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用聲音打開舞台的邊界:王榆鈞談《明 Dawn to Dawn》

2025/01/09 採訪、文字整理/林亞璇、胡士恩 口述/王榆鈞

2024年末,王榆鈞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實現了對「音樂劇場」的想像,《明 Dawn to Dawn》是一部音樂為主體,無從以劇情敘事和演員角色理解的作品。王榆鈞遊走在舞台上兩座浮島與長河之間,獨自演奏著鋼琴與吉他,敲擊石塊、撩撥水箱、拍打殘破的老琴琴弦,發出各種聲響;當她吟唱不同語言的詩歌,擺動肢體與「紙張」共舞,相異的時空與情感就層層湧現,演繹著天明之間的時間流轉,以及未明的感知與狀態。

過往多以音樂設計角色參與劇場的王榆鈞,把全部的自己放進來,攜手合作多年的夥伴,打造一個全由台灣團隊原創的實驗性音樂劇場,結合許多異媒材與劇場元素複聲共振,開拓劇場邊界的可能。從彼此的專業出發對話,「邊界」成了不知道要害怕而能被挑戰的東西,舞台上所有設計元素都成為有主體性的語言,與觀眾進行著多層的對話。

王榆鈞在五首曲子中用了五把吉他,聲音細節是她創作上的不妥協。
王榆鈞在五首曲子中用了五把吉他,聲音細節是她創作上的不妥協。

音樂劇場是什麼

德國導演郭貝爾的《史迪夫特的事物》讓我開了眼界,那件作品裡沒有故事結構,沒有人,有三個水池,有五架鋼琴透過機械動力裝置發出聲響,演奏了巴哈的音樂,原來劇場可以創造從未有過的感知經驗,當時我剛畢業沒多久,創作上不管是吉他或鋼琴都還著重在音樂性的思考,也才剛開始接觸舞蹈。

我記得我買了《史迪夫特的事物》的節目單,每次搬家都會清掉一些家裡的節目單,這本我一直收著,那是我對音樂劇場的創作起點。我並不是每天都會想起這件事,一年裡面浮現一兩次,想起「音樂劇場是什麼?」,我就會去查一下。

2023年,我在TIFA看了新加坡音樂家陳靈的作品《龍族女兒不流淚》,她常年跟John Cage合作,在兩廳院的實驗劇場彈奏玩具鋼琴,講述她身為新加坡人,後來到美國學音樂,藉作品梳理自己不同生命階段與音樂的關係,也是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不同面向的「我」

在創作上,我是音樂表演者也是歌手,玩樂團也做電影音樂,製作VR策劃展覽,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知道我做配樂的人有些並不知道我有在唱歌。每一個角色都只是一部份面向的我,我試著把她們放進同一個音樂劇場,邀請欣賞的設計團隊共同創作,讓這些「我」對話表達,聽起來很瘋狂,但就是因為不知結果會如何,更顯這次嘗試的重要。

《明 Dawn to Dawn》裡面的元素,包含鋼琴、紙、石頭、水、河流,每一項都能抽出來做獨立展演,我想回看過往曾經做過的事情,雖然不像陳靈那樣地回顧所有的生命歷史,也不能說是集大成或要呈現出什麼累積,我把元素自然而然擺在一起,在創作時梳理了自己一番,把每一個「我」放在合適的位置,讓大家去感覺聲音世界的好玩。

在創作的邊界冒險

做音樂劇場,最困難與最喜歡是同一件事情:舞台、燈光、視覺、服裝,這些有才華的藝術家們,每個人在創作領域中都會有看不見的、難以突破的邊界感,無論那是自己認定的已知,或是創作時的某種安全感,如何鼓勵大家把邊界往外推,是否有機會在那個空間裡用專業去創造、去冒險,更超越一些,要號召大家相信這個方向很不簡單,但是一起走向困難有時讓我感覺非常快樂。

《明 Dawn to Dawn》大多是我的solo,但其實在我心裡面,每位幕後設計師都是表演者,我希望能鬆動觀眾的感知,使它們位移,某些時刻看影像,有時專心聽聲音的跑動,有時去意識到整個空間、舞臺帶來的想像,所有的感知是一直在改變的。

