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壯遊】青春壯遊去音樂祭,年歲稍長前進K2山腳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哪裡,就很難迷路。」──吉姆・賈木許
我很喜歡的美國獨立導演吉姆・賈木許,在某個場合說過上述這句話,原文讀起來更有滋味:「It's hard to get lost when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賈木許電影中的主角,時常處在一種「尋找什麼」的狀態中,他們時時旅行著,即使不是從A點移動到B點的帶著身體感的旅行,也是某種類似心靈衝浪的自我刷新過程。《神秘列車》裡,一對年輕的日本情侶大老遠飛到美國,搭著慢吞吞的火車來到「鄉下」曼非斯,要尋找貓王的原鄉。《愛情,不用尋找》述說一個中年男子(比爾・莫瑞!)重新上路,尋訪前女友們的故事。
這些角色都因某種衝動而離開原居地,想尋訪的往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處實體的地點。他們的「出走」與其說是確知自己「想去哪裡」的行動結果,其實更接近於不知自己「能去哪裡」乾脆就先去那裡的逃跑舉動。
從橫濱到曼非斯,迢遙的距離構成地理上的壯遊條件。比爾・莫瑞到處敲舊情人的門,途中悲喜交集,也織成心靈上的壯遊景觀。但你若有機會潛入到電影中,和角色們說上幾句話,他們都不會認為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壯遊。他們不過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因此也迷不了路,如此而已。
壯遊,應該是後設的,而不該是前提。如果出發前就把一場旅行想成一場壯遊,多半會在途中失望,失望於遇上的人不如「想像中」精彩瘋狂,撞見的景不似「想像中」多了不起,旅行的情節不比「想像中」更貼近公路電影。
也許只有回望的時候,稍稍可以說,啊,那好像是一場壯遊呢!因為它確實發生過了,且上路之前對它並沒有任何預期,只是聽從心底那個清亮的聲音隨它而去,無法確知自己將在途中找到什麼。正是這種不明白與不確定,讓人就算迷路了也不至於走得太偏遠,終究回得了家。
我人生中兩場稱得上壯遊的旅行,恰好發生在20歲與40歲這兩年,猶如地層裡區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線,是這樣清楚地把一個人的生命切成不同的時期、階段,並賦予不同的意義。
1999年,我在升大三的暑假背著帳篷與睡袋,到英國參加搖滾音樂祭。那是一次沒有旅伴的旅行,我獨自在異鄉的草原上露營,站在舞台前看到好多青春期深深著迷的樂團,我和西洋青年文化緊緊相擁。
2019年,相較於那個勇敢去追搖滾夢的青年,我已多活了一倍的人生。原本計畫回倫敦踩踩20年前走過的路,考考上個世紀的記憶。但生命總有它要去的地方,有它分派給你的任務,因為奇妙的機緣,我加入一支僅有三人的K2台灣遠征隊,是隊上的報導者。我在海拔5,000m的基地營駐紮了一個月,每天用很近的距離仰望世界第二高峰K2,矗立在山谷的盡頭。呼吸著稀薄的空氣,我偶爾也會問自己,是如何從一個搖滾青年來到如此孤絕的高海拔地帶?
再過20年,60歲的我是否會進行一場屬於老年的壯遊呢?該問的或許是,20年後的世界,我們熟知的「旅行」這件事,是否依然存在著。
最新文章
樂評人左光平/你怎麼想像現在的金曲獎:「為什麼金曲獎都有這麼多不認識的人?」隱含了音樂選擇方式的推進
2022/07/0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守護香草的天然芬芳:退休人生的香草味
2022/07/01藝術收藏家姚謙/煙雨對照人心「暮雲麥樹」:看不清楚遠方,亦不能亂了自己行腳
2022/06/28影評人馬欣/《尋人啟弒》:被「社會」遺忘的人們 繁華幻象中令人刺痛的底層現實
2022/06/26飲食作家葉怡蘭/自由不羈、熱鬧多端:一路進化的「台味義大利麵」
2022/06/24地下電影/《嬰兒轉運站》:偷窺之後的真實,是枝裕和的不法之徒揭示了「家庭」意象
2022/06/23美食作家陳慶華/絕妙的饗宴:台北米其林指南的最大遺珠 非「他」莫屬
2022/06/23陳穎Ying C. /有了3D印表機之後,我們還需要甜點師嗎?
2022/06/21樂評人王祖壽/學生樂團登大人的蛻變與衝撞:你喜歡怎樣的「理想混蛋」
2022/06/20影評心中的潛力新演員:地下電影X方郁婷、李沐
2022/06/20影評心中的潛力新演員:重點就在括號裡X郭文頤、王渝屏
2022/06/20影評心中的潛力新演員:一頁華爾滋X朱軒洋、陳姸霏
2022/06/20雀雀/百無禁忌《良辰吉時》:串流擁抱各類作品 打開台灣影劇的可能性
2022/06/18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觀看基隆的方式:「水路」服務更浪漫
2022/06/17旅日作家張維中/角川武藏野博物館:等待某種奇蹟的場域
2022/06/14影評人塗翔文/電影「必勝球探」:「節制」風格卻熱血感動 用影像傳達對籃球的滿懷熱愛
2022/06/12雀雀/《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不只是喜劇,也是拍給台灣醫護的一封情書
2022/06/11創意人李擴╱元宇宙裡的市集 虛擬新消費時代商機無限
2022/06/1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