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一種壯遊】青春壯遊去音樂祭,年歲稍長前進K2山腳

2020/11/03 陳德政

Reading Festival的會場,世紀末還不風行出國看音樂祭,我在現場遇到很少東方面孔。 圖/陳德政提供
Reading Festival的會場,世紀末還不風行出國看音樂祭,我在現場遇到很少東方面孔。 圖/陳德政提供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哪裡,就很難迷路。」──吉姆・賈木許

我很喜歡的美國獨立導演吉姆・賈木許,在某個場合說過上述這句話,原文讀起來更有滋味:「It's hard to get lost when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賈木許電影中的主角,時常處在一種「尋找什麼」的狀態中,他們時時旅行著,即使不是從A點移動到B點的帶著身體感的旅行,也是某種類似心靈衝浪的自我刷新過程。《神秘列車》裡,一對年輕的日本情侶大老遠飛到美國,搭著慢吞吞的火車來到「鄉下」曼非斯,要尋找貓王的原鄉。《愛情,不用尋找》述說一個中年男子(比爾・莫瑞!)重新上路,尋訪前女友們的故事。

1999年英國Reading Festival,我當年是個穿Converse帆布鞋、Levi’s 501牛仔褲的搖滾青年,在草原上露營。 圖/陳德政提供
1999年英國Reading Festival,我當年是個穿Converse帆布鞋、Levi’s 501牛仔褲的搖滾青年,在草原上露營。 圖/陳德政提供

這些角色都因某種衝動而離開原居地,想尋訪的往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處實體的地點。他們的「出走」與其說是確知自己「想去哪裡」的行動結果,其實更接近於不知自己「能去哪裡」乾脆就先去那裡的逃跑舉動。

從橫濱到曼非斯,迢遙的距離構成地理上的壯遊條件。比爾・莫瑞到處敲舊情人的門,途中悲喜交集,也織成心靈上的壯遊景觀。但你若有機會潛入到電影中,和角色們說上幾句話,他們都不會認為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壯遊。他們不過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因此也迷不了路,如此而已。

Elastica樂團演出結束跑回後台,那是一座室內舞台,我擠在中間,用底片相機拍著照,是還沒有iPhone的年代。 圖/陳德政提供
Elastica樂團演出結束跑回後台,那是一座室內舞台,我擠在中間,用底片相機拍著照,是還沒有iPhone的年代。 圖/陳德政提供

壯遊,應該是後設的,而不該是前提。如果出發前就把一場旅行想成一場壯遊,多半會在途中失望,失望於遇上的人不如「想像中」精彩瘋狂,撞見的景不似「想像中」多了不起,旅行的情節不比「想像中」更貼近公路電影。

也許只有回望的時候,稍稍可以說,啊,那好像是一場壯遊呢!因為它確實發生過了,且上路之前對它並沒有任何預期,只是聽從心底那個清亮的聲音隨它而去,無法確知自己將在途中找到什麼。正是這種不明白與不確定,讓人就算迷路了也不至於走得太偏遠,終究回得了家。

K2基地營日夜溫差可達攝氏50度,彷彿一天經歷了四季。 圖/陳德政提供
K2基地營日夜溫差可達攝氏50度,彷彿一天經歷了四季。 圖/陳德政提供

我人生中兩場稱得上壯遊的旅行,恰好發生在20歲與40歲這兩年,猶如地層裡區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線,是這樣清楚地把一個人的生命切成不同的時期、階段,並賦予不同的意義。

1999年,我在升大三的暑假背著帳篷與睡袋,到英國參加搖滾音樂祭。那是一次沒有旅伴的旅行,我獨自在異鄉的草原上露營,站在舞台前看到好多青春期深深著迷的樂團,我和西洋青年文化緊緊相擁。

生活了一個月的基地帳,圖中為我的夥伴張元植(左一)與呂忠翰(右一),背景是2019年K2 Project募資計畫的旗幟。 圖/陳德政提供
生活了一個月的基地帳,圖中為我的夥伴張元植(左一)與呂忠翰(右一),背景是2019年K2 Project募資計畫的旗幟。 圖/陳德政提供

2019年,相較於那個勇敢去追搖滾夢的青年,我已多活了一倍的人生。原本計畫回倫敦踩踩20年前走過的路,考考上個世紀的記憶。但生命總有它要去的地方,有它分派給你的任務,因為奇妙的機緣,我加入一支僅有三人的K2台灣遠征隊,是隊上的報導者。我在海拔5,000m的基地營駐紮了一個月,每天用很近的距離仰望世界第二高峰K2,矗立在山谷的盡頭。呼吸著稀薄的空氣,我偶爾也會問自己,是如何從一個搖滾青年來到如此孤絕的高海拔地帶?

