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美館2023 X-site計畫《途中》展出!穿越長廊親身經歷巨大聲響體感

2023/05/19 陳宜慧

2023 北美館「X-site計畫」於5月20日至7月30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展出!今年獲得首獎的大型體感建築《途中》,由「途中」團隊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及裝置設計郭仲輔共同創作呈現。此裝置藉由兩面長達30米的黑色網面高牆、一條狹長廊道,與一座巨型翹翹板與特有聲響,將打開每個人與城市環境之間,嶄新且獨特的身體感知體驗。

《途中》外觀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外觀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自2014年首次啟動至今,北美館「X-site計畫」儼然成為城市裡一期一會的實驗性臨時建築裝置焦點;繼2022年《藍屋》極富詩意的空間體驗,今年北美館著重跨域形式的創作計畫,經兩階段評選,最終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脫穎而出獲得首獎。

《途中》外觀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外觀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在牆體之內、蹺蹺板之上,藉夾縫步行打開身體感官

「途中」團隊為回應因新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身體意識,以及人與人真實且有機連結逐漸被虛擬化的覺察,決定在北美館前廣場上,打造一座名為《途中》的極簡建築。

《途中》由兩道高達八米、寬僅有兩米的黑色網面高牆所相挾而成的廊道,從中山北路一側往廣場中心直線延伸達三十米,這件作品整體即是一個巨型蹺蹺板,為了讓行者的步伐與重量造成連鎖影響,從而產生緩升、緩降,甚至引發腳下數千顆滾珠如潮水激盪而產生的聲響。

團隊透過分層處理,讓重量感應器設於金屬球上方,因此人的重量會從最頂部感應到,再用油壓來進行啟動調整。如此一來,無論是一個小女生或是五六個成年人的重量,皆能啟動這個裝置。但因為金屬球本身極重,若傾斜速度較慢,滾動速率就會偏向優雅與緩慢,聲音也可能過大或太小,因此在不斷調整下,最終確認4到5度是最適合的總傾斜角度。

《途中》內部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內部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內部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內部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亮點1:透過類比式有機語言製造獨特聲響

有別數位化的光電效果,「途中」團隊特別選擇類比式的有機語言,並透過滾珠做為實體介質創造出獨特的機械運轉與物理聲響。負責空間設計的劉佳豪表示,「這個作品最一開始想要傳遞的就是『聲音』,而且是捕捉不在此地的聲音。模擬的當下比較像海浪和雨聲,但其實我們最終想呈現的是一個在都市裡的自然聲響。」

「因此,所有的東西都建立在這個裝置必需要有聲音,接著才是如何讓聲音持續出現,後來才有體感這件事情。但如果只是播放聲響,或用一些裝置強制讓它發出聲音,對我們來說,並沒有跟人產生直接的互動關係。像現在,這個裝置只要一直都沒有人走進去,它其實就是安靜的,唯有人走過去時才會啟動聲響。所以我們一直都是在抓聲音感跟體感,以及必須要跟人產生互動的這件事情。」

《途中》局部圖—滾珠。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局部圖—滾珠。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亮點2:以移動之姿看見「摩爾紋」間閃爍的光

在視覺上,團隊運用雙層的黑色彈性織布包裹住整個外牆,並藉由布料特有的孔洞特性,營造出動感的摩爾紋(moiré pattern)視覺效果。

因此往來《途中》的參與者,在身體挪移的視線移轉間,將因摩爾紋與光線折射交織出的閃爍感,觀看到網洞結構之外的廣場景觀如「螢幕閃爍」般明滅不定,隨後也將藉由光線引導,朝裝置外部的廣闊藍天走去。在這宛如夾縫中行走的狀態,將隨廣場當下的氣候、明暗、風力、聲響等外在變動的環境而有所不同,進而凝鍊出每個人截然不同的身體存在意識。

《途中》內部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內部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亮點3:體會與環境對話的多重結構空間

在環境尺度上,作品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將空間切分成多重結構框架,身處在各區域感受將有所不同,且與北美館白色立方量體,也能產生對話。

