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魅力】坎城.柏林.威尼斯.鹿特丹──無論熱鬧首都或度假小鎮,都可以透過影展觀察城市
大概沒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常常只透過影展認識一個城市。無論浮光掠影的經過,或是年復一年的蒞臨,總是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因為工作緣故,拜訪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國際影展,影展是個密集群聚的活動,看片、交流是重點,很難有時間悠閒旅遊。所以很多時候看到的城市樣貌,可能是極為片面,甚至是很狹隘的,卻也因為這樣而獨樹一格。
坎城因影展而紅 在柏林全民同歡
比方我去過最多次的法國坎城,永遠都是五月天,初夏時分、陽光普照,記憶中鼻子嗅到的是鹹鹹海風,而我總是在那條海岸線上的馬路奔來奔去,每每度過這幾天的忙碌,都能瘦個幾斤。坎城是蔚藍海岸的小鎮,因影展而成為焦點,影展期間所有商店都會貼上當屆的海報,每晚都有人圍在主場館旁等著看首映的各國明星,美食餐廳永遠人滿為患,偶爾就發現隔壁坐著某位銀幕上的大腕。
另一個常去的是韓國釜山。這個相對而言比較年輕的影展,野心勃勃,什麼都想向坎城看齊,活動主場選在靠海的海雲台,同樣是充滿海味。這是少數影展以外我曾另外去旅遊過的城市,它的景點不少,物價比首爾親民,美食海鮮應有盡有,帶老人家去玩也能獲得好口碑。
柏林、威尼斯這另外的兩大影展重鎮也去過幾次,它們正好如天平的兩翼,也很像大部分影展城市的明顯分野:要不就是人口林立的大都會,或者偏遠以觀光為主的勝地。柏林影展每年二月在市中心舉辦,所以我心目中的柏林永遠都是白色的,雪地一片,冷到讓人只想躲在電影院裡。但柏林影展不像坎城只開放給專業的電影菁英,大家總是和德國觀眾一起看電影,想當年看柏格曼數位修復的經典「假面」,我左邊是一對20歲上下的年輕情侶,喝著啤酒約會;右邊是兩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捧著熱咖啡看老片,看影展其實是再普遍不過的全民文化運動。
威尼斯無心看片 私心最愛鹿特丹
威尼斯就不同了,影展辦在麗都島,想移動都得搭船,鄰近皆為觀光區,風光明媚,人到了那兒就變得慵懶起來,分秒都不想辦正事,只想散步、吃飯,賴在咖啡座。果然是隨性的義大利人,選在這裡辦影展,根本就不懷好心,我兩次去那裡都是工作,大概也是我看最少電影的影展經驗。面對威尼斯,教人怎麼嚴肅認真得起來?
我其實私心最愛的影展是鹿特丹,通常也是寒冷的一月,但這個影展隨性又熱情,以鼓勵新銳為主,沒有麻煩的紅毯首映,大家都認真地看片、聊天,很有衝勁。影展主場地靠近中國城,冬季時分,西餐再好吃也吸引不了我那思鄉的胃,總是忍不住往中國城的餐廳裡蹭,吃碗湯麵、廣東粥或炒菜,那熱呼呼的滋味,才有踏實的感覺。有家小店的老闆娘看我天天光臨,還會溫暖地送上一壺免費熱茶,竟成了我在鹿特丹最難忘的印象之一。
還有盧卡諾影展的超大露天廣場放映、南特影展小而美的溫馨如常,到莫斯科意外發現城市本身的豐富好玩;以及因影展而去到土耳其南方的阿達納,才知道這第五大城原來是烤肉串(kebab)的發源地⋯⋯這些城市記憶都隨著影展而生,如今疫情關係,很多影展都被迫停辦或改為線上,因影展帶來的美好也跟著打了折扣,相當可惜。期待撥雲見日的時候早日來臨。
最新文章
音樂人左光平/告五人《運氣來得若有似無》的新世代暖浪漫
2021/01/21旅日作家張維中/因《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再度蔚為話題的「澀谷站前交叉口」
2021/01/21【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許育華:培養品味,保持好奇心是重要關鍵
2021/01/15上班新日常:在荷蘭Work From Home,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平衡
2021/01/14美食作家張聰/北京米其林二星餐廳:「京季」榮派官府菜
2021/01/13飲食作家Peray/美食決定旅行的方向:重度美食愛好者的3個推薦
2021/01/13作詞人姚謙/畫裡畫外:閱讀西洋古典美術史,漫遊畫外曲折離奇的故事
2021/01/13創意人李擴/我看日劇《30歲魔法師》:如果碰觸文具,似乎就有魔法
2021/01/11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私廚」和餐廳的相反邏輯
2020/12/28旅法作家陳穎 Ying C./是限制還是挑戰? 無麩質與純素甜點新趨勢
2020/12/24美食作家張聰/酒杯與酒的加持關係
2020/12/23台灣新電影與文學交會互放的光亮:侯孝賢御用編劇朱天文
2020/12/21日本女性結婚標準炎上事件:那位「不普通的普通男性」星野源
2020/12/16塗翔文/韓國電影導演金基德的影像魅力
2020/12/14創意工作者李擴/寫在雙十二狂歡之際:說買之前,先學會對「價值」的判斷
2020/12/12飲食作家葉怡蘭/2020年末回顧,雪莉桶陳威士忌之新風貌
2020/12/08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用餐大眾與他們的公共意見
2020/12/07融入在地,你必須放下過去、向它學習: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訪瑞芳「息書房」
2020/12/0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