再過20年,60歲的我是否會進行一場屬於老年的壯遊呢?該問的或許是,20年後的世界,我們熟知的「旅行」這件事,是否依然存在著。

從最後一座有人的村落走向K2基地營,得花七日,這是經過冰河匯流口協和廣場後的一片雪原,海拔已過4,600m。 圖/陳德政提供
從最後一座有人的村落走向K2基地營,得花七日,這是經過冰河匯流口協和廣場後的一片雪原,海拔已過4,600m。 圖/陳德政提供

最新文章

Philippe Parreno 我房間是又一個魚缸。攝影/吳滋懿

瘋狂美術館|你愛吃的鮭魚也成為藝術品了! 240家畫廊齊聚香港,走跳巴塞爾藝術展感受全城瘋藝術

2025/03/31
歐文庫柏在「混沌少年時」展現精湛演技。圖/Netflix提供

雀雀/Netflix《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 看見當代父母的教養恐懼

2025/03/29
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蜘蛛創作,基本上都與...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蜘蛛進城了-感受藝術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2025/03/23
IU化身六零年代人物。圖/Netflix提供

雀雀/苦盡柑來遇見你:敢愛敢恨、活出自己 讓觀眾情感投射的心靈滋養劇

2025/03/22
服務生穿梭於桌間、同桌者熱烈交談,是巴黎街頭的日常風景。圖/Ying C.陳穎提...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2025/03/21
《難哄》劇照。圖/擷自微博/影視劇難哄

雀雀/《難哄》:純愛劇進入「細節時代」 觸動更多觀眾的心

2025/03/15
要觀察社會文明程度,廁所是最好的指標。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城市生活:公廁是文明社會的指標

2025/03/10
「宛如阿修羅」劇照。圖/NETFLIX提供

雀雀/是枝裕和「宛如阿修羅」:故事文本不顯過時 更添沈澱思釀的韻味

2025/03/08
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Adrien Brody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Mikey Mad...

2025第97屆奧斯卡為什麼是《艾諾拉》大獲全勝?西恩貝克的獲獎帶來的三個啟示

2025/03/04
「喵的奇幻漂流」被看好能拿下奧斯卡。圖/光年映畫提供

馬欣/「喵的奇幻漂流」:在末日裡訴說希望的美好寓言

2025/03/03
柯佳嬿(右)、劉以豪演出「童話故事下集」,在雨中初識便一見鍾情。圖/Netfli...

雀雀/《童話故事下集》:省視女性成長路 對不同愛情模樣的需求

2025/03/01
黃銘哲在1987年創作的《翩翩起舞》。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那個文藝時代:八零、九零年代的台北之感

2025/02/27
「肉鬆焙茶鹹蛋黃巴斯克」巧妙搭配多種食材。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寂人甜食:追求頃刻之美

2025/02/23
李浚赫(右)在「我的完美秘書」展現爹系男友魅力。圖/Hami Video提供

雀雀/李浚赫《我的完美秘書》:將親情與愛情綁定 闡述當代婚戀價值型態

2025/02/22
人類使用食用色素歷史悠久,但「天然」與「人工」的區別不足以回應日趨複雜、挑戰環伺...

Ying C. 陳穎/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FDA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2025/02/20
《外傷重症中心:黃金救援》劇照。圖/NETFLIX提供

潘光中/韓劇《外傷重症中心》:體現「醫療商品化」帶來的崩潰與解離

2025/02/15
孟子義(右)、李昀銳在「九重紫」中先婚後愛。圖/愛爾達電視提供

雀雀/「九重紫」:見證清醒比瘋魔痛苦百倍的時刻

2025/02/08
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絕美食器。圖/張聰提供

作家張聰/將尋常的日子浸潤美學中

2025/02/0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