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何謂真實?虛擬實境的老派哲學:2020年高雄電影節VR電影《攻殻機動隊 GHOST CHASER》、《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

2020-09-29 14:00 王士堅

今年高雄電影節《攻殻機動隊》透過獨家「Q-Ride六軸體感動作平台」技術讓觀眾身...
今年高雄電影節《攻殻機動隊》透過獨家「Q-Ride六軸體感動作平台」技術讓觀眾身歷其境。 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假設有一位科學家,將一顆活生生的大腦從人體取出,再將它裝入一個注滿擬人體組織液的桶子裡,並透過各種調控讓大腦維持活性。接著,讓連結大腦的神經末梢都接上電線,連接到一台超級電腦。超級電腦會發出神經電訊號給大腦,也會對於大腦發出的訊號給予模仿人體的回饋。

例如超級電腦發出「冰涼海水」的訊號給大腦,大腦反饋「游動四肢」的訊號,超級電腦則會再告訴大腦「四肢正感受到海水阻力」。這顆大腦讓人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但事實上只是活在超級電腦所營造的類比現實世界。

請問,這顆大腦要如何意識到自己所處虛擬世界?隨即迎來的第二個問題,你又如何知道自己不是一顆活在桶子裡的大腦?

VR技術成熟地進入電影產業

上述的桶中腦(Brain In a Jar),是美國哲學家帕特南(Hilary Putnam, 1926-2016)提出的著名思想實驗,廣泛出現在許多哲學領域,如科學哲學、心靈哲學。我無意再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但想藉由這個思想實驗,來表達我對於當今VR電影技術成熟的驚嘆。

這個驚嘆並非空穴來風,起因於近日觀看2020高雄電影節推薦的幾部國、內外VR電影作品,打破我以往對於VR的印象──畫面粗製、影像也時有遲滯。如今,VR電影也已能登上各大影展,與傳統平面電影並駕齊驅。

VR裝置隔絕現實世界,手持遙控器的體感回饋,都一再逼近真實。在2020高雄電影節推薦的幾部VR電影觀影經驗中,一部10多分鐘的短片,就讓我有三、四回各自長達1分鐘的時間,會忘記自己身處虛擬世界,常常在畫面結束、脫下裝置後,才意識到前一刻的真實其實並非現實,宛如一顆無法分辨現實的的桶中腦。其中,最讓我失去現實感,也最讓人拍案叫絕的兩部作品,是《攻殻機動隊 GHOST CHASER》和《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這兩部VR電影。

超進化賽博格:VR版本的《攻殻機動隊GHOST CHASER》

賽博龐克的開山元老作品《攻殼機動隊》,搭上虛擬實境技術,身為攻殼迷真的不能錯過。《攻殻機動隊》全新續作結合體感裝置,設置於高雄軟體園區內的5G體感電競基地,一帶上VR裝置即化身為一台馳騁沙場的機器戰士。

《攻殻機動隊GHOST CHASER》故事濃縮為精華8分鐘,為了預先防堵、根除層出不窮的犯罪事件,隊長草薙素子在公安9課,組建了一支獨立的戰鬥部隊,對抗反政府軍的突襲任務。整個畫面飛沙走石如臨眼前,急煞、飛撲、扭打的震動都讓人冒出一身冷汗,但又在成功克敵之後感到暢快人心。

科幻經典《攻殻機動隊 GHOST CHASER》全新續作結合體感裝置,戰鬥場景衝...
科幻經典《攻殻機動隊 GHOST CHASER》全新續作結合體感裝置,戰鬥場景衝擊加倍。 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深刻觸摸歷史傷痕:《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

1935年,日本廣島出身的沖田米藏隻身離開家鄉,前往加拿大。1939年隨即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成為西方仇敵。加拿大在二戰之後,秘密抓捕流亡該地的日本人,進行拷問和囚禁,直至幾年前,加拿大政府才為此事道歉。本片的導演,就是主角沖田米藏的孫子沖田藍道爾,他整理了祖父留下的各種文件和物品,還原當年飄洋過海、艱困的的安身之旅。

影片既然名為「劇場」,就強調所謂的「涉入」和「展演」。整部片倚賴著觀看者的互動,才能推進故事線,例如翻閱相簿、訂木樁,或者收拾行李時避開違禁品。此外,在VR影像中,你也能細細端詳各種清晰的照片和手稿,真實至極,數度讓人看得雞皮疙瘩。

《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不斷滾動的「接受美學」

1960 年代德國康士坦茨學派(Constance)所提出「接受美學」的概念,是一種以讀者為中心的文學批評理論。此學派主張文學藝術作品的接受性,必須從單一作品的封閉結構擴大為不斷更新的開放過程

