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與毒讓萬華變得更強,作家林立青談眼中的「大地之母」:萬華
是信仰中心也是庶民美食集中地的萬華,在大台北地區進入第三級警戒即身處疫情暴風圈,也讓萬華的阿公店、茶室、街友再度被貼上標籤。但外界普遍認知上社經地位最弱勢的萬華,卻沒有被疫情吞噬,反而看見萬華人第一時間的團結與互助,如果說環境的惡與毒能讓人變得更強,那萬華確實讓人看見在地人、社福機構的行動力與剛強。疫情升級後即投入萬華物資救援工作的作家林立青從歷史角度指出,早從清治時期至今,萬華長期就有社福支持力量。林立青這麼形容萬華,「萬華就像是『大地之母』,包容所有的一切,受難的、受災的、受到委屈的、無處可去的,來到這她會把你懷抱起來。」
展現作家擅長的人情書寫與做事人耐操的行動力
林立青的父母來自萬華,他坦率的說,我爸媽就是來自東園街沒有錢的窮人,社會階級就是工人階級,這沒什麼好丟臉。台灣疫情升溫後,他自嘲本來想窩在家連線打遊戲避疫,但後來發現不行,事情怎麼變那麼大條,從三級警戒那天起即投入萬華救援工作。
這段期間,林立青分別展現作家擅長人情書寫與做事人耐操的行動力,他每天早上先寫文章,固定日產約二千五百字跟疫情有關的文章,把物資現況跟社工需求,加入感情寫成大家看得懂的白話版本,讓外界看了後會起心動念想捐物資。接著他再開車到自主歇業變成萬華物資站的「涼粉伯」,因為涼粉伯二代老闆辜凱鈴(涼粉)跟社工們都沒有車,此時他身兼司機與搬運工的工作,東載西補,載完物資後會理解哪些物資足夠或不足,回家後再繼續寫文章告訴大家缺乏的物資是什麼,或向信賴他、林立青口中「善良低調的有錢好朋友」發起物資需求募集。
萬華對弱勢持續照顧百年 長期有社福支持力量
而外人看起來又老又窮的萬華,為何能快速的在這波疫情挺住不倒,林立青從歷史角度分析,為何萬華會對弱勢很敏感。「萬華長期就有社福支持力量,北部早期最大的社福機構就在萬華,像是位於廣州街的仁濟醫院前身(台北仁濟院),起源可追溯至清治時期的窮民救助機構,最早是由板橋林家林維源於1866年創立,分別設立了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再將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等合併為台北仁濟院,在萬華本來就有一群老士紳對社會慈善非常關懷。還有日治時期的西本願寺、東本願寺也是在做慈善機構,所以萬華從早期就跟社福分不開。」
他接著說,「再看龍山寺周邊現在的廣州街、廟埕,最早那邊是一堆乞丐在那邊,自清代那邊就有慈善機構存在,還有愛愛寮(後遷址改建今為愛愛院),是大正12年(1923年)施乾蓋的,收容孤苦無依的乞丐,對遊民的照顧從那時就開始在做。所以,萬華早就有社福的歷史,這裡是北台灣民間自發慈善的基地。」
政府資源可以防弊但不能救命 民間力量即時伸出援手
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戰,對各界來說都是「過去沒有經驗面對的」,包括社福機構也是,這次疫情特別的是「不能群聚」,因為去幫忙的人很可能也會群體染疫,所以也看不到過去台灣地震、颱風災難常見的志工團體第一時間進駐。林立青說,這次疫情能仰賴的是政府正規軍和NGO,政府的正規軍資源集中在醫護、警消,而即時救濟這面會發現民間力量更能發揮。以政府的職能來說最大力量是發紓困金,但紓困金有個狀況是,真正弱勢的人戶籍可能不在當地,各地方政府會互推,政府資源的發放「可以防弊但不能救命」,民間力量的特別在哪?就是撇開戶籍資料也能即時救援的。
