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炎亞綸《我願意》多套精品穿搭「突破往例」談起 台劇服裝為何一直無法像韓劇一樣與時尚品牌緊密合作?
近期炎亞綸在其主演的台劇《我願意》中飾演人氣巨星費慕淇,從第一集開始就可以看到他換穿了多套國際時尚精品服飾,華麗行頭可說是台劇中難得一見的。據了解,他的造型師Rina向LV、VERSACE、FENDI、Sandro、MSGM、Bvlgari、Tiffany&Co.等品牌借了服裝、珠寶配件等,總金額超過1500萬台幣,已是目前台灣「時裝劇」服裝部分的頂級配置代表。
談到台灣戲劇的服裝造型,其實裡頭大有學問,操作的難處也很多,無論是整體製作環境或是市場因素等等,一直以來都讓戲劇造型師不容易向精品商借衣服,更是難以做到如同韓劇那樣透過戲劇炒出「爆款」商品的情況。到底這之中是有什麼困難?
台劇拍攝、後製時間長 商品會過季
台灣戲劇在製作上因為資金到位速度不一、整體製作環境人員精簡(後製公司尤甚)問題等等影響,從前期製作到真正拍攝、剪接後製完成到播出,經常已經是一年、兩年甚至更久之後,這對季節替換快速的時尚品牌來說,完全無法達到當季商品曝光的需求,所以這方面會是品牌們會有所猶豫的重點。相較之下,製作速度很快的韓劇比較沒有這類的問題。
以炎亞綸在《我願意》中的造型為例,大多是品牌「經典款式」或是有經典元素的設計,能讓過季問題帶來的影響變小,這樣一來因角色而對商品感興趣的顧客,至少還是買得到一樣或是類似的商品。
戲劇曝光方式未必能滿足品牌需求
和過季問題息息相關的就是曝光方式,品牌需要的曝光管道和戲劇的曝光管道有很明顯的不同,戲劇除了播出期間,大概就是在上映後相關的劇照曝光和片尾秀出的協力單位名稱。但品牌更需要的是即時、有互動的宣傳,像是社群平台的照片發文、新聞、穿搭解析文章露出等等,這樣對拉抬商品的買氣才有實質的幫助。
據了解,炎亞綸此次在拍攝期間特別選擇以局部、特寫方式在個人IG為品牌露出穿搭,避免帶到劇中場景提前讓戲劇曝光,但也能顧及品牌當季的露出,這也是一種解法。
考量劇本類型、有無偶像明星陣容
台灣近年來製作的戲劇像是《俗女養成記》、《想見你》、《斯卡羅》、《茶金》、《華燈初上》等等,從戲劇類型上看來本身上就不是適合精品的「時裝」、「都會」劇種,甚至很多是需要另外製作服裝或是要去古著店張羅衣服的「時代劇」。要說近期真正有以現代服裝造型成功掀起話題的時裝劇,大概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賈靜雯的各種OL風襯衫,還有《誰是被害者》張孝全的後背包,這些物件也都跟角色特質、個性、職業有很深刻的連結,才能在劇情中跳脫出來被觀眾注意到、引發討論,甚至是有吸引力,讓觀眾忍不住詢問「他/她用的是什麼品牌?」
這次炎亞綸在《我願意》中的角色就是明星,跟他本人的形象其實落差不大,所以不太受到劇種限制,而他本人也備受時尚品牌喜愛,這也是另一個本次他可以成功在戲劇中與時尚精品合作的原因,協力造型的幾乎都是與他長期友好合作的精品品牌。
此外,明星號召力也有很大的影響,韓劇的操作經常是為了某某偶像明星訂製出一套戲劇,這樣的模式在一開始就更容易吸引資金、品牌贊助,畢竟人人都想透過大牌藝人來提升商品能見度。據了解,在韓國關於韓劇相關的穿搭文也已行之有年,因為粉絲們對於偶像穿的品牌往往求知若渴,這也促成了韓國盛行拆解戲劇服裝網文、IG專門分析戲劇穿搭帳號的風氣。
劇組造型師VS.藝人造型師操作方式不同