當代藝術與今時的VR電影作品,觀看者佔據作品的比重越來越高,創作者期望透過觀眾不同的參與行為,讓作品能複寫出不同的樣貌。

2017年,抱回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藝術家黃心健曾說:「(虛擬實境)提供了另一個現實。電影產業革命是用創造一個宇宙、一個空間的概念打造作品,裡面作品有自己的特性,觀眾可以在空間待著,但電影的線性敘事就做不到這件事情。」(專訪金獅得主黃心健:用VR,打造一座生與死的記憶迷宮,2017)

導演、編劇運用VR技術提出新型作品構思,創構出一個虛擬空間舞台,讓觀眾從被動變成主動,這種互動所產生的美學,讓觀眾也在這些作品中成為一種主體性的存在。VR電影的未來讓人期待,往後敘事手法更加成熟後,我們將能看見更加精彩絕倫的作品。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推薦閱讀

虛擬的身體,多元的視角:2020年高雄電影節VR電影《子宮綺想》、《closet》、《霧中》中的性別流光

高雄電影節攜手台灣新生代導演,打造3部原創VR電影 ── 取材同志三溫暖、蘭嶼部落與西拉雅族語復甦工程

最新文章

曾多次入圍金曲獎及金音獎的數字搖滾樂團大象體操,今年正式成軍十年,宣布將於12月...

數字搖滾樂團大象體操成團十年 12月發行紀念專輯《世界 World》並同步展開世界巡演

2023/11/30
國漫館東側園區夜間點亮示意圖。 圖/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提供

國家漫畫博物館落腳臺中刑務所!東側園區率先迎12月金漫獎大展

2023/11/29
2023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第四季駐村計畫聯展「我們與自然之間」邀集來自世界各地六位...

「我們與自然之間」2023寶藏巖駐村聯展12/2登場!六位國外藝術家以創作貼近土地

2023/11/28
麥可.基根-多藍✕舞蹈之家 《界》。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Ros Kava...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集14國團隊、藝術家之作呈現劇場多重宇宙

2023/11/28
勸世三姊妹把「牽亡」橋段搬到火球祭舞台。 圖/躍演提供、攝影:林育全

《勸世三姊妹》登火球祭!原聲帶募資計劃倒數中、2024北中南巡演搶先預告

2023/11/27
位於中央草溝區與棚架,在彩霞映天時的草溝區帶來戲劇性張力,其向斜的棚架型態,則與...

2023桃園文博「超有種」五大亮點搶先看!新地標中原文創園區首開放

2023/11/24
2023 Camping Asia開幕式學員合影。圖/臺北藝術表演中心提供

2023 Camping Asia 11/20展開下個世代的未來藝術學院

2023/11/24
袁廣鳴,《日常戰爭》,同展名新作。 圖/ 袁廣鳴提供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日常戰爭」展名公佈!袁廣鳴以藝術揭開超現實預言

2023/11/23
第二期《+1+1+1》封面及部分內頁由知名日本攝影師濱田英明操刀。 圖/平凡製作...

嘉義《+1+1+1》第二期亮相!攝影師濱田英明操刀封面、匯集「博覽小城的日常百科」

2023/11/22
展覽以沉浸式影像、生態箱裝置和多重敘事的手法,呈現藝術家們對生態發展史及未來樣貌...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國美館展出!陳普:可被描述的事才有機會成為一個生態系

2023/11/22
《我是紅》Portraits in red。photo by Stephane ...

《我是紅》2023 Camping Asia開幕秀!肯亞萬吉魯卡穆尤挑戰主流審美

2023/11/22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 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北美館展出!集58位國內外藝術家探討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2023/11/19
島作市集。圖|島知讀提供

台中島知讀市集11/18登場!40+獨立書店、工藝攤位帶大家走進書的多元宇宙

2023/11/17
書法藝術家李默父作品。圖片提供/李默父

廣告招牌書法字型!跟著藝術家李默父、張家榮、曾國榕台灣老城街區散步

2023/11/16
「弱書道」作品展場照。 圖/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弱書道」雙展11/16登場!從古典底蘊探索當代新可能

2023/11/15
新加坡藝博會(ART SG)強勢回歸!將於2024 年 1 月 19 至 21 ...

2024新加坡藝博會1月登場!三大主展區亮點搶先看

2023/11/14
「光跡」展演的起承轉合中,透過黑白光影的交織和擾動、交疊、碰撞的燈光手法,象徵以...

2023南村有光11/13光跡開展!黑川互動以光與能量點亮四四南村

2023/11/14
左為泰國藝術家Gongkan作品《Freedom》,右為比利時藝術家Lauren...

一睹富藝斯香港「New Now及設計」拍賣亮點之作探索藝術新星

2023/11/1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