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即是力量─第23屆台新藝術獎「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會客室」側記(上)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將於5月24日迎來頒獎典禮。作為國內指標性的藝術獎項,主辦單位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特別在5月6日至5月9日,連續四天晚間舉辦「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會客室」,由4位提名觀察人擔任主持,邀請15組入圍藝術家現身說法,分享創作心得。本報以上下二場側記報導,第一天5月6日,由評論家暨策展人阮慶岳主持,依序對談四位藝術家:倪祥、葉偉立、張立人、温思妮。第二天5月7日,則由舞蹈評論人陳品秀主持,對談藝術家TUAN Mami(阮英俊)、薛詠之及左涵潔、劉奕伶。希望讓更多民眾親近作品,理解藝術的魅力。
【5月6日 第一夜】
主持人|阮慶岳 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
藝術家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
久病臥床的照護到了終點,不論照顧者或被照顧者,幾乎都會聽到一句話:「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擷取這句像是告別又彷彿慰問的話,作為展覽名稱,從自己的長照經驗出發,把醫療器具如輪椅,生活物件如餐具、紙箱、乃至於各種廢棄物重新堆疊,變成大型雕塑,再現長照者家中常見到的各種囤積現場,並穿插文字書寫的長照心聲,型塑出私密又宛如大型垃圾場的獨特景觀。
「我踏進展場時完全找不到敘事主線,後來才發現這是反敘事的作品,」阮慶岳直言,倪祥不順著觀眾的毛摸,「可是一切卻非常吸引人。」
「我想承認這些物件世俗的意義,不需要讓他們崇高,」倪祥開朗回應,展件絕大部份來自家中,他慢慢整理、分類,擺設的邏輯就自然顯現了,「我完全主觀面對作品,沉浸其中,並沒有設想要讓觀眾看到我什麼姿態。」不過如果觀眾偷走展場內的漫畫,或偷放煙盒,他也會知道。至於家人怎麼看?倪祥說,爸爸進入展間時就好像回自己房間似的,沒有任何反應,只講了一句「你拍那個墳墓很帥。」
藝術家葉偉立|《北投複寫本》
鳳甲美術館原本就以回應北投文化為策展主軸之一,葉偉立受邀並帶來展覽《北投複寫本》,從郝譽翔的著作《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尋找線索並轉譯,展出24件大型輸出的攝影作品,呈現另類的「北投故事」,宛如視覺迷宮。
「『北投複寫本』這個計畫到最後像小論文……因為可能沒有所謂的『地方』,真正重要的是『人事物』,」自嘲中文不好的葉偉立,講話緩慢,緩緩訴說著他認為「地方」真正的內涵,其實是集體的行動和回憶。
阮慶岳指出葉偉立的作品經常帶入文學,甚至有一段時間會直接在作品上寫字。葉偉立表示,自己的創作雖然都在談各種「地方」,自己卻對北投不熟悉,想說文學會是很好的切入點,「我一直在想圖文這兩件事,可以怎麼做結合。這也還是會回到攝影的本質,就是在表達人的感受和存在。我一直思考圖文的可能性可以到哪裡。」
《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是館方推薦的書,葉偉立讀得慢,卻深受感動,決定以此為展覽的根基。親自到現場的郝譽翔也表示,很感動葉偉立對自己作品的詮釋。
藝術家張立人|《戰鬥之城.終》
去年(2024)在北師美術館登場的展覽《戰鬥之城.終》,完整呈現張立人14年來的創作集大成。包括巨大的手作場景、人偶模型、手稿、漫畫,影片,建構一則批判現實的末世寓言。