戲劇的造型和藝人平常的造型從操作上來說是有很大差異的,各自專業也不相同。曾為張震、蔡依林、持修、許光漢等人做過造型的知名時尚造型師Edie Lai表示,他們平常在為藝人打理穿搭時著重的是「凸顯個人特色」,但劇組造型師追求的是合理性和呼應故事、角色需求,比較不需要太強的「造型感」。
一般來說戲劇會有劇組專門的造型師,從一開始就需要讀劇本、理解角色設定、劇種風格等等,再去準備服裝。但有時也會有單一藝人專屬的造型師參與其中,他們也會需要先了解劇本,但平常工作就較頻繁跟精品有來往,自然商借起來相對容易,就像這次炎亞綸在《我願意》中的狀況,Rina是他個人的造型師,再加上炎亞綸本次在戲裡「扮演明星」這樣的設定,理所當然可以依循平常的造型模式去處理。
目前的韓劇已經發展到有專門的編劇處理置入商品曝光的細節,其實綜觀所有的原因,歸納出台劇最重要的問題其實還是整體製作環境不夠成熟,光是後製公司人力精簡就會大大影響到拍攝到播出的時間差。而偶像明星文化的斷層也是需要改善的,台灣當然可以不用只做偶像劇,但要做到能與精品產業互相拉抬的雙贏局面,還是得要靠偶像的流量、粉絲經濟才能建構。一旦這樣的模式做起來,往後商借、談置入也不再會是問題,現代、都會類型劇種的精緻度也能有所提升。
最新文章
-
影評人馬欣/「查無此心」:不只是犯罪片,著墨人在體制前的渺小與階級下黑暗生態
2023/09/25 -
雀雀/「假面女郎」:外貌至上主義扭曲當代人心 驚悚韓劇反應容貌焦慮與生存焦慮
2023/09/23 -
樂評人王祖壽/ 樂團「理想混蛋」:他們的交心與共享 照見了成長過程中的自己
2023/09/18 -
2023威尼斯影展得獎名單分析:尤格藍西莫以及濱口竜介,台灣作品《愛是一把槍》、《五月雪》的影像語言
2023/09/12 -
影評人塗翔文/「快一秒的他」:消失的情人節變身日版 山下敦弘成功的翻拍
2023/09/10 -
資深媒體人麥若愚/風靡27年「京戲啟示錄」2023創拓版 帶傳統文化面向年輕世代
2023/09/09 -
雀雀/Moving 異能:史上最貴韓劇 映照人生道路的寂寞、喧囂的孤獨
2023/09/02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威士忌桶陳新氣象
2023/09/01 -
早安美芝城林柏均╳寶島製造牛寶賢:玩跨界創意,形塑新世代早餐文化
2023/08/31 -
Ying C. 陳穎/滿足「甜味」感官體驗:糖與代糖之爭,你的選擇是什麼?
2023/08/29 -
影評人馬欣/《粽邪3:鬼門開》:融合異國邪術與宗教民俗賣點,考驗元素與創意
2023/08/28 -
張聰/我的西湖醋魚:一道傳統料理的學習綱領和其中秘訣
2023/08/28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跟著周杰倫遊巴黎
2023/08/25 -
雀雀/「女兒大人加個賴」:傳統也前衛、台劇陪伴力價值顯現
2023/08/19 -
地下電影/《之前的我們》:那些很長、很長、很長的談話,隨著攝影機運動所描繪的「因緣」
2023/08/16 -
影評人塗翔文/「之前的我們」:不慍不火,打動人心 散發後勁十足的底蘊
2023/08/15 -
雀雀/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自帶關懷力 引領觀眾無痛認識台灣公共議題
2023/08/12 -
雀雀/「惡鬼」:讓「寄生上流」故事奇幻妖魔化 營造韓國百鬼夜行物語現代劇
2023/08/0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