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日常生活是通往真實自我的路徑:李明璁再書寫《物裡學》談「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

2021-02-07 15:45 江佩君

如果你自認並非理科腦或身心靈自然而然容易對教科書產生排拒力,這是一本你在書店,眼神掃過書區可能會不經意略過的一本書。李明璁的《物裡學》從書名開始就是一個測試,我們容易誤解為腦海中習以為常的「物理學」。若非仔細看,才發現書名另有蹊蹺,實為「物『裡』學」,書裡面李明璁書寫生活中的近五十個物件,有些自回憶裡取出解封,有的則是對時代現象的爬梳與理解。透過觀看的心靈與眼睛,身邊那些再日常不過的物件,其實都是通往真實自我的路徑。尤其在疫情年代,不少人容易產生身體與眼界的困頓之感,但李明璁試著提醒「新大陸不在遠方,在你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

李明璁13年後針對《物裡學》完成增補改寫、重新攝影、精裝設計,以復刻增修新版之姿...
李明璁13年後針對《物裡學》完成增補改寫、重新攝影、精裝設計,以復刻增修新版之姿回歸。 圖/季相儒攝影

13年後李明璁再書寫《物裡學》

《物裡學》是李明璁在2008年出版的第一本書,13年後李明璁完成增補改寫、重新攝影、精裝設計,由大塊文化出版,以復刻增修新版之姿回歸。李明璁這樣闡述《物裡學》,「社會學的第一課就談到『小自我』跟『大社會』的宏觀結構互相揉合在一起,個人的變化跟社會的變遷是交織的。這本書可以看成是一本散文加攝影的創作,事實上背後更想要處理的是,作為一個台灣人與觀察台灣社會的社會學者,透過物質文化的變遷,我是怎樣理解台灣社會,以及如何由小觀大、見微知著,透過物我關係來重新理解自我。」

從初版至今,這十幾年過去,李明璁笑稱自己從青年後期變成中年大叔了。整體台灣社會對於物質這件事,也從講究CP值、功利計算、在意他人的認同眼光品味,逐漸翻轉為,重視個性自我、非CP值以外的情感認同、擁有獨特的分眾化品味或風格。他認為2008年寫的《物裡學》,這樣的觀點或思考方式其實沒有過時,13年後再出版,李明璁說,「為何這次我不會只是定位成再版,其實它也再版過好幾次了,若只是再版、換包裝,我覺得意義不大,這次除了新增篇幅,每一篇其實我都有微幅修改,也拿掉了幾篇,事實上就是希望它能夠更加與時並進,事實上,我每天都在重寫跟增加《物裡學》」。

李明璁的收藏物件,他說「我選擇與擁有的物,投射了我是誰」。 圖/季相儒攝影
李明璁的收藏物件,他說「我選擇與擁有的物,投射了我是誰」。 圖/季相儒攝影

「我選擇與擁有的物,投射了我是誰」,《物裡學》舊版描述的四十個物件,當中沒有分類隨性排列,這次近五十個物件分別以「影像之物」、「聲音之物」、「飲食之物」、「裝扮之物」、「居所之物」、「行旅之物」、「秩序之物」、「解放之物」、「象徵之物」、「閱讀之物」為類目,當中李明璁從80年代少年的成長經驗,寫到當下的時代之物,像是新增版中的「自拍照」就是數位社群時代的產物;「抗議物件」則從英國寫到台灣,最後寫到香港,談論抗議物件的各種脈絡,也談及抗議中的譬喻式的物件,像是香港的黃色雨傘或是台灣的太陽花。書後段的「閱讀之物」內容幾乎是新增的,描述過期的雜誌、不合時宜的書、Mook雜誌書…目的在於閱讀結束以後,回到它是一本書、一個物件,並且回應為什麼在數位閱讀時代,書仍有存在的意義。

