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壯遊】青春壯遊去音樂祭,年歲稍長前進K2山腳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哪裡,就很難迷路。」──吉姆・賈木許
我很喜歡的美國獨立導演吉姆・賈木許,在某個場合說過上述這句話,原文讀起來更有滋味:「It's hard to get lost when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賈木許電影中的主角,時常處在一種「尋找什麼」的狀態中,他們時時旅行著,即使不是從A點移動到B點的帶著身體感的旅行,也是某種類似心靈衝浪的自我刷新過程。《神秘列車》裡,一對年輕的日本情侶大老遠飛到美國,搭著慢吞吞的火車來到「鄉下」曼非斯,要尋找貓王的原鄉。《愛情,不用尋找》述說一個中年男子(比爾・莫瑞!)重新上路,尋訪前女友們的故事。
這些角色都因某種衝動而離開原居地,想尋訪的往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處實體的地點。他們的「出走」與其說是確知自己「想去哪裡」的行動結果,其實更接近於不知自己「能去哪裡」乾脆就先去那裡的逃跑舉動。
從橫濱到曼非斯,迢遙的距離構成地理上的壯遊條件。比爾・莫瑞到處敲舊情人的門,途中悲喜交集,也織成心靈上的壯遊景觀。但你若有機會潛入到電影中,和角色們說上幾句話,他們都不會認為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壯遊。他們不過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因此也迷不了路,如此而已。
壯遊,應該是後設的,而不該是前提。如果出發前就把一場旅行想成一場壯遊,多半會在途中失望,失望於遇上的人不如「想像中」精彩瘋狂,撞見的景不似「想像中」多了不起,旅行的情節不比「想像中」更貼近公路電影。
也許只有回望的時候,稍稍可以說,啊,那好像是一場壯遊呢!因為它確實發生過了,且上路之前對它並沒有任何預期,只是聽從心底那個清亮的聲音隨它而去,無法確知自己將在途中找到什麼。正是這種不明白與不確定,讓人就算迷路了也不至於走得太偏遠,終究回得了家。
我人生中兩場稱得上壯遊的旅行,恰好發生在20歲與40歲這兩年,猶如地層裡區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線,是這樣清楚地把一個人的生命切成不同的時期、階段,並賦予不同的意義。
1999年,我在升大三的暑假背著帳篷與睡袋,到英國參加搖滾音樂祭。那是一次沒有旅伴的旅行,我獨自在異鄉的草原上露營,站在舞台前看到好多青春期深深著迷的樂團,我和西洋青年文化緊緊相擁。
2019年,相較於那個勇敢去追搖滾夢的青年,我已多活了一倍的人生。原本計畫回倫敦踩踩20年前走過的路,考考上個世紀的記憶。但生命總有它要去的地方,有它分派給你的任務,因為奇妙的機緣,我加入一支僅有三人的K2台灣遠征隊,是隊上的報導者。我在海拔5,000m的基地營駐紮了一個月,每天用很近的距離仰望世界第二高峰K2,矗立在山谷的盡頭。呼吸著稀薄的空氣,我偶爾也會問自己,是如何從一個搖滾青年來到如此孤絕的高海拔地帶?
再過20年,60歲的我是否會進行一場屬於老年的壯遊呢?該問的或許是,20年後的世界,我們熟知的「旅行」這件事,是否依然存在著。
最新文章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
于國華/「靠鵝養大」返鄉創「鵝舖子」:餐桌上的向天歌
2024/10/14 -
雀雀/「黑白大廚」:動人廚師故事與華麗對決 讓韓食文化推向國際
2024/10/12 -
Ying C. 陳穎/法國知名老店為何接連陷入困境?談體驗行銷與創造情感連結的重要
2024/10/10 -
馬欣影評/「懼裂」:當黛咪摩兒掉進了「富江」的增殖世界
2024/10/07 -
製作人詹仁雄/韓綜「黑白大廚」拆解:把事情「搞大」,就對了!
2024/10/07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成熟的社會 才懂得欣賞老房子
2024/10/05 -
雀雀/艾蜜莉在巴黎4:在對的時間問世「你的巴黎不是你的巴黎」
2024/10/05 -
雀雀/台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演技派掌舵 直面觀眾談性談心
2024/09/2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