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瑞士新銳藝術家Manuel Stehli亞洲首展!擺渡兩極之間,賦予創作自由度

2022/09/14 沈佩臻

近兩年在國際十分活躍的瑞士青年藝術家曼努埃爾・斯特里(Manuel Stehli),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自即日起至10月8日在內湖TAO ART展出,在這裡我們將專訪他,看作品裡關於他的故事。

瑞士藝術家Manuel Stehli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於內湖TAO ART展出至10月8日。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Luis Bortt,藝術家版權所有
瑞士藝術家Manuel Stehli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於內湖TAO ART展出至10月8日。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Luis Bortt,藝術家版權所有

斯特里於2021年陸續舉辦多場個展,包括:法國巴黎Galerie Marguo畫廊的《Moving Inland》、德國法蘭克福Schierke Seinecke畫廊的《jetzt dut》、瑞士蘇黎世Grisebach畫廊的《From a Distance》等,他亦參與了今年4月在蘇黎世Helmhaus美術館舉辦的瑞士年輕藝術家群展《Salon der Gegenwart》,擁有亮眼表現。

訪問中,斯特里散發著沉靜、內斂而自由的氣質,如同他的作品,色調精準優雅,臉孔、關係與時間不具存在,以無以名狀的留白與不確定性,塑造張力吸引觀者向畫作靠攏。

Manuel Stehli工作室一隅。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
Manuel Stehli工作室一隅。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

曼努埃爾・斯特里在蘇黎世出生成長,從有記憶以來就在畫布上揮灑,喜歡扛著畫架走入森林,描摹風景,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對繪畫的熱情。學生時代就讀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並透過伊拉斯謨計畫(Erasmus Programme)首次造訪倫敦,在坎伯韋爾藝術學院學習繪畫一年。

兩極之間,賦予創作自由度

在繪畫哲學截然不同的兩地轉換,無形間滿足斯特里與生俱來源源不絕的好奇心。他受到柏林圍牆倒塌後發酵的「新萊比錫畫派」勞赫(Neo Rauch)等藝術家吸引而進入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在這裡,我學習到如何繪畫。從以前看風景畫畫,到每個禮拜花好幾天在教室人體速寫,直接在畫布上思考構圖,以及著重具象畫等技術面上的呈現。」經年累月沉浸於嚴謹客觀的技術訓練,是斯特里認為萊比錫影響他最大的地方。

藝術家Manuel Stehli來台舉辦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 圖/沈佩臻攝影
藝術家Manuel Stehli來台舉辦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 圖/沈佩臻攝影

來到倫敦,他發現學院風格與哲學完全不同,比起埋頭鑽研技巧層面,大家更常問自己「為什麼」,跳脫萊比錫思考模式的泡泡。斯特里說:「我覺得這樣很好,在創作這上多了一段批判的距離,逼自己思考為何要創作。」與此同時,他也把握時間看遍當地美術館,在裡頭重新找回早期文藝復興,與現在完全不同的繪畫方式,像是喬托、皮耶羅、蒙塔納等藝術家。

然而,無論在萊比錫還是倫敦,都是斯特里非常珍惜的時光。不僅如此,在作品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擺渡於兩極之間的經驗,不斷賦予他創作的自由度。

《彼/此》(in its place)現場實景。 圖/沈佩臻攝影
《彼/此》(in its place)現場實景。 圖/沈佩臻攝影

讓畫面自己說話

第一印象總予人冷靜理性的曼努埃爾・斯特里,其實擁有感性的靈魂,不過雙子座的他直言自己不信星座就是了。擅長平衡理性與感性的個性,從畫作中抹去人事物彼此關係,卻隱隱折射意念觀察、社會現象的創作風格可見一斑。

斯特里平常喜歡在網路圖庫中收集人物照片,仔細研究身形四肢,乃至於手指在不同姿勢之間,所存在的細微差異與含義。本次個展中就有多幅人物主題,他加以重構拼貼著這些身份、情緒、故事未明的角色,彷彿剝奪了人的個體性,任由觀者詮釋,「讓畫面自己說話」向來是斯特里特別關注的一點。

《彼/此》(in its place)展出多幅Manuel Stehli關於人物身體與手指姿勢細節的創作。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彼/此》(in its place)展出多幅Manuel Stehli關於人物身體與手指姿勢細節的創作。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有趣的是,許多畫作尺寸幾乎與人等身,他說:「我喜歡用大尺幅的畫布,去描述人在不同關係、不同空間之中互動的狀態。畫面本身是完整狀態,不會有過多語言敘事,而是自然呈現出來,觀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詮釋,或發展出自己的故事。」那麼,斯特里自己又是如何詮釋的?