我們以聲音為主體,讓設計夥伴從服務性解脫,轉變成創作狀態,在《明 Dawn to Dawn》裡設計師用擅長的語言、媒材跟音樂對話,比如作品中的「紙」,我們跟鳳嬌催化室合作,讓紙化作服裝,用紙造空間,白色的紙有很多象徵,當我跟它互動時,那好像是某個想念之人、某段過往的回憶、某種你想從身上帶走的或是想擁抱的東西;當我和它共舞,紙成為語言,與空間合一,成為投影的一部份,劇場裡的所有元素都有自己的主體性。

紙張以巨型尺寸的透視型態貫穿舞台,王榆鈞的筆觸經影像設計李國漢轉換,如河流如時間如思緒般湧動。
紙張以巨型尺寸的透視型態貫穿舞台,王榆鈞的筆觸經影像設計李國漢轉換,如河流如時間如思緒般湧動。
榆鈞身上穿戴紙張,服裝成為空間,化作視覺投影的一部份。
榆鈞身上穿戴紙張,服裝成為空間,化作視覺投影的一部份。

讓觀眾深陷其中

劇作的另一個困難在於「如何不演」,我的演,是不演。我們確保每個動作都有基礎的設定,但不去限制肢體的表達,我們保留了非常當下的瞬間,我試著在眾多觀眾眼前感覺自己旁若無人,用不演的方式,把自己的投射都給出去。

「遺棄」是這次作品裡的重要語言,好比舞台上古董鋼琴結構體、砌成格子狀的石頭、用來敲擊的毛豆殼,被視為不重要或即將被丟棄的物件,它們依然有生命力,我用它們發出日常聲響。

作品演出後,很多人問我音樂劇場跟演唱會有何不同,我在思考怎麼回答時,發現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在音樂劇場裡,我想創造一種不斷轉變的、跟觀眾之間的距離感,這個距離感也可以說是一個不可視的舞台,不管是透過光線打出來或用聲音建立,當我抽掉整個作品的某一種敘事主體性的時候,我設想的是:觀眾不是用第三人稱視角,而是第一人稱角度,觀眾是深陷其中的。

王榆鈞用古董鋼琴結構體、石塊、毛豆殼等被即將被遺棄的物件發出聲響,展現其生命力。
王榆鈞用古董鋼琴結構體、石塊、毛豆殼等被即將被遺棄的物件發出聲響,展現其生命力。
歌手萬芳在《明 Dawn to Dawn》演出,毛豆殼在她身旁從天而降,碰撞古董鋼琴結構體,發出聲響。
歌手萬芳在《明 Dawn to Dawn》演出,毛豆殼在她身旁從天而降,碰撞古董鋼琴結構體,發出聲響。

用聲音的機制捕捉直覺

劇場在這個時代還是有某種不可取代性,它跟電影、VR、展覽等藝術媒介帶來的感受不同,當科技不斷發展,劇場還是那麼依賴手工,每一個燈光佈景道具都是人創造出來的,用一段漫長的創作時間,換來舞台的一刻,那麼的直接,劇場創造的感知是非常美妙的。

我很相信創作的直覺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不是等靈感從天上掉下來,而是你如何真的感知生活周遭,這些年我在創作裡都有這樣的意識,有時候一時半刻湧上的心情,很難以言喻,但是那些感知非常的真心,相信每個人都有,而我則是不斷透過音樂或聲音的機制,捕捉它。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23「我在劇場裡的發現」

劇場創作是沒有邊界的冒險,藝術家都說自己瘋了,自嘲「到底誰會那麼做」的下一句,永遠是「可是我怎麼能不做」。他們用才華應證想像,讓內心被打動的瞬間登上一座永不拆卸的舞台,觀眾總能帶走自己想要的東西,總是想回到劇場,一次一次重新發現。

◎圖片提供:晃晃跨幅町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123

想與不想之間,不斷修行:陳懷恩談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

想與不想之間,不斷修行:陳懷恩談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

2025/01/09

最新文章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2025重返南美館,再啟城市空間對話、重構家的感知與意義。
...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南美館登場!以回家作夥為題重啟城市對話

2025/07/04
南美館展覽「鹹鹹的風飛沙.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以臺灣鹽業終章後的美術返鄉記憶...

「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2025/07/03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圖|地下電影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

2025/07/03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圖|文化總會、台灣電力...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開展!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

2025/07/03
雙手製造舞團以細膩的手部動作,穿梭於《從指尖開始》中的各種場景及歷史事件。©Ju...

《從指尖開始》以雙手演繹微型史詩,引領大人小孩深入宏觀世界

2025/07/02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跨國合製,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