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你是社會裡的多數嗎?全球首部互動電影《晚班:late shift》將告訴你答案

2020-07-07 20:00 家安老師

全球首部互動電影《晚班》徹底顛覆觀眾的觀影經驗。 圖/lateshift-mov...
全球首部互動電影《晚班》徹底顛覆觀眾的觀影經驗。 圖/lateshift-movie.com

如果你會好奇,《駭客任務》中Neo選擇藍色藥丸的結局會是如何,你一定會喜歡互動式電影!互動式電影讓觀眾可以在播映期間發揮積極作用,通常以「投票」做為最直接的方式,而帶有「民主」的味道──互動式電影始祖《Kinoautomat》(1967)正是以這種「民主」諷刺民主。以多數決左右劇情,但無論觀眾如何選擇,總是走向相同結局,藉此帶出人們並非真的有選擇,只是看似有選擇的寓意。

互動式電影躍過了觀眾呆坐、被動接受資訊的界線,讓人有更高的自由度與控制感。科技的進步更讓我們不需共處一室,亦能透過網路做出雷同的體驗──於是我們必須問:我們還需要走進劇院嗎?《晚班》,恰是面臨這樣的挑戰。

(以下評論涉及電影結構與簡單劇情)

一人一台手機,宣告你的選擇

其實《晚班》早在四年前於歐美劇院播映,也有眾多遊戲平台推出同名作品。今年(2020)因為疫情,劇院除了減少場次、更採取梅花座配置,種種因素下,理應快速下片的《晚班》卻近乎天天爆滿,甚至有許多觀眾選擇「二刷、三刷」。它的魅力究竟何在?

互動式電影《晚班》以數學系學生Matt作為觀眾主要視角。
 圖/lateshi...
互動式電影《晚班》以數學系學生Matt作為觀眾主要視角。 圖/lateshift-movie.com

「你看起來不像是泊車的。」《晚班》以數學系學生Matt為主要視角,從他在警衛室的輪班開始,展開一趟深夜冒險之旅。原先平靜的夜晚,因為一起竊案而失去控制。觀眾會使用手機,在一次次的抉擇中,拉高或降低面臨的風險 —— 而這正是Matt所擅長的。

故事一開始,鏡頭特地帶到Matt手上的這本《演算法博弈論》(Algorithmic Game Theory),讓觀眾知道他對「算計」相當在行。其實銀幕內外,我們都在做著算計──Matt計算著哄抬喊價還能得標的機率,而觀眾的我們則在計算「哪個選擇」更符合自己的想法。

戲院的多數決,看見「意志的總和」

是要避免風險?或是增加利益?在在做出選擇後我們漸漸發現選擇與整體劇情的落差,正逐漸累加擴大。多數決而成的眾意(Will of all),是當下個別意志的總和而非普遍意志(General will)。隨著180個抉擇後的鼓掌、驚呼、慘叫,甚至在「結局產生」之後,連銀幕斗大的字句都在問我們:這是「你」想要的結局嗎?

觀眾會使用手機專屬APP,在台下透過「按鍵」投票決定劇情的走向。 圖/lates...
觀眾會使用手機專屬APP,在台下透過「按鍵」投票決定劇情的走向。 圖/lateshift-movie.com

《晚班》片頭寫著: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好比棋局裡的棋子,和諧穩定,意義深遠且無窮無盡。或許。或許從遠處看是如此;但走近一看──哇!我看到的都是行屍走肉般的傀儡、零散自私,而且群龍無首。──他們從不觀察、從不思考、從不相遇。

不似《Kinoautomat》,《晚班》有著公開的腳本與寫定的七種結局。電影播映期間,經歷過兩輪選擇後,我們不會質疑「變化」的可能性,而會思考「為什麼沒有走向美好結局?」「我真的不屬於多數嗎?」

「你只是需要那些數字,讓你安心一點。」──凌梅

多數決的機制,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決策方法。從小到大,我們習慣讓比較多人的方案成真、得票率比較高的人獲選;也常因為投票結果,讓自己感到滿足或難過。「這是遵從一人一票規則做出的決定,所以是民主的。」的說法從不成立,儘管投票本身有高度的儀式性,但並不保證能呼喚出「民主的聲音」,而不淪於數字統計。眾人的意志,仍需我們更深刻地去聆聽與共識。

當我們選擇再次相信選擇

自由地抒發愛心、沒有統治、殘忍和嫉妒。幸福的生活,這樣的世界是有可能實現的!它唯一期待著的是:人類應該抱有創造這個世界的理想。

單機、線上或現場的《晚班:late shift》,帶給體驗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而我認為,現場版本帶給人們的,有它最真實且重要的啟發,使得人們願意二刷、再刷劇院體驗──那就是對於「共好」、對普遍意志的追尋。

這份美好,無關於你是否閱讀完這篇評論。極力推薦你,在下檔前親身體驗《晚班》。 圖...
這份美好,無關於你是否閱讀完這篇評論。極力推薦你,在下檔前親身體驗《晚班》。 圖/lateshift-movie.com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推薦閱讀

不談新潮,談舊病:電影《阿基拉 AKIRA》裡的陽剛創傷

還在喝心靈雞湯?這次,用《1/2的魔法》讓半熟的我們長大吧!

最新文章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引進歐美帶有獨特議題、值得一讀的傳記與回憶錄作品。圖/林亞璇攝影

從族群議題、二戰歷史到文化明星,從歐美到台灣書市,傳記發展的4點觀察

2025/01/24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開放試營運,以歷史百年的花蓮舊酒廠第19棟成品倉庫,轉型...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試營運!常設展、共創靈感場域開啟新體驗

2025/01/24
從膠彩大作、刺繡、到錄像裝置,鳳甲美術館2025年將展出多元豐富的展覽。 圖/鳳...

鳳甲美術館2025展覽預告!2月「一隅生花」一探郭雪湖、施金輝之作

2025/01/24
《我的完美日常》將於新春重返大銀幕,在新的一年開頭為影迷心中注入暖流。|圖片提供...

《我的完美日常》新春重返大銀幕!「文溫德斯4K經典影展」2/7起華山開跑

2025/01/23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5年展覽規劃重點一次看。
 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美館2025六大必看展覽!「失序樂章」睽違27年再攜手龐畢度藝術中心

2025/01/23
龜心山城藝術祭以藝術穿梭山林,邀請享譽國際的何理互動作品〈觀月計畫〉參展。 圖/...

龜心山城藝術祭七大作品一次看!年節限定市集邀旅人一探六龜之美

2025/01/22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圖|富邦美術館、北...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

2025/01/22
驚喜製造首次推出體驗展覽《如果城市,是座樂園》,以期間限定方式,包下一棟200坪...

驚喜製造《如果城市,是座樂園》限期登場!以15個互動裝置翻轉日常

2025/01/22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圖|都...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作家楊小豌在街頭五、六年了,「從這些對話的過程中,我收獲很多。」記者吳致碩/攝影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高美館新春活動 邀大眾「藝」同開啟蛇年新篇章。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托瑪斯.德曼30年回顧展,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蔡康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影視製作專業碩士畢,中文地區知名作家與主...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登場! 圖/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寺尾哲也|曾任Google工程師八年,待過MTV、台北、東京。曾獲林榮三小說二獎...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林蔚昀|作家,譯者。多年來致力翻譯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朱宥勳與盛浩偉近年在不同崗位上參與傳記工作,各有不同觀察。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