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枯木與泥沙間,發現自然——花蓮美崙溪/李修慧

2025/05/31 文/李修慧

那聲音之多元,跟上山入林所聽見的不相上下——死亡的樹仍成就了一座森林。

拿著手電筒,蹲下,憑直覺選一顆陷在泥沙或河水中的石頭,順著石頭邊緣將手指埋入沙裡,在濕潤、骯髒的感官中,把石頭挖起。如果你夠幸運,石頭下方會有隻陸蟹,在手電筒的照射下,呈現出牠帶有刻紋、特殊色澤的背甲,調動那八條節肢的腿及一雙大螯,往更深、更暗處躲去。

儘管每一次前往觀蟹,都必須爬下約45度的土斜坡,摸黑在充滿礫石、垃圾的河灘地行走;儘管帶著手電筒蹲低,總得忍受蚊蠅因趨光性飛進鼻腔,但為了那不知是否存在於石底的生物,你還是一次又一次前往。

那令我義無反顧的,是位在花蓮市的美崙溪出海口。

陸蟹多在夜晚活動,美崙溪出海口是牠們繁衍之處。
陸蟹多在夜晚活動,美崙溪出海口是牠們繁衍之處。

去年我參加了一間生態保育公司籌組的「美崙溪口志工隊」。公司最初想要保育的是全台僅存兩百多隻、瀕臨絕種的「台灣狐蝠」,但在保育狐蝠時,公司意外發現,美崙溪口同時也是許多陸蟹的棲地。

陸蟹是「生活在陸地的蟹類」的總稱,牠們多生活在潮濕的河岸,每到繁殖季節,母蟹會抱著所有的卵前往下游,抵達河海交界處,抖動身體,將卵灑進海裡,這些卵在海中孵化後,幼蟹會再沿河上溯,回到陸地生活。因此溪流出海口是陸蟹能代代相生的重要地點。

志工隊的任務就是每個月去美崙溪口「散步」,沿途觀察陸蟹、狐蝠,順便回報近期河岸的人為擾動。尤其美崙溪貫穿花蓮市區,河岸不僅充滿觀光景點,出海口兩岸更坐落著花蓮人賴以為生的醫院、港口和學校,颱風季前的清淤砍樹、橋樑改建工程都會影響生態。

不過美崙溪口最讓我驚奇之處,是我總能在「不自然」的地方發現自然。除了河床的石頭底,更多時候,我們是在河岸擋土牆的縫隙、人造的水管裡、人工種植的灌木上觀察到陸蟹。

陸蟹出沒在河床石塊下、人造水管內等處。
陸蟹出沒在河床石塊下、人造水管內等處。

上週,我又一次感受到驚奇:那天我們在大雨中前往觀蟹,結束前,我與其他志工從海岸沙洲往上游方向、打算走回停車場。途中,我們經過去年颱風後堆積在此、綿延幾百公尺的漂流木堆。這些粗細不一的枯木堆在沙洲上,攔住了一些泥沙,這片泥沙就成為我們往返海岸的便道。

當我在雨聲中,踏在鬆軟、略為下陷的泥土,我竟聽到右側的漂流木堆裡,傳來多元、龐大的蟲鳴。我的視線所及盡是棕褐色的枯木,底下是沙洲,理應毫無生機,但它們交錯堆疊形成的空隙、斜倒的樹幹底騰出的陰影,經過幾個月泥沙的淤積,可能已經長出草葉,讓一些昆蟲、蛙類在此棲居。那聲音之多元,跟上山入林所聽見的不相上下——死亡的樹仍成就了一座森林。

在人工環境中生存的陸蟹,枯木堆裡的蟲鳴,以及流經市區卻仍有豐富生態的美崙溪,這三者共同指涉一種身在都市、親近水域的務實視角:乍看毫無生機的空間,也可能藏有豐富的生態,因此不該輕視任何工程可能的影響,也因此,我們一次又一次前往,不只為了觀蟹。

美崙溪——造訪情報

✸ 散步將軍府/喜歡文藝的朋友,可在晚餐後從中正橋北岸、近年整修重啟的古蹟園區「將軍府」開始散步。園區裡除了有藝文小店,也種了不少狐蝠愛吃的植物,幸運的話,可以在樹上看到狐蝠覓食的身影。

✸ 河堤觀蟹/將軍府後的步道與河堤步道相連,逛完園區可沿河往下游散步,河堤擋土牆上有許多排水管,水管裡常能發現手掌大小的「帝王仿相蟹」。繼續往下走會抵達和平廣場,廣場栽種不少林投樹,葉片上常可發現指甲大小、模樣可愛的「林投攀相蟹」。

