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日常生活是通往真實自我的路徑:李明璁再書寫《物裡學》談「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

2021/02/07 江佩君

如果你自認並非理科腦或身心靈自然而然容易對教科書產生排拒力,這是一本你在書店,眼神掃過書區可能會不經意略過的一本書。李明璁的《物裡學》從書名開始就是一個測試,我們容易誤解為腦海中習以為常的「物理學」。若非仔細看,才發現書名另有蹊蹺,實為「物『裡』學」,書裡面李明璁書寫生活中的近五十個物件,有些自回憶裡取出解封,有的則是對時代現象的爬梳與理解。透過觀看的心靈與眼睛,身邊那些再日常不過的物件,其實都是通往真實自我的路徑。尤其在疫情年代,不少人容易產生身體與眼界的困頓之感,但李明璁試著提醒「新大陸不在遠方,在你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

李明璁13年後針對《物裡學》完成增補改寫、重新攝影、精裝設計,以復刻增修新版之姿回歸。 圖/季相儒攝影
李明璁13年後針對《物裡學》完成增補改寫、重新攝影、精裝設計,以復刻增修新版之姿回歸。 圖/季相儒攝影

13年後李明璁再書寫《物裡學》

《物裡學》是李明璁在2008年出版的第一本書,13年後李明璁完成增補改寫、重新攝影、精裝設計,由大塊文化出版,以復刻增修新版之姿回歸。李明璁這樣闡述《物裡學》,「社會學的第一課就談到『小自我』跟『大社會』的宏觀結構互相揉合在一起,個人的變化跟社會的變遷是交織的。這本書可以看成是一本散文加攝影的創作,事實上背後更想要處理的是,作為一個台灣人與觀察台灣社會的社會學者,透過物質文化的變遷,我是怎樣理解台灣社會,以及如何由小觀大、見微知著,透過物我關係來重新理解自我。」

從初版至今,這十幾年過去,李明璁笑稱自己從青年後期變成中年大叔了。整體台灣社會對於物質這件事,也從講究CP值、功利計算、在意他人的認同眼光品味,逐漸翻轉為,重視個性自我、非CP值以外的情感認同、擁有獨特的分眾化品味或風格。他認為2008年寫的《物裡學》,這樣的觀點或思考方式其實沒有過時,13年後再出版,李明璁說,「為何這次我不會只是定位成再版,其實它也再版過好幾次了,若只是再版、換包裝,我覺得意義不大,這次除了新增篇幅,每一篇其實我都有微幅修改,也拿掉了幾篇,事實上就是希望它能夠更加與時並進,事實上,我每天都在重寫跟增加《物裡學》」。

李明璁的收藏物件,他說「我選擇與擁有的物,投射了我是誰」。 圖/季相儒攝影
李明璁的收藏物件,他說「我選擇與擁有的物,投射了我是誰」。 圖/季相儒攝影

「我選擇與擁有的物,投射了我是誰」,《物裡學》舊版描述的四十個物件,當中沒有分類隨性排列,這次近五十個物件分別以「影像之物」、「聲音之物」、「飲食之物」、「裝扮之物」、「居所之物」、「行旅之物」、「秩序之物」、「解放之物」、「象徵之物」、「閱讀之物」為類目,當中李明璁從80年代少年的成長經驗,寫到當下的時代之物,像是新增版中的「自拍照」就是數位社群時代的產物;「抗議物件」則從英國寫到台灣,最後寫到香港,談論抗議物件的各種脈絡,也談及抗議中的譬喻式的物件,像是香港的黃色雨傘或是台灣的太陽花。書後段的「閱讀之物」內容幾乎是新增的,描述過期的雜誌、不合時宜的書、Mook雜誌書…目的在於閱讀結束以後,回到它是一本書、一個物件,並且回應為什麼在數位閱讀時代,書仍有存在的意義。