重新發現的重要,最終與發現自我有關

這十幾年間,網路、新媒介變化之快,龐大的資訊量,各種人事物快速走紅也隨之退燒,民眾的普遍健忘,內心的真正寧靜似乎變成一種稀有情境。李明璁的《物裡學》,似乎在提醒,回歸自身,專注一件事,發現事物本質眼光的重要。李明璁回應「我的確這幾年的創作有個很重要的基調『重新發現』」,日常太稍縱即逝,或者我們很容易會覺得這又沒什麼,但我覺得,你只要慢下來,或者你只要鑽進去,多去連結一些什麼,你就會發現人事物新的意義,而為什麼要重新發現,其實最終跟發現自我是有關的。」

李明璁試著提醒「重新發現事物目光」的重要性。 圖/季相儒攝影
李明璁試著提醒「重新發現事物目光」的重要性。 圖/季相儒攝影

「人事物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這個主體(subject)總是要透過物體(object)去發現我是個怎樣的人。我喜歡吃什麼、喜歡穿什麼,喜歡待在什麼樣的場所空間,其實都會決定我是誰、我想成為誰。」

李明璁接著談到「這幾年包括寫書,主持《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相當程度都是在做這樣的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我喜歡這樣的求知或生活方式。」很多人覺得他很社交、長袖善舞、創作也多,但同時他也有某種anti-social,「有時候有點孤僻,需要大量的隱私與閱讀,很多時候我寧願捨棄社交活動,讓自己有比較多安靜的時間,我覺得這個平衡挺好的。雖然近年是我人生最忙碌的時候,但我一直在練習一種鬧中取淨、忙中偷閒、亂中有序、快中有慢。如果變老真的有一點點幫助,我想就是這樣的平衡。」

李明璁指出,人事物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其實都會決定我是誰、我想成為誰。 圖/季相儒...
李明璁指出,人事物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其實都會決定我是誰、我想成為誰。 圖/季相儒攝影

如何培養觀察事物的眼光,練習轉熟為生的能力

要如何培養觀察事物的眼光?李明璁舉出,在他所接受劍橋的社會人類學訓練裡面,有個對他不只是學術上,也是影響人生的一個重要概念,「過往的知識都是把不認識、不知道的變成知道的,也就是把陌生的變成熟悉的,但是在劍橋提供給我的訓練跟眼光,反而是轉熟為生(去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就是把熟悉陌生化,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要太快認為,這事情理所當然,反而要退一步的去想,這真的就是所想的那樣嗎?或者有沒有別的可能?為何只能這樣…簡單來說,要練習『轉熟為生』的能力。」

如何培養觀看事物的眼光,李明璁指出「要練習『轉熟為生』的能力」。 圖/季相儒攝影
如何培養觀看事物的眼光,李明璁指出「要練習『轉熟為生』的能力」。 圖/季相儒攝影

再來是「歷史感」跟「比較感」,比較感是跨空間、跨文化的想像;歷史感在於可以從歷史裡面去找來龍去脈,你以為很新的東西不一定是新的,以前就發生過了;你以為已經過時的東西,仍然大有可為。擁有歷史感、比較感,你就比一般人更有透視力、有第三隻眼來看待事物的眼光。

重新觀看、理解人事物,50公分的距離

李明璁這幾年花了很多時間、力氣,做電視節目、辦刊物、出書,透過不同媒介主旨都是希望大眾能夠再發現些什麼,他說,的確有人覺得《物裡學》內容有點深,可是我是故意的,我一直希望所做出來的作品,能夠給讀者或觀眾,一個重新理解人事物的「50公分的距離」。

李明璁這幾年的創作有個很重要的基調「重新發現」,而為什麼要重新發現,其實最終跟發...
李明璁這幾年的創作有個很重要的基調「重新發現」,而為什麼要重新發現,其實最終跟發現自我是有關的。 圖/季相儒攝影

什麼是50公分的距離?他說,如果你端出的東西是距離讀者100公分以上,像是學術作品,他就會覺得那跟我無關,我也看不懂、我沒興趣,我為什麼要知道這個…但如果距離只有1公分的話,他會覺得事情就這樣啦,我為什麼要懂。「所以我一直在做一件事,不管它在一般的理解是100公分遠,還是在1公分近,我都會想辦法拉到50公分的位置,勾起好奇心,也製造了某一種對話,最後會促成重新觀看、理解人事物的方式,然後這件事都跟重新認識自我是有關係的。」

