,最終1929年「日本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成立,並在1928年到1932年期間舉辦「無產階級藝術大展」,展出許多以勞動者示威、罷工和工廠等主題的作品。因此透過「2-4展廳」的作品,我們可以借鑑一場百年前的大地震,重新回溯歷史所帶給藝術與社會的不同啟發。
亮點03 :聚焦戰後前衛攝影師大辻清司之作
來到3樓「7-9展廳」,此區主要聚焦今年適逢百年誕辰的戰後攝影師大辻清司之作品。透過這三個展廳的介紹,不只能感受與戰後藝術緊密相關的大辻作品軌跡,也能一睹日本戰後美術的發展脈絡。
從大辻在1950年代參與的實驗工作室和圖形團體所展現的影像作品,1956年起擔任《藝術新潮》拍攝工作,到後來大辻以超現實主義雕塑思想作品為起點,成為一個關注「物質」存在的攝影師。他曾在1975年《旭相機》連載的〈大辻清司實驗室〉文章中寫到,「我一直在頭腦中考慮著關於攝影的想法,想弄清楚我拍攝的照片與我對攝影的思考之間是否存在差異。」
他持續透過照片探討什麽物件被拍攝進去,又或者沒有被拍攝進去,以及這些照片如何傳達給其他觀者,又有哪些無法被傳達。此系列連載從思考拍攝放置在家中工作桌上的「物品」開始,最終止於自家住宅被拆除的記錄過程。透過此區,觀者能看到他長期居住的上原家,以及他在周圍地區所拍攝的影像作品,藉此關注大辻以獨特視角所瞄準的周邊環境。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館藏作品展日期:2023年5月23日~9月10日
開放時間:10:00–17:00(週五、週六10:00–20:00)
最新文章
-
2023南國漫讀節10/7-8大咖雲集:陳耀訓、黃越綏、導演編劇等6場講座齊發
2023/09/27 -
2023臺灣文博會9/22-10/1展出!「空總展區」攻略一次看
2023/09/25 -
9月九檔新展覽!台北、台中、嘉義藝術空間總整理
2023/09/23 -
2023基隆潮藝術9/28正濱漁港開展!10組作品從海光介面探索海港城市
2023/09/23 -
專訪任賢齊/永保年輕的赤子之心,人生一直「在路上」
2023/09/23 -
賴俊廷個展台北國際藝術村展出!以「似人非人系列」打開電幻知覺的藝術探索
2023/09/22 -
裏山x平藝術空間最新展覽「山中精靈 A Spirit in the Mountains 」:藝術家徐書涵的奇幻世界
2023/09/22 -
2023原創基地節10/6-10/15松菸展出!響應白晝之夜推夜間文史走讀、偽考古藝術等星光體驗
2023/09/19 -
南竿【島嶼風景】計畫!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國際視角帶來深沉的提問
2023/09/17 -
富藝斯秋拍台北預展:奈良美智《不就是不》首登拍場!一睹當代藝術大師與新銳之作
2023/09/15 -
FOCASA馬戲藝術節現身台北!集結30組團隊百場演出、全白馬戲篷首度亮相
2023/09/15 -
東引【迴島嶼吧】計畫!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由蔡沛原接棒召喚大家回島
2023/09/14 -
編舞家楊・馬騰斯×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以不同藝術形式不同語言,卻都堅持抗爭那些「記憶中的黑夜」
2023/09/14 -
《拉赫曼尼諾夫》韓原創音樂劇首度來台!回顧天才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的人生故事
2023/09/13 -
荷蘭偶戲《布魯斯瑪莉 Bruce Marie》台灣首演
2023/09/12 -
2023 Camping Asia/站在當代潮流最前沿! 北藝中心攜手香奈兒 2023 Camping Asia 共創下個世代的未來藝術學苑
2023/09/12 -
2023Camping Asia【策展人林人中】為台灣表演藝術打開一扇國際之窗
2023/09/12 -
2023Camping Asia【藝術家瓦旦.督喜】帶著前人的思想,活出自己的生活與藝術
2023/09/1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