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海沒收之後——日本陸前高田海岸/廖昀靖
我知道是祂了。此刻在眼前波光粼粼、溫吞搖曳的祂,當年卻毫不猶豫,一口氣帶走數以萬計生靈。
抵達仙台生活後,我一開始是看不見海的。但看見之後,祂卻成為心中的一抹無處不在,不時與我呢喃一些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距離仙台市區行車約半小時的松島,因詩人松尾芭蕉將此海岸景觀列為日本三大景而聞名。街上滿是遊客手持小電風扇,穿梭在烤海鮮、烤仙貝和仙台名產魚板之間。近海錯落許多小島,島上是姿態優雅的松。但人們大多只是以海為背景,盲目地尋找海鮮和冰淇淋。

驅車至更北邊的石卷,觀光客的身影淡去,社區與道路過於整齊,一種不自然的潔淨才悄然浮現,右手邊,一堵無盡的灰牆防波堤猛然矗立眼前,彷彿關著什麼野獸。那刻我才想起來——石卷是311大地震時全日本死亡人數最高的受災城市。
再往北途經氣仙沼,穿越宮城縣邊境,進入岩手縣最南的城市陸前高田。這裡整潔新穎地像初造好的片場,眼前所見的建築物都是在海嘯之後建立的。生活感需要時間累積,人的氣息也是,當初被大海收回的一切,在這裡非常明顯地坦露了傷口,但那傷口,竟然也是乾淨。
往海邊去,先看見東日本大震災津波傳承館,建築體本身低矮,與周圍環境融入,以近乎謙卑的姿態蟄伏海邊,進館前先經過追悼廣場,我瞥見放置鮮花的檯面,那裡有花。從花的面向看去,有一條長長的道路,銜接著能翻過防波堤的樓梯——海在那裡。我想。於是直往海那裡步行而去。
花是誰放的?什麼時候?當地人還來嗎?為什麼我此刻,竟有些害怕看見海?登完最後一階梯,吸氣、俯瞰,海面乖巧粉藍輕柔如絲,祂安詳地像在午睡,陽光灑在祂身上,一如灑在陸前高田居民身上,嗅不出一絲殘酷。但當年陸前高田百分之八十的建築物都被沖毀,市中心幾乎全滅。現在大海卻是那樣,一臉平淡。而我卻不知道該擺什麼表情。
「春天摘採海帶芽,夏天捕捉海膽,秋天是鮭魚,然後是鮑魚⋯⋯」傳承館裡曾被海嘯吞沒而倖存的人寫下了大海給予的日常,「直到地震來臨。」
那如末日般的記憶,竟也不是盡頭。傳承館建起來,店家開回來了。東北土地漫長的記憶裡,地震、海嘯不時給人類留下創傷,但人們總有能力,再一次面向大海。

今年3月11日那天剛好和朋友重遊松島。松島還是那樣,遊客如織,店家勤奮地做生意,觀光船劃過海面。但一切日常卻在下午2點46分全面暫停。那刻,車全停下來了,拿著公事包的男人流暢地將包包放置地上,伸手摘下帽子,轉身面對遠方的大海,他鞠躬。同時,耳邊響起海嘯襲來時的警報。我趕緊跟著低下頭,友人問我默禱該說些什麼?慌張中我說:「說謝謝。」
我不知道,那些被沒收重要東西的人們,能不能、該不該感謝。但我謝謝祂——讓我明白,我那麼渺小,生命那麼微弱,卻也那麼大。因為東北的海還在,而人也在。
陸前高田——造訪情報
✸ 佐佐木朗希的故鄉/陸前高田是棒球投手佐佐木朗希的故鄉,當年海嘯帶走他的祖父母和爸爸,才9歲的他跟著家人搬到更北邊的大船渡市生活。高中入學前,棒球名校紛紛上前邀請,但佐佐木卻婉拒了,他說他想和國中時陪伴他渡過難關的隊友,一起打進甲子園。
✸ 松樹與牡蠣/陸前高田有一顆有名的松樹,被稱為「奇蹟的一本松」——當年海嘯將高田松原的七萬棵松樹全數沒收,只剩下一棵。那一棵松樹被當地人視為希望的象徵。
最後,請答應我,來陸前高田或石卷,一定要吃牡蠣。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33「充滿力量的那片水域」研究指出,自然裡的水流聲能刺激副交感神經,帶來放鬆效果。通常水體越巨大,或流水動能越強時,療癒力更顯著。本期邀請創作者們分享在日常或記憶中,帶給他們力量的一片水域;從大海、溪流到湖泊,展開水中乘載的生機與故事,在與人互動中產生何種療癒和提醒。
◎圖片提供:廖昀靖
◎責任編輯:胡士恩
Issue133
最新文章
-
中美館12月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集70位藝術家共構藝術對話
2025/07/10 -
2025臺北藝術節「超限動」9月登場!8檔演出橫跨AI、生態神話多維度作品
2025/07/10 -
FOCASA首屆《身體藝術節》7月花蓮登場!集馬戲、跑酷、市集一次體驗
2025/07/08 -
國際編舞鬼才雅絲敏.瓦迪蒙首登台!《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8月衛武營登場
2025/07/08 -
阿里山小火車駛進科博館!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7/2台中開展
2025/07/08 -
文化部首屆「百大文化基地」啟航!李遠、陸小芬走訪澎湖,帶影迷重回桂花巷
2025/07/07 -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南美館登場!以回家作夥為題重啟城市對話
2025/07/04 -
「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2025/07/03 -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
2025/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