Manuel Stehli喜歡以大尺幅畫布,描述人在不同關係、不同空間之中互動的狀態。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
Manuel Stehli喜歡以大尺幅畫布,描述人在不同關係、不同空間之中互動的狀態。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

畫布反應當代人際的疏離感

他坦言,要描述自己的創作背後的故事,其實不太容易,往往都是畫著畫著,沉浸在如其所是的狀態下就完成了。然而,他明確意識到的一點,就是那份潛在隱約的「疏離感」作祟,也是為什麼要選擇使用大尺幅畫布的原因。

「當你彷彿可以直接進入畫作裡的空間,就會產生張力,因為你可以靠得很近。例如小展間裡兩個人躺著的那幅畫作,其實我們一直都處在窺探的狀態,窺探別人的生活時,同時也被排除在外,可是你又會忍不住要去看。」斯特里認為,你渴望參與,其實又享受身處安全的範圍之外,因為無需真正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旁觀者」狀態於他而言有一股強烈的張力。

Manuel Stehli這兩幅作品看似雷同,細看卻有截然不同的故事。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Manuel Stehli這兩幅作品看似雷同,細看卻有截然不同的故事。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在Manuel Stehli的作品隱約散發著距離感,一部分源自於長期對於當代社會人際疏離的觀察。 圖/沈佩臻攝影
在Manuel Stehli的作品隱約散發著距離感,一部分源自於長期對於當代社會人際疏離的觀察。 圖/沈佩臻攝影

另一方面,在展間裡走動旁觀,就像在社群媒體上點Like或滑掉的過程。一直到了5、6年前才創Instagram帳號的斯特里,是因應在柏林駐村必備才做。散發疏離感的創作,一部分源自於這份觀察:「社群媒體讓每個人擅長自我表演,在表演中為自己貼上許多標籤,好讓他人閱讀。某種程度上,這種溝通非常有效,非常大聲地講出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想拉開一點距離,看看人與人的互動有沒有另一種可能?」

大尺幅畫布無形間產生張力,Manuel Stehli自然呈現出旁觀者窺探的狀態。 圖/沈佩臻攝影
大尺幅畫布無形間產生張力,Manuel Stehli自然呈現出旁觀者窺探的狀態。 圖/沈佩臻攝影

保持自由、童心,是藝術家的責任

受到柏林多元流動的環境吸引,斯特里選擇在此定居,這座大城市就像自成一格的小世界,是眾多藝術家有機會必定造訪、落腳生活與工作的國度,斯特里認為自己在柏林持續吸納各方觀點,是現階段十分重要的養分。

對他而言,繪畫是「保存」當下的方式,如同時間戳記一般,無論人物、風景還是物件,試圖透過繪畫了解自己、了解發生什麼事情,這樣的動力對他來說是一種必需品,且從兒時延續至今。

在創作路上,有沒有一直以來奉行的信念?斯特里認為,自己作為藝術家其實背負著責任,這份責任和一般人所認知的責任並不同,他說:「那就是保持自由、保持童心,因為社會慢慢失去這樣的東西。」

Manuel Stehli擁有從畫作中抹去人事物彼此關係,卻隱隱折射意念觀察、社會現象的創作風格。 圖/沈佩臻攝影
Manuel Stehli擁有從畫作中抹去人事物彼此關係,卻隱隱折射意念觀察、社會現象的創作風格。 圖/沈佩臻攝影

《彼/此》(in its place)現場實景。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彼/此》(in its place)現場實景。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Manuel Stehli亞洲首展《彼/此》(in its place)

時間|即日起至10/8,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推薦閱讀

17歲男孩的夢將永遠延續!《Louis Vuitton:Virgil Abloh》精裝書紀錄時尚圈的多元包容發展

台北徠卡之家黃俊團「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攝影特展:找回攝影的本質與熱忱

《YOU DO YOU》台北Whimsy Works Gallery展出中!4位日本女性藝術家的時代觀察

TAO ART

虛擬網紅法咪咪FAMEME的台北快閃店:以自由為己任的榴槤宇宙「Durian Duty to be Free」

虛擬網紅法咪咪FAMEME的台北快閃店:以自由為己任的榴槤宇宙「Durian Duty to be Free」

2022/02/09
旅美藝術家江宥儀返台首展《目不見睫》:「看」與「被看」之間,當觀者與作品四目交接

旅美藝術家江宥儀返台首展《目不見睫》:「看」與「被看」之間,當觀者與作品四目交接

2021/01/19
吳季璁全新個展《照見》:發表新作〈寫生習作〉系列 ,探索光與時間的蹤跡

吳季璁全新個展《照見》:發表新作〈寫生習作〉系列 ,探索光與時間的蹤跡

2021/08/21

最新文章

南美館展覽「鹹鹹的風飛沙.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以臺灣鹽業終章後的美術返鄉記憶...

「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2025/07/03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圖|地下電影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

2025/07/03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圖|文化總會、台灣電力...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開展!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

2025/07/03
雙手製造舞團以細膩的手部動作,穿梭於《從指尖開始》中的各種場景及歷史事件。©Ju...

《從指尖開始》以雙手演繹微型史詩,引領大人小孩深入宏觀世界

2025/07/02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跨國合製,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威廉.透納作品,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 謝哲青談「光之先知」的藝術革命與時代意義

2025/06/27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