看起來憨厚的張立人,坦言一開始也不曉得作品會長什麼樣子,甚至沒料到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只能隱隱約約知道好像是這個方向。」當時年輕,埋頭就做了,回首已是中年,但他無悔。因為過往藝術家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和畫廊簽約,生產可以賣的作品,「我不要這個人生,就換了一條路。那時候不明白為什麼這樣選擇,而是本能地逃離。」他一直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起初認為答案存在於「我可以做什麼」,後來又變成「一個人沒辦法做什麼」,「創作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人,你的意義不只是對自己,還有對其他人的意義。」
基於經濟、家人陪伴等現實考量,他也曾想放棄,但創作讓他遇見各種人,看見對方發光的樣子,令他深深被吸引,決定把「放棄」延遲幾天,睡個覺又繼續創作,最後是放棄了這個「放棄」的念頭,終於完成了這個計劃。
戲劇構作暨助理導演温思妮|《這不是個大使館》
由兩廳院和里米尼劇團導演史帝芬.凱吉合作,並與瑞士洛桑維蒂劇團共製的劇作《這不是個大使館》,以一個未曾存在過的「台灣大使館」開幕為背景展開,三位台灣演員──退休外交官吳建國、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家族出身的王思雅,輪番述說自己的生平和認同,在國內外的巡演引起關注。
本劇的戲劇構作兼助理導演温思妮表示,甄選時她很有意識找不同立場背景的演員,最後很幸運請來這三位。不過,儘管在歐洲巡演時大獲好評,回台演出前演員們卻很焦慮,因為台灣人普遍不在公開場合談家裡的事,深怕中文表達不精準(或太精準),會過度暴露自己的立場,造成家人困擾。好在觀眾反應正面。「王思雅說,這演出改變了我的人生,」温思妮說道,並解釋這種戲很特別,因為一般人不會重演自己的人生這麼多次,而每一次都是更深入的探索。
「我當時看完很震撼。非常流暢,亦莊亦諧,而且完全不迴避衝突。有人生氣,也有人感動到哭,把觀眾的情緒完全拉出來,就劇場來說非常成功,」阮慶岳稱讚道。
【5月7日 第二夜】
主持人|陳品秀 舞蹈評論人
藝術家TUAN Mami(阮英俊)|《越南移民花園-靜默歷程》
因新冠疫情被困在台灣無法歸鄉的越南藝術家阮英俊,從越南移工范小姐的家中取來了一節樹枝,是這座「越南移民花園」的濫觴。阮英俊發現,在台灣的越南移工、新住民、學生,儘管所處的環境和狀況各不相同,卻都經常透過種植家鄉藥草或蔬菜來減輕思鄉之苦。
「我開始研究植物和人的關聯,延伸到整個社會,政治的態度,和人們的偏見。這都可以從植物的發展過程中找到,」阮英俊指出。
他在關渡美術館種植來自越南的花草,在週末邀請越南同鄉帶領歌唱、做種子土球,希望在台越南人化身導覽員,向台灣觀眾介紹自己老家的故事,透過參與式互動,讓人們彼此學習,同時串接起遷徙者們的生命。
陳品秀指出,這件作品令她想起《一四九三》這本書談到哥倫布的越洋殖民行動,連帶造就生物遷徙,改變美洲未來的發展。阮英俊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但Mami除了宏觀的角度之外,有更多細緻的人文關懷。」
「在台越南人平常四散各地,卻因為這個計畫聚集在一起,讓我很感動,」阮英俊面露欣慰。
擊樂家薛詠之、編導共創左涵潔|《寄聲之廟》
2019年受邀至沙陶宮廟埕駐地創作,讓「不二擊聲音製造所」的創團者薛詠之深受震撼。繞境和進香的過程,人們誠心祈求的樣貌,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聲響,讓薛詠之動念,想在舞台上透過聲音重現一座移動式宮廟,因而創作出《寄聲之廟》。
薛詠之從小跟著家裡信仰佛教,一直到這次駐村才比較深入接觸道教文化,「我覺得太美了吧!好像有另外一個世界,有各式各樣的神明,各司其職。」
就像進廟有參拜的順序,觀眾觀看表演也有前後次序,跟著聲響「參拜」媽祖、三太子等。除了基本樂器,還使用各種玩具輔佐造聲,觀眾甚至要負責寫心願、讀心願,有別於一般的觀看體驗。
此作的共創編導左涵潔補充,雖以聲響為主,但光線也很有戲,「我們田調時,廟宇工作者說感受到神時,會有一股暖流,燈光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補述聲音無法到達的位置。」
