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生活在一座躁動之島——音樂人謝銘祐與《偏南》

2025/06/15 撰文/郭振宇

台灣是沒有辦法沉靜的。從歷史看,島上發展被殖民侵入打斷;水源來自高山,衝擊平原,使土地難以耕作,也改變了沿岸潮流方向;當海洋資源不易取得,容易形成競爭與掠奪。由於土地、地緣的不穩定,我們需要向外掠食,台灣人逆天而行。

我們沒有辦法預料長期的未來,不像沉靜的古老大陸,台灣一直是躁動的。看見那份不安與躁動,才能為這座島嶼帶來機會。

「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蹽溪過嶺」——二〇二〇年,蔡英文於國慶演說引用〈路〉的歌詞之後,強化了謝銘祐作為本土派政治與文化意見領袖的角色。四年後,他受邀擔任正、副總統就職國宴演出嘉賓;同年,又與麵包車樂團於巴黎文化奧運演唱多首台灣民謠,向國際介紹台灣文化。國慶演說那天,〈路〉的點閱暴增了十多萬,這也是謝銘祐獲第三十一屆金曲獎最佳作詞、單曲製作人獎的作品。當時媒體問他有何感想,他說:「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台灣今天的民主是許多前輩爭取來的。」

謝銘祐受一九八〇年代黨外運動的影響深刻。他老家在台南,退伍後來到台北,為劉德華、謝霆鋒等巨星寫流行歌曲。但他總感覺自己像唱片工業流水線的作業員,於是選擇在三十歲返鄉,成為獨立音樂人。

他一直希望藉由音樂描繪台灣的土地與歷史。過去,為了創作台語專輯《台南》,曾花半年時間親自走訪台南的每條街巷;之後經過專輯《情獸》、《也獸》⋯⋯他認為自己最後在《舊年》真正完成了音樂事業上的心願。但日子在過,吉他還沒丟,創作的欲望告訴他:你有某件更細緻的事物尚未捕捉。

謝銘祐|來自台南的音樂唱作人,自稱「府城流浪漢」,以音樂創作與實際行動關注社會議題,曾二度拿下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與台南創作人組成「麵包車」樂團,研究並改編、創作台灣民謠,至全台巡迴義唱。圖/胡士恩攝影
謝銘祐|來自台南的音樂唱作人,自稱「府城流浪漢」,以音樂創作與實際行動關注社會議題,曾二度拿下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與台南創作人組成「麵包車」樂團,研究並改編、創作台灣民謠,至全台巡迴義唱。圖/胡士恩攝影

謝銘祐說,他想捕捉「台灣人的特質」。 《舊年》發行後的八年間,他出於習慣持續寫歌,某天偶然得知台灣的海岸線因為天災與人禍,正面臨嚴重的消逝危機。出於一種感慨,他創作了〈海岸〉,也因此發現自己下張專輯的主題,「我想要寫這座島上的人,寫『躁動』,這是一座躁動的島。」

謝銘祐認為,放眼歷史,台灣人因歷經數次殖民,從沒辦法決定自身的未來;不時侵擾的地震、颱風,也難以讓這座島好好休息沉靜。這些天災與人禍某種程度形塑了台灣人的性格,如短視近利、必須為了謀生四處奔波⋯⋯「因為台灣人在這裡無法預料長期的未來。」謝銘祐希望藉由「躁動之島」的概念,呈現台灣人的經歷與命運,而透過自己的音樂,台灣人或許能看見一種與「躁動」自在相處的方式。

《偏南》於二〇二四年十二月正式發行,專輯共收錄十三首歌,最後一首〈偏南風〉為他所觀察的「台灣人特質」凝練了總結,並投射出期待:「腹肚愛顧免面皮/先佔先贏爭啊爭/規四界揣生路的人/走袂出運命的籠/花猶原赫爾芳」。音樂上,謝銘祐則玩轉「南方」元素,南方除了意指他的家鄉台南與台灣,還擁有革命、自主獨立的象徵意涵,因此《偏南》也能聽見多種雷鬼、探戈、沖繩民謠的節奏律動。

