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事物所蔡東宏、許琇鈞:走在三重,平凡的日常風景即是靈感之地
形容事物所adj. Everything曾以台北捷運 raingo 共享傘具租借服務品牌識別、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製造圈」展覽視覺規劃等設計為人熟知,創辦人蔡東宏是土生土長三重囡仔, 而許琇鈞來自嘉義、攻讀碩士期間曾短暫旅居荷蘭,如今倆人的工作室則落腳在新北歷史建築空軍三重一村之中。
想更瞭解他們設計背後的靈感,陽光普照的春日我們相約徐匯中學捷運站1號出口碰面。從地底一路穿行,如此奇異的交界,明明地址上標示蘆洲,出了站外一拐向三和路,卻又是名符其實的三重。
在過客簇擁下,三重被動長成如今模樣
舊稱「三重埔」,1950年至1960年期間三重曾是專門收留過客的移民之地,美其名工業之都、黑色聚落,說穿了骨子裡都是做工的人,然而也正是那個把客廳當工廠的年代,伴隨空氣間的機油味、操作機械轟轟作響的節奏感,一吋吋以五金零件撐起台灣的經濟起飛。
彼時,自雲嘉南地區北上勞動謀生的身影,仰賴三重九橋之都的交通便利性,經常群聚於台北橋頭等待工作機會。東宏說:「像大家都在關注的台北橋大瀑布,其實瀑布上游就是三重,這裡源源不絕供應著人力到台北首善之都打拼,沒被挑中的,就留在當地。因此三重多為勞動階級。」
其中,老家在台南的東宏爸爸,當年也來到三重,從學徒一路到工廠老闆,最後買下「起家厝」(工廠住家),以樓下工廠、樓上自住的形式養家糊口。東宏說:「在這裡,因為一般老百姓不知道明天在哪,因此更需要信仰的支撐,而神祇的存在亦回應了住民從何而來的脈絡,這也是為什麼三重宮廟眾多的原因。」然而,從他者視角來看,三重橋邊與堤防的晦澀,以及依附宮廟為據點張牙舞爪的飆仔,更突顯這座城市龍蛇混雜的邊緣感。
直至2010年捷運開通,三重彷彿被徹底打開,各地人潮因四大天王滷肉飯的飄香而來,三和夜市更是許多台北人認識三重的首站。至於捷運站外有序排列的共享單車,不只放大城市探索的移動幅員,亦串連起東宏和琇鈞日常上下班的路程。
不分東西信仰!藏身街角巷弄的生猛符號
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曾提到「街道是當地居民在漫長歷史中建造起來的,其建造方式與自然條件及人有關。」一如東宏率先指向徐匯中學的聖母像,那幀因捷運圍籬拆掉後被揭開的信仰風景,從突兀到最後演變成在地人從小到大清晰可辨的土地印記。再沿著三和路騎行,迎面是南海講堂屋頂所矗立的鎏金釋迦摩尼佛,東宏說「這些神像沒有特別設計,就直接被擺進街廓之中,那種樣態我覺得極其生猛。」彷彿不需要過多解釋,就讓盤據在三重、全台宮廟密度最高的宗教意義,一目了然。
特別是對於三重新移民琇鈞而言,符號是解構城市的第一印象,而三重的符號即是信仰。
舉頭三重有神明!走一段來回膜拜之路
從東宏兒時記憶裡的工廠鐵皮屋,到如今都更大浪襲來捲起的高樓大廈,即使三重近年來變遷劇烈,但深植於土地的廟宇仍庇護著每個雙手闔十的殷切期盼。因此,當我們來到三重義天宮,這是東宏小時候父親騎機車載著他送貨時的必經之路,童年常吃的車路頭街40年老店,不只還在,油鍋也始終沒停過,每顆香脆不膩、美味如昔的「雙胞胎」,都勾勒著時代風塵僕僕走來時,父親辛勤的背影。
東宏笑說「舉頭三重有神明。這趟上下班的路程,如同信仰般的來回膜拜,也是理解自己的所在。特別是,不分東西,神明雕塑皆位於高處俯視人類,而大量階梯彷彿暗示著聖殿的崇高,也說明了三重人苦幹實幹努力向上,一階一階往上爬的性格。」
除此之外,我們又騎了一段來到使用近半個世紀,舊時為三重區中正堂、未來將以「新北第二總圖」之名重啟的「新北市立圖書館三重分館」。這是東宏高中讀書最常來的地方,拾梯而上,眼前是由三重地區學生聯手完成的「三重廟會木刻版畫」,悄然見證三重在各種轉變下的過渡期,其中三樓自修室因早年為體育館,天花棚架與地板材質始終沒變,僅僅將桌椅挪入其中,留學生埋頭苦讀。東宏說:「三重有個現象,就是原本物件的功能,經常會被挪用到其他功能上,然後產生一種蠻衝突的畫面。」這個視角很三重,卻也如同設計突破設限後,就能產生跳脫制式邏輯的破格思維。
生活未必在他方,日常即是靈感之地
豔陽下騎久口會渴,東宏順路帶我們到天台廣場斜對面的「三重牛乳大王」喝一杯,濃郁香醇的木瓜牛奶,也是三重人從小喝到大的滋味。最後回到工作室前,先散一段步到天橋上,遠景是大稻埕,東宏則有感而發的說以前唸碧華國中時,從學校走出來就能看見整個台北盆地、觀音山,但如今都被大樓擋住了。
彷彿就像作家陳又津在《準台北人》裡寫到「一個城市希望你乾淨、有條理,而不是像個破爛屋。」當三重真正蛻去邊緣感、朝文明奔去之際,過往如爛泥般的往事,會不會也多了些閃閃發亮的記憶?
畢竟對琇鈞來說,三重是個「濃稠、快速、混亂,但具生命力的地方」,但之於東宏,這裡則是他一直想離開,卻始終不曾走遠的故鄉。因此在這條不長不短的上下班路徑,他們觀看採集著城市紋理、姿態、色彩,並內化成創作靈感;因為生活未必在他方,城市裡緊貼著街廓呼嘯而過的摩托車聲,步行即官廟的五感衝擊,都是設計裡無可取代的煙火氣,讓看似有序的審美能更溫柔地貼近人群。
最新文章
-
從族群議題、二戰歷史到文化明星,從歐美到台灣書市,傳記發展的4點觀察
2025/01/24 -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試營運!常設展、共創靈感場域開啟新體驗
2025/01/24 -
鳳甲美術館2025展覽預告!2月「一隅生花」一探郭雪湖、施金輝之作
2025/01/24 -
《我的完美日常》新春重返大銀幕!「文溫德斯4K經典影展」2/7起華山開跑
2025/01/23 -
國美館2025六大必看展覽!「失序樂章」睽違27年再攜手龐畢度藝術中心
2025/01/23 -
龜心山城藝術祭七大作品一次看!年節限定市集邀旅人一探六龜之美
2025/01/22 -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
2025/01/22 -
驚喜製造《如果城市,是座樂園》限期登場!以15個互動裝置翻轉日常
2025/01/22 -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