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生活圈:以工藝搭建起人與文化傳承的橋樑
近年我們可見各領域依循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指標做出許多革新行動,作為臺灣工藝的國家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後簡稱工藝中心)思考著如何以工藝所長,促成社會永續發展。2024年工藝中心啟動永續工藝計畫,萃取工藝的文化魅力、親和性與手作療癒,在永續發展的社會面向中,讓工藝成為跨域凝聚合作與羅織社會共榮的黏合劑。從情感面導入循環物料的再製,成就文化技術的傳承,並且透過地方教育的擴展,連結著人與人、人與在地之間的核心元素,藉以促進公民參與與社會創新,透過「用工藝,做公益,成公意」的精神,推進永續工藝行動。
為了讓永續行動在臺灣工藝的領域落地接軌,2024年永續工藝計畫依循SDGs永續發展指標,發展出「永續行旅」、「永續教育」、「健康與福祉」及「責任生產與消費」四大類別。其中邀請將匾額坎入在地故事的「二拾家居」與策劃青銀工藝共學的「省府日常散策」,分別作為責任生產與消費、永續教育的前導示範單位,用他們的行動為今年永續工藝計畫寫下時代躍進的里程。
當匾額再生時,用技藝喚醒記憶
「二拾家居」與匾額的緣分,大概要從去年的循環工藝計畫說起,擔綱責任生產與消費類別的主理人陳柏瑋分享,當時利用寶之林廢棄家具再生中心的媒材製作商品,無意間發現許多狀況良好的匾額,匾額不管在工藝技術或是文化上都具有高價值的意涵,因此便萌生延續匾額故事的想法。
過去,匾額是政商之間的贈禮、是家族人物的模範故事,除了彰顯地位象徵,也有鎮崇驅邪或祈祥納福的意味;而製作一塊匾額,更是涵蓋木材選用、書法題字、雕刻塗裝等多種工藝技法。「二拾家居」想做的不只是單純的循環再生物件,「我們會透過訪談,進行影像或是文本的紀錄,來加深對於匾額背景文化的詮釋。」
以訪談紀錄匾額工藝家陳彫刻處與松軒工藝揭露早期匾額製作的專業分工;早期鹿港的仕紳名流,利用匾額進行文化交流,象徵著家族人脈的傳承;而寫著模範母親的匾額,也帶入自身與阿嬤的情感連結,揭開了家族的故事。
隨著時間推移,原生情感與故事不斷的流傳與改變,匾額藉由深挖、接露文化價值的方式,經過設計轉譯後轉化為再生物件,且在注入新元素的同時,也保留過往的痕跡,使世人明白物件背後的技藝與記憶,讓其文化價值持續傳遞下去。
大小朋友一起來,共同實現工藝共學
長期投入南投中興新村地方文化事務的「省府日常散策」,號召村民們進行工藝學習、藝術創作和食農教育,共同學習的空間「村學堂」便成為故事的起點。邁入退休的阿姨、閒來無事的阿公,或是照顧家庭的主婦,都可以是村學堂的一員,每一次學習都成為感受美和培養興趣的機會,讓工藝跨越了年齡和身分,不知不覺走進日常視野之中。
於是「省府日常散策」今年邀請具有工藝基礎的村學堂長輩走入校園,擔任國小地方學課程的講師與助教,實踐「青銀共創」的五感工藝美學和地方體驗。課程設計也將中興新村「家」的意象,轉化為桌上手抄紙燈飾,並運用村內自然環境及店家的餘廢料如落葉、樹枝、中藥渣、咖啡渣等,作為手抄紙工藝課程之材料,讓村廢轉變成循環經濟下的再利用。
「村子很大,大到足以承載每一個人的夢想,努力的心意讓村子一切共好。」省府日常散策分享道,將工藝作為地方賦能與孵化途徑,無形中也鼓勵地方長輩走入學習的道路,賦予教學相長的能力,不僅搭建跨領域的世代橋樑,也傳達取用在地物材打造永續教育的善循環。最後,希望達成的目標,便是持續發展地方特色工藝,展現中興新村的土地故事和能量。
在永續工藝計畫中,工藝是形塑美好生活的方式,也是人、物(材)以及文化傳承之間的橋樑。一塊匾額承載各方的情感回憶;五感美學教育孵化工藝種子,在長期累進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正向循環圈,彰顯工藝與社會永續實踐的緊密連結,生生不息。
【簡介】
● 二拾家居
希望能透過美好的現代家具設計,以產品設計、品牌精神為導向的品牌,找回家的本質。品牌本身重回品質的本身—製造,透過尋找在地的製造資源,重新運用整合,生產符合本土當代美學與生活型態的家具。
● 省府日常散策
進駐中興新村多年,長時間投入地方活化推動,在居民和青年間也扮演著地方事務推手,從日常生活深耕在地文化,具體呈現出臺灣早期建築、生態、產業、生活等文化特質,結合在地居民互動體驗,串連地方深度遊程與中興文化策展的互動方式呈現。
「2024年永續工藝計畫」延續去年循環工藝計畫之精神,從倡議躍升至實踐階段,依據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指標,發展出「永續行旅」、「永續教育」、「健康與福祉」、「責任生產與消費」四個類別,並邀請四家品牌作為前導示範案,期待透過工藝於社會不同層面的應用,串接起工藝、地域生態和人的面向。
本文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廣告
最新文章
-
藝術迷必訪!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精選亮點一次看
2025/02/04 -
經典配樂高美館再現!《小魔女-瑪蒂達》電影交響草地音樂會3/8-3/9登場
2025/02/03 -
2025台北國際書展2/4登場!主題館6大亮點:AI共創小說、60+海外作家齊聚
2025/02/03 -
2025台北燈節2/2開展!4+1展區55組作品穿梭城市蛇來運轉
2025/02/03 -
從族群議題、二戰歷史到文化明星,從歐美到台灣書市,傳記發展的4點觀察
2025/01/24 -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試營運!常設展、共創靈感場域開啟新體驗
2025/01/24 -
鳳甲美術館2025展覽預告!2月「一隅生花」一探郭雪湖、施金輝之作
2025/01/24 -
《我的完美日常》新春重返大銀幕!「文溫德斯4K經典影展」2/7起華山開跑
2025/01/23 -
國美館2025六大必看展覽!「失序樂章」睽違27年再攜手龐畢度藝術中心
2025/01/23 -
龜心山城藝術祭七大作品一次看!年節限定市集邀旅人一探六龜之美
2025/01/22 -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
2025/01/22 -
驚喜製造《如果城市,是座樂園》限期登場!以15個互動裝置翻轉日常
2025/01/22 -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