謝銘祐第九張個人專題《偏南》,二〇二四年十二月發行。圖/好有感覺音樂提供
謝銘祐第九張個人專題《偏南》,二〇二四年十二月發行。圖/好有感覺音樂提供

如今串流平台崛起,音樂製作朝向「單曲化」發展,但謝銘祐仍十分鐘情能以長時間去述說一種概念的專輯。他說自己愛寫歌勝於唱歌,唱歌時,總要把眼睛閉起來才不會害羞,寫歌則要帶著「偷窺」的心態和視角,才能悄悄溜進事物的核心,不著痕跡地將故事偷出來給人們看。「我從來不希望我的作品是很難懂的,它可能有很深的意義,但是我希望大家一次就能吃進去。」他認為,創作是一件誠懇的事,寫詞也必須是一件淺白的事,能讓他人感到共鳴,才是創作音樂的初衷與最大喜悅。

直到現在,唱至《偏南》中〈異鄉人〉的其中幾句歌詞時,謝銘祐仍然會哽咽。這首歌描繪當年黃文雄刺殺蔣經國未遂後的流亡心境——「幾千幾萬里/心內的島佇佗位/阿爸阿母/恁著原諒囝兒」,謝銘祐特別將〈異鄉人〉拆成一句一句分開錄音,否則情緒激動的他無法從頭到尾唱完一整首歌曲。

島嶼躁動著。

訪談中,謝銘祐不時提及立法院的動向。

儘管他憂國憂民,曾受邀參與具政治性的音樂活動,或甚至創作出《偏南》這樣有著黃文雄、湯德章、二二八受難者故事的概念專輯,他卻從未想過要以音樂影響社會。「謝銘祐」三個字之所以躍升為某種意見領袖,他也自認不是爭來的,只是對這塊土地有著持之以恆的關懷,才默默被推到這個位置上。

他說會持續寫歌,那意味著他不會停止關懷。他說那好像談戀愛,知道過程裡有傷害,仍情不自禁。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34「打開台灣感性,走向南方世界」

台灣感性風靡韓國,日本雜誌接連製作台灣特輯,歐美對台灣政經文化投以關注⋯⋯這些好奇眼光中,無不隱含了一種對南方的想像。同時,島上越來越多人選擇南漂或回鄉,來自南方的創作茂盛生長,台灣也正在重新想像自身的南方。本期專題從「南方的台灣,台灣的南方」展開,蒐集國際視角與在地經驗,探索一種偏南的生活質地與情感。

◎責任編輯:胡士恩

Issue134

是台灣魅力,還是視覺文化偏見呢?/攝影師 鄭弘敬

是台灣魅力,還是視覺文化偏見呢?/攝影師 鄭弘敬

2025/06/14
走訪台灣鄉鎮與離島,用居民的視角拍攝/攝影師 水島貴大

走訪台灣鄉鎮與離島,用居民的視角拍攝/攝影師 水島貴大

2025/06/14
在豔陽高照的南方,看見成長中必經的陣痛——導演盧盈良與《歌舞的我們》

在豔陽高照的南方,看見成長中必經的陣痛——導演盧盈良與《歌舞的我們》

2025/06/15

最新文章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2025重返南美館,再啟城市空間對話、重構家的感知與意義。
...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南美館登場!以回家作夥為題重啟城市對話

2025/07/04
南美館展覽「鹹鹹的風飛沙.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以臺灣鹽業終章後的美術返鄉記憶...

「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2025/07/03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圖|地下電影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

2025/07/03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圖|文化總會、台灣電力...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開展!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

2025/07/03
雙手製造舞團以細膩的手部動作,穿梭於《從指尖開始》中的各種場景及歷史事件。©Ju...

《從指尖開始》以雙手演繹微型史詩,引領大人小孩深入宏觀世界

2025/07/02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跨國合製,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