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一如《鹽田兒女》作者蔡素芬所寫到,「昔為鹽,今為電,在其周邊的,仍是安靜的風日、酷烈的夏陽。人口聚集的地方,有生活的語言和歡喜悲愁的情感,不同代的人講著不同的故事,從過去的故事延伸下來到現在,有情感的發生,土地才產生意義。」臺南市美術館展覽「鹹鹹的風飛沙.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於6月24日至10月26日,由策展人吳繼濤策畫,以創作回應土地,也讓觀者再次召喚出深厚且迷人的在地記憶。
「鹽分地帶」從文學崛起、由藝術接棒
台南七股皚皚的鹽峰曾是許多在地人的集體記憶,過往曾是製鹽大國的臺灣,憑藉著西南沿海的鹽業文化,孕育出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日治時期,臺南州北門郡沿海地區因土壤鹽化而被稱為「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亦曾於1935年在〈鹽分地帶の春〉文中寫下:「同志呀,要前進。鹽分地帶是我們的故鄉。讓真理的花朵,來開在這塊荒地上。」鹽分地帶文學遂因此興起,並以質樸有力的文風深受喜愛。然而鹽田隨著風災與制度變遷,逐漸遷徙至七股、北門等地,最終於2002年全面停產,鹽田也成為了歷史的風景。當這股文學風潮沉寂之際,台灣美術創作卻在此接力。
回探血緣裡的鹽!18位藝術家以迥異風格勾勒故里風光
先後歷經日治與中華文化的南渡、殖民美術的現代啟蒙、「正統國畫」的論辯、1970年代的鄉土認同,再隨西方潮流的引入,台灣美術呈現出流派變動的當代發展與社會時局脈動。
「鹽分地帶」一詞過去意指地理上的北門郡、文學史的地域風格或鄉民的堅毅韌性;如今則在美術表現上擴展身分與區域定義,也梳理這段離散的藝術風貌。而出身鹽分地帶的少年們,家境普遍困乏,畫畫塗鴉多半是興趣與老師的鼓勵,而宮廟的彩繪、雕刻、交趾陶、剪黏是他們的美術館。比如廟會的神將陣、野台戲、布袋戲尪仔,甚至中醫開藥方的毛筆字都成為取法對象。而藝術家們循著前賢先後離鄉就讀美術學校、留在大城市發展,即使離鄉多年、已成美術界要角,也從未忘卻血緣裡的鹽。
「鹹鹹的風飛沙.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展覽邀請18位來自鹽分地帶的藝術家,包括卜茲(陳宗琛)、呂淑珍、李重重、李義弘、涂璨琳、翁美娥、張金蓮、許坤成、許雨仁、郭博州、陳水財、陳牧雨、黃才松、黃才郎、黃信堯、楊式昭、顏頂生、羅清雲等。展出作品涵蓋水墨、油畫、版畫、攝影與複合媒材等形式,透過不同世代藝術家們各自的視覺語言,不只回望土地與歷史,也藉由地域的串連重新召喚起藏在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
「鹹鹹的風飛沙.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日期:2025年6月24日—10月26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1館2樓展覽室B~H
官網: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621
最新文章
-
金曲歌后羅思容與詩人零雨 合作溫暖專輯《女兒的九十九種藍》
2025/08/15 -
舞台上演馬拉松比賽?《奔跑者》搬跑步機進劇場,顛覆你對馬戲的想像
2025/08/14 -
2025南國漫讀節/一年一度的美好文化體驗,絕對值得你動身啟程
2025/08/14 -
京都teamLab美術館10月開幕!以「Biovortex」為概念、新作日本首亮相
2025/08/11 -
必看「透納」展!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不只呼應當代,更存在永恆性
2025/08/11 -
沙漠地帶的紛雜淡香:摩洛哥的鹹檸檬雞塔吉鍋/溫若涵
2025/08/11 -
高級食材與家常感的撞擊:巴塞隆納的鮪魚韃靼/迪拉
2025/08/11 -
北美館2025 TFAM年度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一次展出
2025/08/08 -
專訪日本藝術家沖賢一OKI KENICHI!以螢光塗鴉疊出熱愛的霓虹
2025/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