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是一種該死的浪漫?心理師解析:剁手之前,大腦先借看一下
你知道洗車海綿有幾種牌子嗎?
至少55種。
我之所以知道這數字,全拜某案主所賜。這位剁手黨員只因為一通優惠簡訊,便在三天內跑遍汽車百貨,將視線內的洗車海綿全數掃空,等到幾天後腦袋退燒,他才想起那十幾袋海綿還留在後車廂。對他而言,這些戰廢品只是日常發揮,明知浪費,卻還是忍不住下手,則是他的一貫告解。
剁手黨,昔稱購物狂,主要困擾多源自「過度消費」後產生的負面情緒。此族群並未納入精神診斷準則,較接近的診斷條目是「未特定之衝動控制障礙症」。
通常在治療初期,我會和案主一起整理他腦內的「剁手路徑圖」,透視剁手的前因後果,逐步分析生理與心理因素如何影響消費行為。
所謂消費行為,一般包含四個歷程:判斷分析 → 決策 → 付出資產 → 收貨。
過度消費,指的是付出了「超過預定計畫、實際需求或經濟能力」的資產,收貨後導致資源浪費。浪費大多會伴隨負向情緒,包括後悔或憤怒,通常這些情緒才是讓人想剁手的關鍵。至於整件事是怎麼出包的?沒錯,一開頭的判斷就出包了。
「前額葉內側皮質」是大腦負責判斷分析的部位,也就是說,當消費對象出現時,前額葉會幫我們列出以下四個問句:「是否符合需求?」、「財力能否負擔?」、「對象是否符合價值?」、「它能給我什麼感受?」
遺憾的是,即便損益分析再到位,前額葉可能也無法守住荷包。因為一旦踏進消費市場,至少就有四項「干擾因素」等著攻擊腦葉,癱瘓我們的理智線,讓「明知浪費卻還是忍不住下手」成為一場走進現實的噩夢。這些干擾因素包括:
行銷詭計——此類詭計一開始就不打算放過消費者,包括「促銷優惠」、「社群慫恿」、「限量迷思」,最後再補個「名人加持」。利用曝光效果強化印象,營造某種危機感,畢竟比起獲得,我們更害怕失去。
付費形式——相較於現金交易,使用電子支付或信用預支,都是一種讓「停損刻度」消失的手法。少了實鈔流通的警惕,警戒線完全透明,一旦被推坑,我們便很難對消費行為踩剎車。倘若付出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天賦、名聲或青春等無形資產,損失恐怕會更加劇烈。
成癮心態——一般患有成癮症狀的案主,主要困擾便在於分不清「需要」與「想要」的界線。當消費上了癮,滿足物欲只為了安撫焦慮時,消費路徑便會成為一條從「需要才買」到「不得不買」的沉淪曲線。
心理需求——有些人買東西,買的是它背後帶來的心理意義,包括「社群競爭」(為了拚面子)、「從眾效應」(不想被邊緣)、「自尊需求」(買的是掌聲)等。無論是為了維持人際或提升自尊,人一旦從心理需求蔓生出執念,就只能等著被推進歸組撩落去的困局。
若綜合這四項干擾因素,再搭配腦葉運作,大腦的「剁手路徑圖」自此連成一線:面對商品 → 依核(Nucleus Accumbens)活化,心情愉悅 → 前額葉判斷分析 → 干擾因素進場 → 系統癱瘓,影響決策執行 → 過度消費 → 後悔 → 剁手。
然而,不一定每種浪費都會讓人剁手,深思熟慮後的浪費,其實也有它浪漫的一面。
比賽來到最後一洞,冠軍已遙遙領先,男人和第二名只差兩桿,而這一洞並不好打。忽然間,他決定拚一桿進洞,可惜球一直打偏,桿數不斷落後,成績節節敗退,桿弟心急如焚,男人卻不為所動,持續揮桿。在歷經數十桿後,男人終於一擊中的,但已與獎盃絕緣。旁人問他為何一直浪費桿數搞這齣,他只說:「多年後,沒人會記得這場比賽的亞軍,但一桿進洞會名垂青史。」這是電影《千萬風情》(Tin Cup,1996)的最後一幕。
有些浪費究竟是成功的博弈,抑或失控的算計,單就數據,其實難以蓋棺論定。甘願與否,或許才能決定它的結局。因此繞了一圈,還是得回到最根本的問句,「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一如塔可夫斯基所言,「欲望是一種自身與外界的摩擦」(註),處理摩擦的方式很多,消費是其中一種,可惜人總是不明白自己要什麼,畢竟比起消費,我們更擅長自欺。因此面對欲求,唯有對自己誠實,仔細審視干擾因素的影響,做出不留遺憾的決策,才是降低摩擦係數的解方。
甘願浪費的價值,或許無法交由科學量測,但至少能從心理學見證。
註:電影《潛行者》(Stalker,1979)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
藝術收藏家姚謙/凝視觀音山:變幻之間,書寫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2024/11/28 -
塗翔文/金馬61: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反映出的創作勇氣與堅持
2024/11/25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