李修慧|曾受臺大中文系、東華大學華文所滋養。寫詩、散文、報導、評論。曾獲臺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楊牧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著有詩集《身體演化我》。
李修慧|曾受臺大中文系、東華大學華文所滋養。寫詩、散文、報導、評論。曾獲臺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楊牧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著有詩集《身體演化我》。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33「充滿力量的那片水域」

研究指出,自然裡的水流聲能刺激副交感神經,帶來放鬆效果。通常水體越巨大,或流水動能越強時,療癒力更顯著。本期邀請創作者們分享在日常或記憶中,帶給他們力量的一片水域;從大海、溪流到湖泊,展開水中乘載的生機與故事,在與人互動中產生何種療癒和提醒。

◎圖片提供:李修慧

◎責任編輯:林亞璇

最新文章

臺文館第二個臺北據點「臺灣文學糧倉」修復完成、正式啟用。 圖/文化部提供

「臺灣文學糧倉」亮相!歷史建物大跨度木桁架現身、兩大特展同步登場

2025/06/17
《少女》胸像與黃土水專室。圖|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7/3對外開放!在百年校園閱讀大稻埕的藝術與在地記憶

2025/06/16
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主視覺。圖|中華文化總會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開展!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

2025/06/16
詩人鄭愁予辭世,他的詩句「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寫下遊子情懷。本報資料照片

詩人鄭愁予91歲辭世 「達達的馬蹄」成絕響

2025/06/16
《歌舞的我們》記錄下屏東三地門部落裡多元性別族群——牧凡與陳薇的故事。

在豔陽高照的南方,看見成長中必經的陣痛——導演盧盈良與《歌舞的我們》

2025/06/15
謝銘祐|來自台南的音樂唱作人,自稱「府城流浪漢」,以音樂創作與實際行動關注社會議...

生活在一座躁動之島——音樂人謝銘祐與《偏南》

2025/06/15
離島 蘭嶼

走訪台灣鄉鎮與離島,用居民的視角拍攝/攝影師 水島貴大

2025/06/14
台北 西門町

是台灣魅力,還是視覺文化偏見呢?/攝影師 鄭弘敬

2025/06/14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將於6月14日至10月12日於國立...

81件作品來台!大都會博物館x故宮《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名作展》登場

2025/06/13
盤點2025下半年日本六大藝術展覽活動。
 圖/TARO NASU Tokyo...

走進日本藝術現場!一次盤點2025下半年六大必看展覽活動

2025/06/12
「這是一個不會讓大家失望的藝術團體!」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全新展...

Bluerider ART台北敦化新空間亮相!首展聚焦臺灣「悍圖社」50+精彩之作

2025/06/11
莫內展區的巨幅日本橋壁畫,會成為民眾的打卡聖地。記者王聰賢/攝影

印象派6/11富邦美術館開展 莫內真跡在台灣

2025/06/11
全美首藏莫內《睡蓮》美術館珍藏來台 6/11富邦美術館盛大開展。
 圖/富邦美...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展覽登場!莫內《睡蓮》領銜、一次飽覽52件真跡

2025/06/11
鄭雙雙一路征戰超級偶像、星光大道等大小比賽舞台,累積十年經歷,今年以首張專輯《T...

靈魂女聲鄭雙雙蟄伏十年首張專輯《Time》闖入金曲獎!成功提名最佳新人

2025/06/10
安卓藝術15年特展「生命樹」邀請畫廊長期代理與合作的台灣、亞洲與歐洲的15位藝術...

安卓藝術15週年特展「生命樹」邀15位國際藝術家一展植物與時間風景

2025/06/06
2025 C-LAB年度大展從語言出發開展多樣的想像與討論。
 圖/藝術家安利...

C-LAB年度大展「如果我們的語言是……」集9國、22組藝術家探索語言想像

2025/06/05
全台最Chill的音樂祭「秋OUT音樂節」10/11-12登場!邀樂迷漫遊台北公...

「秋OUT音樂節」10/11-12台北公館登場!澀谷系音樂教父睽違七年再度來台

2025/06/04
「TFAI 童心電影院」新一季主題為「恐龍大戰機器人」。圖為《歷險小恐龍》劇照。...

恐龍大戰機器人!TFAI童心電影院第二季熱映 經典《歷險小恐龍》重磅回歸

2025/06/0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