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壯遊】青春壯遊去音樂祭,年歲稍長前進K2山腳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哪裡,就很難迷路。」──吉姆・賈木許
我很喜歡的美國獨立導演吉姆・賈木許,在某個場合說過上述這句話,原文讀起來更有滋味:「It's hard to get lost when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賈木許電影中的主角,時常處在一種「尋找什麼」的狀態中,他們時時旅行著,即使不是從A點移動到B點的帶著身體感的旅行,也是某種類似心靈衝浪的自我刷新過程。《神秘列車》裡,一對年輕的日本情侶大老遠飛到美國,搭著慢吞吞的火車來到「鄉下」曼非斯,要尋找貓王的原鄉。《愛情,不用尋找》述說一個中年男子(比爾・莫瑞!)重新上路,尋訪前女友們的故事。
這些角色都因某種衝動而離開原居地,想尋訪的往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處實體的地點。他們的「出走」與其說是確知自己「想去哪裡」的行動結果,其實更接近於不知自己「能去哪裡」乾脆就先去那裡的逃跑舉動。
從橫濱到曼非斯,迢遙的距離構成地理上的壯遊條件。比爾・莫瑞到處敲舊情人的門,途中悲喜交集,也織成心靈上的壯遊景觀。但你若有機會潛入到電影中,和角色們說上幾句話,他們都不會認為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壯遊。他們不過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因此也迷不了路,如此而已。
壯遊,應該是後設的,而不該是前提。如果出發前就把一場旅行想成一場壯遊,多半會在途中失望,失望於遇上的人不如「想像中」精彩瘋狂,撞見的景不似「想像中」多了不起,旅行的情節不比「想像中」更貼近公路電影。
也許只有回望的時候,稍稍可以說,啊,那好像是一場壯遊呢!因為它確實發生過了,且上路之前對它並沒有任何預期,只是聽從心底那個清亮的聲音隨它而去,無法確知自己將在途中找到什麼。正是這種不明白與不確定,讓人就算迷路了也不至於走得太偏遠,終究回得了家。
我人生中兩場稱得上壯遊的旅行,恰好發生在20歲與40歲這兩年,猶如地層裡區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線,是這樣清楚地把一個人的生命切成不同的時期、階段,並賦予不同的意義。
1999年,我在升大三的暑假背著帳篷與睡袋,到英國參加搖滾音樂祭。那是一次沒有旅伴的旅行,我獨自在異鄉的草原上露營,站在舞台前看到好多青春期深深著迷的樂團,我和西洋青年文化緊緊相擁。
2019年,相較於那個勇敢去追搖滾夢的青年,我已多活了一倍的人生。原本計畫回倫敦踩踩20年前走過的路,考考上個世紀的記憶。但生命總有它要去的地方,有它分派給你的任務,因為奇妙的機緣,我加入一支僅有三人的K2台灣遠征隊,是隊上的報導者。我在海拔5,000m的基地營駐紮了一個月,每天用很近的距離仰望世界第二高峰K2,矗立在山谷的盡頭。呼吸著稀薄的空氣,我偶爾也會問自己,是如何從一個搖滾青年來到如此孤絕的高海拔地帶?
再過20年,60歲的我是否會進行一場屬於老年的壯遊呢?該問的或許是,20年後的世界,我們熟知的「旅行」這件事,是否依然存在著。
最新文章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來自市場的情味:在台東 Icifa 感受從自然到餐桌的食材旅程
2021/02/28文化觀察者李清志/社區的客廳:街角咖啡店
2021/02/25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第一代法國美食家布西亞.薩瓦蘭: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
2021/02/25策展人梁浩軒/你青春裡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來過了嗎?
2021/02/23旅日作家張維中/語音社群 Clubhouse 讓我想起的事:Twitter 崛起前的日本社群軟體 mixi
2021/02/18美食作家張聰/AKAME新品牌MATHARIRI是一間餐廳,還是一個趨勢的開始?
2021/02/15創意人李擴/疫情時代,人們何必守在擁擠城市?宅家經濟再定義
2021/02/15張家齊/把愛人還給她的家人,是一種現代的體貼
2021/02/09【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談薩古魯智慧:從日常開始練習回應的能力,那就是一種自由
2021/02/07【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葉肇元:善用AI,也能讓人類智慧更精進
2021/01/30旅法作家陳穎Ying C./經此一疫,甜點店是未來餐飲業新希望?
2021/01/29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談大和頓物所、驛前大和旅社:屏東咖啡香與老建築再生
2021/01/29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被低估的農業國家隊,走訪西螺延平老街「永豐米糧行」
2021/01/29策展人梁浩軒/藝術與潮玩:「大人的玩具」與「小孩的收藏品」
2021/01/28飲食評論家高琹雯/宣揚餐桌樂趣,進化飲食論述:美食家的社會角色
2021/01/28【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許慧貞:從閱讀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2021/01/25音樂人左光平/告五人《運氣來得若有似無》的新世代暖浪漫
2021/01/21旅日作家張維中/因《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再度蔚為話題的「澀谷站前交叉口」
2021/01/2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