重新發現的重要,最終與發現自我有關

這十幾年間,網路、新媒介變化之快,龐大的資訊量,各種人事物快速走紅也隨之退燒,民眾的普遍健忘,內心的真正寧靜似乎變成一種稀有情境。李明璁的《物裡學》,似乎在提醒,回歸自身,專注一件事,發現事物本質眼光的重要。李明璁回應「我的確這幾年的創作有個很重要的基調『重新發現』」,日常太稍縱即逝,或者我們很容易會覺得這又沒什麼,但我覺得,你只要慢下來,或者你只要鑽進去,多去連結一些什麼,你就會發現人事物新的意義,而為什麼要重新發現,其實最終跟發現自我是有關的。」

李明璁試著提醒「重新發現事物目光」的重要性。 圖/季相儒攝影
李明璁試著提醒「重新發現事物目光」的重要性。 圖/季相儒攝影

「人事物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這個主體(subject)總是要透過物體(object)去發現我是個怎樣的人。我喜歡吃什麼、喜歡穿什麼,喜歡待在什麼樣的場所空間,其實都會決定我是誰、我想成為誰。」

李明璁接著談到「這幾年包括寫書,主持《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相當程度都是在做這樣的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我喜歡這樣的求知或生活方式。」很多人覺得他很社交、長袖善舞、創作也多,但同時他也有某種anti-social,「有時候有點孤僻,需要大量的隱私與閱讀,很多時候我寧願捨棄社交活動,讓自己有比較多安靜的時間,我覺得這個平衡挺好的。雖然近年是我人生最忙碌的時候,但我一直在練習一種鬧中取淨、忙中偷閒、亂中有序、快中有慢。如果變老真的有一點點幫助,我想就是這樣的平衡。」

李明璁指出,人事物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其實都會決定我是誰、我想成為誰。 圖/季相儒攝影
李明璁指出,人事物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其實都會決定我是誰、我想成為誰。 圖/季相儒攝影

如何培養觀察事物的眼光,練習轉熟為生的能力

要如何培養觀察事物的眼光?李明璁舉出,在他所接受劍橋的社會人類學訓練裡面,有個對他不只是學術上,也是影響人生的一個重要概念,「過往的知識都是把不認識、不知道的變成知道的,也就是把陌生的變成熟悉的,但是在劍橋提供給我的訓練跟眼光,反而是轉熟為生(去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就是把熟悉陌生化,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要太快認為,這事情理所當然,反而要退一步的去想,這真的就是所想的那樣嗎?或者有沒有別的可能?為何只能這樣…簡單來說,要練習『轉熟為生』的能力。」

如何培養觀看事物的眼光,李明璁指出「要練習『轉熟為生』的能力」。 圖/季相儒攝影
如何培養觀看事物的眼光,李明璁指出「要練習『轉熟為生』的能力」。 圖/季相儒攝影

再來是「歷史感」跟「比較感」,比較感是跨空間、跨文化的想像;歷史感在於可以從歷史裡面去找來龍去脈,你以為很新的東西不一定是新的,以前就發生過了;你以為已經過時的東西,仍然大有可為。擁有歷史感、比較感,你就比一般人更有透視力、有第三隻眼來看待事物的眼光。

重新觀看、理解人事物,50公分的距離

李明璁這幾年花了很多時間、力氣,做電視節目、辦刊物、出書,透過不同媒介主旨都是希望大眾能夠再發現些什麼,他說,的確有人覺得《物裡學》內容有點深,可是我是故意的,我一直希望所做出來的作品,能夠給讀者或觀眾,一個重新理解人事物的「50公分的距離」。

李明璁這幾年的創作有個很重要的基調「重新發現」,而為什麼要重新發現,其實最終跟發現自我是有關的。 圖/季相儒攝影
李明璁這幾年的創作有個很重要的基調「重新發現」,而為什麼要重新發現,其實最終跟發現自我是有關的。 圖/季相儒攝影