推薦閱讀

【優人物】深入市井 讓社會學活出生命力 李明璁

最新文章

麻豆總爺藝文中心——李佳泓〈阿旺〉

2024臺南人權月開展中:四展區連結地方歷史、藝術創作,演繹白恐歲月

2024/07/26
茱莉蝶兒與伊森霍克的經典銀幕戀曲首章,改編自導演林克雷特年輕時的真實經歷。 圖/...

影視聽中心精選10部國內外愛情電影經典勾勒「暈船吧!老派邂逅之必要」

2024/07/25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錄像截圖。 圖/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李亦凡獲第八屆「銅鐘藝術賞」!獨特敘事探索當代科技與人的關係

2024/07/24
電影《巴黎,德州》預告中描述父子倆踏上尋找珍的旅途。 圖/甲上娛樂提供

《巴黎,德州》全新4K修復版7/26台灣首映!一睹文溫德斯最完美公路電影

2024/07/24
郭敬耘|視覺藝術創作者及影像導演,主要的藝術實踐媒介為錄像,結合計畫性研究,輔以...

在半山花園,與鄰近萬物一同自在——藝術家郭敬耘

2024/07/23
王文心|從農業化學走到地景,畢業於英國雪菲爾大學與倫敦建築聯盟學院,並於Gust...

設計師王文心:接納不同時間變化,讓地景與人相遇

2024/07/22
Hanna一家在阿里山經營餐廳與民宿,並擁有一座充滿各式蔬果、香草、花卉的花園。

在花園裡享受寧靜,萬物是相連的循環——阿里山HANA Kitchen

2024/07/22
「英雄本色」展覽限定快閃!香港潮流品牌 TooMore 以當代物件翻玩經典港片,...

TooMore快閃展覽「英雄本色」攜手unDer lab、LOUU 露物翻玩經典港片

2024/07/22
「2024台中夏日馬戲節」即將登場。
 圖/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

「2024台中夏日馬戲節」邀先驗物件、草字頭操刀兩大場域 8/24、8/25登場

2024/07/22
設計師方序中為《親愛的帕索里尼》設計主視覺。圖|兩廳院、北藝中心

《親愛的帕索里尼》 8/23北藝中心登場!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亞洲首演

2024/07/22

感官花子:在庭園景觀帶入東方書畫意境,創造能量交流

2024/07/21
陶藝家徐子盛移居南法鄉下,在廣達兩千坪的農場裡栽植蔬果和花卉。

在南法農場,長出不一樣的眼睛——陶藝家徐子盛

2024/07/21
雜學校2024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圖片提供:雜學校

雜學校10週年「2024 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隆重登場

2024/07/19
延續品牌百年以來在藝文贊助上的傳統,香奈兒文化基金設立「NEXT Prize」全...

藝術是我們共同的語言!香奈兒攜手北藝,透過品牌藝術文化大使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首度來台展開深度藝術交流與對話

2024/07/18
「我的口袋美術館.線」繪本(左)、展覽展出木刻版畫及版畫。 圖/國美館提供、攝影...

「建構中──我的口袋美術館.線」陳姝里以版畫重釋陳澄波《淡水風景》

2024/07/16
展場一隅。 圖/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提供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黃金年代》以流動、光影、互動呈現10位藝術家之作

2024/07/15
森田芳光導演回顧展高雄登場!嚴選大師生前30年巔峰之作,獨家獻映森田芳光16部經...

「森田芳光導演回顧展」7/13-8/18高雄獻映!16部經典電影一次看

2024/07/12
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此作曾創下在世藝術家拍賣最高價紀錄。...

高美館瞬間特展6/26登場!購票、預約、導覽與3大觀展重點走進藝術教科書級別大展

2024/07/1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