無論是在裝置之外靜靜凝視的旁觀者,或是走進其中感受當下動態的體驗;透過建築的形式,人們都將能更直接地回歸空間與身體的移動關係。因此你可以一個人獨自前行,也能和他人緊緊相鄰,時而體會身處蹺蹺板上視線的起落,時而也不妨抬頭仰望一線天際,感受身處大型裝置內與周遭環境所混融而生的另類體感。

此外,行走於《途中》的觀眾也別忘了拿起手機掃描作品說明牌,或散落在作品周遭地面的QR Code,不只可藉此開啟活動專屬Instagram濾鏡,同時透過AR互動也能挖掘作品隱藏於步伐下的聲音秘密。

《途中》外觀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外觀圖。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局部圖—摩爾紋。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局部圖—摩爾紋。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外觀圖夜景。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外觀圖夜景。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外觀圖夜景。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外觀圖夜景。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團隊合影。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途中」團隊合影。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2023 北美館「X-site計畫」大型體感建築《途中》。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2023 北美館「X-site計畫」大型體感建築《途中》。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2023 北美館「X-site計畫」大型體感建築《途中》。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2023 北美館「X-site計畫」大型體感建築《途中》。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首獎作品 《途中 Find Your Way Out》

展出日期:2023/05/20(六)- 2023/07/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藝術家座談:《途中》團隊分享創作發展和實踐過程

時間:5/20(六)14:30-16:30(14:00開放入場)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視聽室

參加辦法:自由入場

主持人:熊思婷(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組長)

主講人:「途中」團隊

與談人: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劉耕名(2023 X-site評選暨諮詢委員)、徐瑞憲(2023 X-site評選暨諮詢委員)

◾更多相關活動請見:北美館官網北美館臉書專頁

2023展覽

樂高花藝咖啡屋信義誠品快閃2/1-2/14!新品「野花花束、乾燥花」上市,自然擬真細節花朵姿態

樂高花藝咖啡屋信義誠品快閃2/1-2/14!新品「野花花束、乾燥花」上市,自然擬真細節花朵姿態

2023/02/09
小泉悟信義快閃2/10-3/12!迪士尼米奇系列全球首發,5米高裝置佇立A13廣場

小泉悟信義快閃2/10-3/12!迪士尼米奇系列全球首發,5米高裝置佇立A13廣場

2023/02/13
花蓮「丘上的下水湯」丘丘‧森旅X島東譯電所以展覽形式打造獨特泡湯體驗

花蓮「丘上的下水湯」丘丘‧森旅X島東譯電所以展覽形式打造獨特泡湯體驗

2023/04/11

最新文章

專訪當日Peter Cook穿了件色彩繽紛的襯衫入鏡,他笑說這是太太去年送給他的...

走進MoCA「山/市」!專訪建築大師Peter Cook:我仍保有童心,仍然喜歡玩

2025/07/15
「走進漢聲」展區能透過十多幅經典封面與圖像,看見漢聲從封面設計、圖像精選、報導攝...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 一場獻給台灣老中青三代的文化行動

2025/07/14
今夏嘉義阮劇團首度以全新劇場行動計畫《噪音風暴—LOUDER》於7月18日至8月...

嘉義阮劇團《噪音風暴》7/18-8/24登台北空總!四齣台語劇場翻轉新想像

2025/07/14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圖片提供/臺...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Echoes of a Fold 摺色⁣〉(右耳) 賀羽薇陶展,於7月11日至...

賀羽薇陶藝展《摺色》朋丁登場!以平面繪畫手法融入全新詩意陶作

2025/07/11
被譽為「沉浸式藝術之父」紐約藝術家安東尼・麥考爾首次在台個展,7月富邦美術館登場...

倫敦泰特爆紅展覽!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台灣首展富邦美術館7/26亮相

2025/07/11
綠美圖文化之森實景。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參展藝術家亮相!邀
臺灣...

中美館12月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集70位藝術家共構藝術對話

2025/07/10
2025臺北藝術節將於9月11日至9月28日登場!今年以「超限動」(Reelin...

2025臺北藝術節「超限動」9月登場!8檔演出橫跨AI、生態神話多維度作品

2025/07/10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