什麼是50公分的距離?他說,如果你端出的東西是距離讀者100公分以上,像是學術作品,他就會覺得那跟我無關,我也看不懂、我沒興趣,我為什麼要知道這個…但如果距離只有1公分的話,他會覺得事情就這樣啦,我為什麼要懂。「所以我一直在做一件事,不管它在一般的理解是100公分遠,還是在1公分近,我都會想辦法拉到50公分的位置,勾起好奇心,也製造了某一種對話,最後會促成重新觀看、理解人事物的方式,然後這件事都跟重新認識自我是有關係的。」

推薦閱讀

【優人物】深入市井 讓社會學活出生命力 李明璁

最新文章

圖/noii noii提供

noii noii個展《慢速記憶法》小島裡登場!以陶藝、插畫、裝置回溯旅行記憶

2025/04/18
洪建全基金會HONG×RIJKSAKADEMIE國際駐學計畫首次成果發表,藝術家...

許哲瑜個展「災變論」洪建全基金會登場!以影像探索靈魂、肉身與災難關係

2025/04/17
李昂與詹宏志以李昂新書《彼岸的川婆》為文本,展開靈異體質者vs無神論者、靈異vs...

彼岸的川婆就是小說家 李昂vs詹宏志 靈異體質與無神論者的對談

2025/04/16
當影像成為時間的延續,在文心藝所,走進杉本博司鏡頭下的永恆瞬間。
 圖/文心藝...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登場!4系列作品以鏡頭凝視時間流動的方式

2025/04/16
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5月登場!集結台灣、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藝廊一同共襄盛舉...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月登場!三大主展區、四大亮點一次看

2025/04/15
陽顏4/15敦南林蔭大道發光!藝術家DAMONXART帶來的一抹數位太陽。圖|前...

陽顏4/15敦南林蔭大道發光!藝術家DAMONXART帶來的一抹數位太陽

2025/04/15
深坑不只有好吃的臭豆腐、老街,對工作室落腳深坑的李承道而言,還有值得一訪的咖啡店...

在新北深坑聞到咖啡香!藝術家李承道:以時間反芻,創作不需要急著做出回應

2025/04/14
跨國合作再現聲音藝術新篇章!國立臺灣美術館與龐畢度中心聯手推出「無序樂章:聲音藝...

國美館×龐畢度中心『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登場!集30組作品共演聲響

2025/04/11
2022臺北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堆疊日常飲食消費微景...

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北美館開張!以飲食形塑日常消費風景

2025/04/10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04/10
第17屆主題以文房四寶中的「紙」為主角,主辦單位在展場和作品中藏有許多相關元素,...

日常的累積成就獲獎的驚喜!專訪第17屆台積電書篆大賞三位首獎得主

2025/04/09
展覽以基隆的城市地景為展覽靈感,隨著城鎮依山勢起伏,與海洋緊密相連等因素,塑造了...

平子雄一《超越理想的風景》基隆美術館展出!巨型木雕《山》《湖》登場

2025/04/08
遠東大馬戲團在曾經的中山兒童樂園體育館演出。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灣也有馬戲——超過150年變遷,當代馬戲的文藝復興進行中!

2025/04/04
當代馬戲創作者、女子馬戲平台創辦人梅芷菱。

女子馬戲,探索溫柔的身體力量/梅芷菱

2025/04/04

馬戲可以點亮一座城市/張又文

2025/04/04
馬戲表演者的專注會感染現場觀眾。圖為「時間的風景」演出景象。攝影/吳伽莉

人人都能練馬戲?精準地失誤?認識馬戲魅力的九個關鍵字

2025/04/04
南方珍珠耀眼綻放!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登場!...

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4/4登場

2025/04/02
穿越觀景窗,「時代劇場」集結17位國內外攝影名家作品,一探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

北美館展覽「時代劇場」登場!一次看遍杉本博司等17位攝影名家作品

2025/04/0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