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給新世代的爸媽(和孩子),《Homework》:沒有正確答案,我們可以長成自己的樣子

2022/03/25 李惠貞

翻開《Homework》,第一眼看到的是大人小孩幸福洋溢的臉。沒有刻意擺出來的姿態,那些天真自然的表情,儼然就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對比市面上以文字為主的雜誌,《Homework》多了一份舒緩。照片不只是輔助性的工具而已,專業的攝影作品本身就是訊息,在讀者進入文字閱讀之前,已先感受到編輯者所好奇及欲探索的親子關係及生活樣態,那些照片,是一份真誠的邀請。

《Homework》是一本以雜誌形式製作的家庭書系,2022年3月31日發行vol.0試刊號。 圖/Homework提供
《Homework》是一本以雜誌形式製作的家庭書系,2022年3月31日發行vol.0試刊號。 圖/Homework提供

在「親子關係」議題上,我們比較常聽見大人的焦慮和盼望,即便有著想要瞭解對方的心情,也擺脫不了那種上對下的注視。就算充滿了愛——也是有條件的愛。因為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不自覺地背負了社會所施加的許多框架,有著害怕犯錯的心情,壓力從自身流向「親子關係」,鮮少能以平行的視角去欣賞孩子,把他當作和我們一樣完整的個體。

因此這是我閱讀這份新創刊的雜誌,最強烈的感動,第一次在親子刊物中深刻地讀到孩子的「人格」。

試刊號的主題〈要吃?不吃?〉,探討如何接受孩子的偏食、如何讓孩子對食物產生興趣、如何面對孩子「可能跟別人不同」⋯⋯身為孩子已長大成人的資深媽媽,我訝異於去除掉種種怕做錯的緊張兮兮之後,原來答案有無數種可能。原來不懂沒有關係,原來孩子的誕生就是要幫助我們一起成長。孩子面對世界的能力,也是我們面對自己人生的能力。瞬間,伴隨親子關係而來的不自由和壓力,換個視角,其實是一種升級和擴張。

特別喜歡《Homework》帶讀者進入幾個家庭的故事,比起各種專家意見,真實案例更觸動人心。或許是因為編輯群一開始就帶著謙遜的心態前進,坦誠自己也在學習,因此做這份雜誌並不是要教或給一個「正確的」答案,而只是分享她們一路探索、徬徨、得到鼓勵和安慰、發現「原來可以這樣」或是「那樣也行!」的心情,每一頁都透露著親切感。而且,大部分時刻我會忘記這是「親子雜誌」,只感覺它和生命的根源有關。

主題家庭故事|從「要吃?不吃?」論起,採訪了三個家庭。 圖/Homework提供
主題家庭故事|從「要吃?不吃?」論起,採訪了三個家庭。 圖/Homework提供

主題家庭故事|帶讀者進入幾個家庭的故事,比起各種專家意見,真實案例更觸動人心。 圖/Homework提供
主題家庭故事|帶讀者進入幾個家庭的故事,比起各種專家意見,真實案例更觸動人心。 圖/Homework提供

陪伴另一個生命成長,其實是一種特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一個新生命要有非常多機緣巧合,才能以特定的存在誕生。新雜誌提醒著我這既明白又幽微的道理。

想起最近在讀的一本書,尼采寫的《教育家叔本華》,第一章引言即「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你的教育者,除了能夠成為你的解放者以外,別無其他。」

身為大人,我們所能為下一代做的最好的事,或許就是鼓勵他去長成自己的樣子,讓他為了能夠誕生在這世界上而心懷喜悅。父母是園丁、是導遊,而不是束縛者。從食物開始,我們提供養分,也鼓勵他、引導他有能力為自己澆灌,然後彼此一起耐心等待,看看生命會綻放成如何令人驚奇的姿態。

一份久違的好雜誌讓我想起這些。書頁中那些迷人的單元——讓孩子認識自己土地上的米、大人小孩一起試作米食、讓孩子去訪問長輩寫下自家的味覺族譜、適合餐後聆聽的音樂專輯、帶孩子去牧場、聽聽各國的父母經、人類圖的養育觀點⋯⋯有趣度很深,文化及知識面向也非常廣,但如同一開始的印象,整本雜誌都有令人想讀的慾望,絲毫沒有卻步之感。也許是真誠的文字,也許是大量精彩的插畫及攝影,它讓曾是雜誌編輯的我,感到一種振奮,似乎只要做得好及精準,雜誌在現代仍是大有可為。

家庭實作課|由飲食作家游惠玲撰寫米食四堂課。 圖/Homework提供
家庭實作課|由飲食作家游惠玲撰寫米食四堂課。 圖/Homework提供

喜歡吃飯三部曲|由my place策劃三場與小孩子的吃飯家家酒 圖/Homework提供
喜歡吃飯三部曲|由my place策劃三場與小孩子的吃飯家家酒 圖/Homework提供

喜歡吃飯三部曲|讓一餐以音樂收尾,分享適合餐後的九張專輯。 圖/Homework提供
喜歡吃飯三部曲|讓一餐以音樂收尾,分享適合餐後的九張專輯。 圖/Homework提供

《Homework》好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每篇文章、每個鏡頭都讓我感受到「愛」。父母對子女的愛,編輯對刊物的愛,生命對賜予生命之源的愛,都透過這樣一本紙本刊物,堅實地傳遞給了讀者。再次確認,一個人對自己經手之物有沒有愛,很容易就能辨別出來。因此,這是身為讀者、也曾身為雜誌編輯的我,願意向它致敬的原因。這份初衷非常可貴,希望它自始至終都能擁有。

主編在發刊詞上說,這份雜誌想要「與新世代的爸爸媽媽,一起重新討論家裡的『家事』與『心事』」。期盼在如此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未來也能更開放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家事和心事。最後,祝福所有爸爸媽媽們,在向生命學習的過程中,也成為一個更懂得欣賞自己的大人。

《Homework》正式發刊前,於信義誠品舉辦特展。 圖/Homework提供
《Homework》正式發刊前,於信義誠品舉辦特展。 圖/Homework提供

《Homework》與新世代的爸爸媽媽,一起重新討論家裡的「家事」與「心事」。 圖/Homework提供
《Homework》與新世代的爸爸媽媽,一起重新討論家裡的「家事」與「心事」。 圖/Homework提供

◎責任編輯:胡士恩

雜誌

重溫閱讀雜誌帶來的美好與震撼,黃威融:雜誌是時代精神的反映

重溫閱讀雜誌帶來的美好與震撼,黃威融:雜誌是時代精神的反映

2021/09/28
《The New Yorker 紐約客》100週年!以2025一年之力回望一世紀的耕耘

《The New Yorker 紐約客》100週年!以2025一年之力回望一世紀的耕耘

2025/02/27

最新文章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跨國合製,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威廉.透納作品,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 謝哲青談「光之先知」的藝術革命與時代意義

2025/06/27
史上最大規模!英國國寶級藝術大師「威廉.透納」特展首度登台,泰德美術館館藏真跡畫...

史上最大規模「威廉・透納」特展來台!以80件真跡、28件當代作品織構對話

2025/06/27
LANDHILLS|台中——由植物藝術家廖浩哲創立,為一關注自然、人與環境互動的...

傳達言語無法觸及的問候——LANDHILLS 廖浩哲

2025/06/27
花閣樓是郭安妮(左一)一家人個性與情感的體現。圖/黃怜穎攝影

30年社區花店,參與他人的一生——花閣樓 郭安妮

2025/06/27

陪伴最後一次感受花香的機會——拾米豐瓶 寶妮

2025/06/27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