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觀影或劇場經驗中,觀眾按照設定好的敘事路徑去理解與體驗,而由張碩尹工作室與英國藝術團體爆炸理論共同製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則有如一部互動式短片——觀眾行走於展間中,畫面將隨即時偵測的人流移動而切換視角——可以說,每次「即時剪接」的內容都不同。這部作品於年初奪下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即日起至7月20日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後續將於亞洲與歐洲巡演。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但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互動式、沈浸式的裝置。觀眾不需要使用穿戴裝置,而是使用「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來體驗。
藝術家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曾於爆炸理論在布萊頓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之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能夠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奠基於此因緣,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並在2025年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期間限定放映。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家的場景展開一段破碎的關係,而談及為何關注「家」,張碩尹表示跨文化的英國與台灣團隊在尋覓共同經驗以發展題材時,家正是彼此皆能理解的主題。
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和政治動盪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而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以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家」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這也是為何刻意於展間地面劃上視線穿透的平面圖,藉由拆掉「家」的牆,把焦點放在觀眾身體的移動和變化,但又讓觀眾透過自身經驗和感知,重新構築對「家」的心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