陳品秀開玩笑說,這件作品應改名叫「眾神廟」,因為裡面的神明太多了,「除了廟的聲音,還結合周邊的攤販、市場,不是神的,而是人的聲音,都在計算範圍之內。」傑出之處可見一斑。
舞蹈家劉奕伶|《Turn Out》
「我以為是去看劉奕伶跳舞,但她自廢武功,幾乎沒有跳,還做了我們最怕舞者做的事,就是在舞台上講話,」提起《Turn Out》,陳品秀莞爾,隨即強調,「結果她還是做得非常好。」
表演作品《Turn Out》講述一種矛盾。這個專有名詞在舞蹈中意指髖關節外轉的基本動作,英文則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劉奕伶利用這種雙關,表達人生的「意料之外」。比方說,在台灣當了十幾年學院派舞者,進入美國比爾.提.瓊斯現代舞團(Bill T. Jones / Arnie Zane Company)時,對方竟叫她「不要跳」。磨練數年回台,又發現台灣教育全然未變,同樣僵化,讓她再度「吃驚」。她遂以這種前後翻轉的驚訝為主軸,結合單口喜劇的呈現方式,敘述自己一路走來的困頓故事,「想分享挫折,用輕鬆的方式說,力道可能更強,」劉奕伶直言。
觀眾詢問:「妳原本是台灣的舞者,現在妳不要那個東西了,妳怎麼形容現在自己?」劉奕伶,「我沒有不要那個東西,那不可能丟掉,」只是想找不同領域和元素去挑戰。必須跨出既有的框架,就像瓊斯舞團要她作一個普通人,「因為那樣觀眾才能帶入自己。否則觀眾只會覺得舞者的姿勢很美,卻離自己很遙遠。」
最新文章
-
真誠即是力量─第23屆台新藝術獎「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會客室」側記(上)
2025/05/15 -
上映30週年!吉卜力浪漫經典《心之谷》5/29重返台灣大銀幕
2025/05/14 -
第36屆金曲獎完整入圍名單公布:方大同獲評審團獎,李榮浩、蕭煌奇爭歌王
2025/05/14 -
small MUJI紐約展5/16第五大道登場!田中達也19組無印良品的微縮世界
2025/05/13 -
是枝裕和iPhone短片《Last Scene》!攜手攝影師瀧本幹也分享iPhone拍攝心法
2025/05/09 -
從90年代插畫到巨幅創作!張立曄《繁花夢露》高美館展出近十年藝術旅程
2025/05/09 -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6/28登場!10檔節目推薦、歡迎光臨台北藝術遊樂場
2025/05/09 -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公眾開放中!現場直擊亮點展區一次看
2025/05/09 -
陳澄波《寫生的故事》特展臺史博登場!以六大單元展出逾500件珍貴文物
2025/05/07 -
《國語作業簿》首推全台巡演計劃!5/16起走訪8大城市再掀華語金曲熱潮
2025/05/07 -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紀錄片!深掘宮﨑駿動畫宇宙對世界的關懷
2025/05/07 -
鼓聲與身體的狂歡!澳洲蒂芬妮.雷克《舞動狂響》5/10、5/11 臺中登場
2025/05/06 -
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集四大特展、市集、工作坊,來場博物館裏的體驗派對
2025/05/05 -
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藝文產業裡的Cool Kids,重新想像藝術與資本的互動
2025/05/02 -
2025米蘭家具展,三個品牌觀察:在習以為常中重新發現的設計力
2025/05/02 -
專訪織品實驗室nafl:看見製造的限制,然後破解它
2025/05/02 -
專訪創作品牌noii noii:用誠實的創作,重新介紹自己
2025/05/02 -
Born in Harmony——藝術家林怡芬:我的內心,擁有了穿越的力量
2025/05/0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