林立青說,這次萬華又讓我發現民間力量非常強大,幾乎我認識的店家都在投入各式各樣的資源,在地力量它的連結性很強,且會快速的組織又有機動彈性,我覺得民間力量應該可以更有效率的被整合或是和政府協作,最明顯的例子應該是屏東縣政府發放物資包,立刻找了食物銀行一起合作,加上統合醫療資源,讓屏東縣枋山在極短時間內所有該得到照顧的人照顧好,統整需求穩定民心。他笑虧「台北離政治中樞近,媒體記者也多,大家比較有時間在那邊看吵架。」
這段期間,當然會看見人性的善與惡,雖然在第一線救援當然也會有害怕無助的時刻,林立青說,但你會發現來幫忙的人真的很多,無論是醫護、社福機構、店家或個人,我看到很多很努力的在做好事情,希望自己的天職、自己所學能發揮的人來幫忙。但他話鋒一轉,悲哀的也是有啦,像是每天在網路上罵罵叫的,不管是政客、名嘴或網民一天到晚在咎責、吵吵鬧鬧,還有喜歡看人家吵架圍觀,每天打臉文打來打去,打半天可是一罐八寶粥都搞不出來,一點實質幫助都沒有。
萬華是大地之母 包容受難的、無處可去的
經過這一役,林立青發現,基層的組織力量比網路重要很多,他說,網路只是媒介,如果善用的話是可以起到一點作用。其次是正確的資訊和精準的求助可以得到大量的力量,如果今天看到問題,要先確定它要怎麼處理並找到解決方案,找到問題沒什麼了不起的,誰可以把問題解決掉,才是真正厲害的。曾經把自身經歷寫出《做工的人》的林立青,也考慮有時間把萬華經驗書寫成書,他說,怎麼樣在這種急難中,如何取得最大多數合作、如何組織民間的力量,並且忽略掉一些不必要的干擾,整理出來或許對社會會有一些幫助吧。
林立青形容他眼中的萬華,「萬華是『大地之母』,包容所有的一切,包括你受難的、受災的、受到委屈的、無處可去的,她會把你懷抱起來,就像以前家裡的阿嬤,即使她老老的、不再那麼漂亮,可是你知道回去那邊就會有一口飯可以吃。」
最新文章
-
馬欣影評/「懼裂」:當黛咪摩兒掉進了「富江」的增殖世界
2024/10/07 -
製作人詹仁雄/韓綜「黑白大廚」拆解:把事情「搞大」,就對了!
2024/10/07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成熟的社會 才懂得欣賞老房子
2024/10/05 -
雀雀/艾蜜莉在巴黎4:在對的時間問世「你的巴黎不是你的巴黎」
2024/10/05 -
雀雀/台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演技派掌舵 直面觀眾談性談心
2024/09/21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迎接,餐飲「小」時代
2024/09/16 -
雀雀/大陸古裝偶像劇「度華年」 隱含當代既視感與警世意味
2024/09/14 -
Ying C. 陳穎/麵包產值巨大、商機無限?淺談獨立麵包店的危機與前景
2024/09/12 -
雀雀/戲劇性,是共通的國際語言:許光漢話題韓劇「無路可走:輪盤賭」
2024/09/07 -
潘光中/話題劇《唐朝詭事錄》 打破熱門IP與流量演員迷思
2024/08/31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友善複利在人間:JIAMI呷米
2024/08/25 -
正港分局/雀雀劇評:台劇豪華陣容同樂會 木曜4超玩認真演
2024/08/24 -
飲食作家葉怡蘭/再偏遠也總能尋出一個所在:到處喝咖啡
2024/08/18 -
雀雀劇評/科技來自人性 台劇「Q18」與觀眾一起歷經人生課題
2024/08/17 -
藝術收藏家姚謙/透過肖像畫,閱讀別人也閱讀自己
2024/08/15 -
鬼才之道/塗翔文影評:台灣類型電影 展現成熟樣貌的里程碑之作
2024/08/13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有特色的「城市迎賓列車」 帶給觀光客美好的第一印象
2024/08/12 -
雀雀/追星追到下輩子!「我推的孩子」揭秘演藝圈生態
2024/08/10
回應