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東海大學策劃《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裝》5/20-11/26展出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由東海大學建築系提案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裝》,於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裝》由東海大學團隊,串連中原、淡江、逢甲、成功四所大學建立教學聯盟,從台灣各地的建築與地景為起點,尋找多元建築風貌的可能性。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企劃,呼應2023年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認為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跟過去哪裡不一樣?
2023年的臺灣館是5校聯合的學生作品展示,而非過去交由專業團隊策劃而成,這對策展來說也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東海大學建築系策展人曾瑋:「如果我們從現在往前推100年的1923年,當時建築史正邁向新建築,而100年來當代建築一直是以未完成的狀態進行,台灣的狀況又顯得更有趣,台灣建築工法和西方正統建築是不一樣的。我們期待世界認識台灣的方法,可以不是晶片、不是口罩,而是從台灣建築的力量,這份更接近當代建築的精神重新認識台灣,而這次5校學生的作品,將在雙年展中,告訴全世界台灣建築如何在地景中未完成,有各種不同的想像。」
用學生作品作為台灣館代表真的可以嗎?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一直以來都是由個別建築師帶領團隊參展,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表示:「這次由5校建築系建立教學聯盟參展,不但有文化展示的意義,也對國內建築後進有著教育的意義,特別令人感動,讓大家理解台灣過去20多年來參與雙年展的另一種可能性和價值。」這次參與的團隊,都是經過多位評審嚴格審查脫穎而出的作品。
這次的主題「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是思考台灣人面對大自然找尋生活方式時,無形中進行的一種對話、一種協商協議與人文精神產生的反思,廖仁義看完參展作品最深的感觸是:「像我不是學建築出生的,面對習以為常的建築,在這些作品中,卻看到更深入、人跟自然之間的新關係,台灣改造也給了很有台味的詮釋。」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館方也提早於2月帶來作品1比1試組裝,讓大家想像5月在威尼斯展出實況。評審委員吳光庭認為:「這次1比1模擬接近展覽真實情況,以水平桌面展示,也算是展覽的突破,東海建築團隊花了很長時間做田野調查,在評選過程中也聽到他們的創作概念,當作品真正呈現在展桌上,展現台灣土地、人文豐富的面向。」吳光庭也再一次強調,這是我們第一次由學生代表參展,「我曾在評審會議中也提出,這是很有風險的事!」當作品呈現在1比1模擬展場時,吳光庭看到更多正面意義的展現「這絕對是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一大亮點,顯示台灣青年學生能力都有很好的國際水準。」
以6大關鍵字提煉臺灣建築未來的可能
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臺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無論是嘉義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或是梨山的茶園,都可以說是人類指認、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進一步加以「改裝」的構築性回應。策展團隊提出「協調者」「二元性」「義肢」「內在性」「中介」「濾器」六大關鍵字回應這些發生在臺灣山海之間人們如何與自然衝突、妥協進而共榮的事物,提煉出面對臺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臺灣館的4大展區規劃
臺灣館所在的普里奇歐尼宮,為前身是古老監獄的特色古蹟建築,策展團隊依據建築空間架構區分為四個展區:「地景文件」「擴閾空間」「影片投影」「設計提案」。四個區域由展場內的主要垂直牆面和一道粗黑線來區分邊界,再由跨越空間的大桌子構成的水平面整合為一。展台是由台灣地形的想像延伸,而粗黑線也意味著地理上的中央山脈,在展桌上將台灣在地的田調地景與學生作品做區隔。展場也將結合聲音和紀錄影像,使用臺灣環境音採集與新編音樂,及策展紀錄影像,成為可度量時空的元素,讓觀者打開各種感官,感受臺灣真實時空的流動感。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時間|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 (預展期5月18日、19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策展人|曾瑋
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蘇孟宗
展場設計|謝宗諺
行政統籌|李懿倩
最新文章
-
從族群議題、二戰歷史到文化明星,從歐美到台灣書市,傳記發展的4點觀察
2025/01/24 -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試營運!常設展、共創靈感場域開啟新體驗
2025/01/24 -
鳳甲美術館2025展覽預告!2月「一隅生花」一探郭雪湖、施金輝之作
2025/01/24 -
《我的完美日常》新春重返大銀幕!「文溫德斯4K經典影展」2/7起華山開跑
2025/01/23 -
國美館2025六大必看展覽!「失序樂章」睽違27年再攜手龐畢度藝術中心
2025/01/23 -
龜心山城藝術祭七大作品一次看!年節限定市集邀旅人一探六龜之美
2025/01/22 -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
2025/01/22 -
驚喜製造《如果城市,是座樂園》限期登場!以15個互動裝置翻轉日常
2025/01/22 -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