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壯遊】青春壯遊去音樂祭,年歲稍長前進K2山腳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哪裡,就很難迷路。」──吉姆・賈木許
我很喜歡的美國獨立導演吉姆・賈木許,在某個場合說過上述這句話,原文讀起來更有滋味:「It's hard to get lost when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賈木許電影中的主角,時常處在一種「尋找什麼」的狀態中,他們時時旅行著,即使不是從A點移動到B點的帶著身體感的旅行,也是某種類似心靈衝浪的自我刷新過程。《神秘列車》裡,一對年輕的日本情侶大老遠飛到美國,搭著慢吞吞的火車來到「鄉下」曼非斯,要尋找貓王的原鄉。《愛情,不用尋找》述說一個中年男子(比爾・莫瑞!)重新上路,尋訪前女友們的故事。
這些角色都因某種衝動而離開原居地,想尋訪的往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處實體的地點。他們的「出走」與其說是確知自己「想去哪裡」的行動結果,其實更接近於不知自己「能去哪裡」乾脆就先去那裡的逃跑舉動。
從橫濱到曼非斯,迢遙的距離構成地理上的壯遊條件。比爾・莫瑞到處敲舊情人的門,途中悲喜交集,也織成心靈上的壯遊景觀。但你若有機會潛入到電影中,和角色們說上幾句話,他們都不會認為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壯遊。他們不過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因此也迷不了路,如此而已。
壯遊,應該是後設的,而不該是前提。如果出發前就把一場旅行想成一場壯遊,多半會在途中失望,失望於遇上的人不如「想像中」精彩瘋狂,撞見的景不似「想像中」多了不起,旅行的情節不比「想像中」更貼近公路電影。
也許只有回望的時候,稍稍可以說,啊,那好像是一場壯遊呢!因為它確實發生過了,且上路之前對它並沒有任何預期,只是聽從心底那個清亮的聲音隨它而去,無法確知自己將在途中找到什麼。正是這種不明白與不確定,讓人就算迷路了也不至於走得太偏遠,終究回得了家。
我人生中兩場稱得上壯遊的旅行,恰好發生在20歲與40歲這兩年,猶如地層裡區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線,是這樣清楚地把一個人的生命切成不同的時期、階段,並賦予不同的意義。
1999年,我在升大三的暑假背著帳篷與睡袋,到英國參加搖滾音樂祭。那是一次沒有旅伴的旅行,我獨自在異鄉的草原上露營,站在舞台前看到好多青春期深深著迷的樂團,我和西洋青年文化緊緊相擁。
2019年,相較於那個勇敢去追搖滾夢的青年,我已多活了一倍的人生。原本計畫回倫敦踩踩20年前走過的路,考考上個世紀的記憶。但生命總有它要去的地方,有它分派給你的任務,因為奇妙的機緣,我加入一支僅有三人的K2台灣遠征隊,是隊上的報導者。我在海拔5,000m的基地營駐紮了一個月,每天用很近的距離仰望世界第二高峰K2,矗立在山谷的盡頭。呼吸著稀薄的空氣,我偶爾也會問自己,是如何從一個搖滾青年來到如此孤絕的高海拔地帶?
再過20年,60歲的我是否會進行一場屬於老年的壯遊呢?該問的或許是,20年後的世界,我們熟知的「旅行」這件事,是否依然存在著。
最新文章
-
瘋狂美術館|你愛吃的鮭魚也成為藝術品了! 240家畫廊齊聚香港,走跳巴塞爾藝術展感受全城瘋藝術
2025/03/31 -
雀雀/Netflix《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 看見當代父母的教養恐懼
2025/03/29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蜘蛛進城了-感受藝術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2025/03/23 -
雀雀/苦盡柑來遇見你:敢愛敢恨、活出自己 讓觀眾情感投射的心靈滋養劇
2025/03/22 -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2025/03/21 -
雀雀/《難哄》:純愛劇進入「細節時代」 觸動更多觀眾的心
2025/03/15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城市生活:公廁是文明社會的指標
2025/03/10 -
雀雀/是枝裕和「宛如阿修羅」:故事文本不顯過時 更添沈澱思釀的韻味
2025/03/08 -
2025第97屆奧斯卡為什麼是《艾諾拉》大獲全勝?西恩貝克的獲獎帶來的三個啟示
2025/03/04 -
馬欣/「喵的奇幻漂流」:在末日裡訴說希望的美好寓言
2025/03/03 -
雀雀/《童話故事下集》:省視女性成長路 對不同愛情模樣的需求
2025/03/01 -
藝術收藏家姚謙/那個文藝時代:八零、九零年代的台北之感
2025/02/27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寂人甜食:追求頃刻之美
2025/02/23 -
雀雀/李浚赫《我的完美秘書》:將親情與愛情綁定 闡述當代婚戀價值型態
2025/02/22 -
Ying C. 陳穎/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FDA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2025/02/20 -
潘光中/韓劇《外傷重症中心》:體現「醫療商品化」帶來的崩潰與解離
2025/02/15 -
雀雀/「九重紫」:見證清醒比瘋魔痛苦百倍的時刻
2025/02/08 -
作家張聰/將尋常的日子浸潤美學中
2025/02/03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